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刘仁前《香河》三部曲研讨会举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04日15:46 来源:文学报 何晶

  刘仁前《香河》三部曲研讨会举行,探讨——

  如何书写乡土的转身与消逝?

  “乡土正在远去消失、成为一个背影,那么一个曾经写过乡土、有着乡土情结的作家,应该如何描写这个背影的转身、消逝?”这是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在日前举办的“刘仁前《香河》三部曲研讨会”上发出的疑问。中国乡土文学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祥至今已历百年,发展日臻成熟,然而三十年来乡土的不断变迁、城镇化的推进,自然式的乡土已然远去,作家该如何描写新的乡村?

  当下作家写乡土,要么是回忆远去的乡村经验,要么直面当下选择突围,江苏作家刘仁前创作《香河》三部曲正经历了以上两种形式的演变。“《香河》三部曲”是他十年写作的集结,包括《香河》《浮城》《残月》三部长篇小说,描摹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生存在江苏“里下河”地区柳家四代人的命运变迁。“《香河》写出了中国农村、乡镇、小城市的发展简史,时间的跨度是半个世纪,空间的跨度则是乡村的农耕文明、乡镇的农业文明到现代文明的过渡、再到县级市的现代文明向商业文明的过渡。”南京大学教授丁帆如此定义《香河》三部曲的意义。在他看来,乡土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往往体现在静态的农耕文明上,大量的乡土风俗画、风景画、风情画的描写也在这个时期,因而三部曲的第一部《香河》就更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质,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废名、汪曾祺那种散淡的描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小说叙事的张弛、松紧和节奏。“我一直有个观点,越是落后的文明形态越适合浪漫主义,也越适合作家的文学描写。”

  “《香河》的开头用两千字写长水经过的芦苇荡、自然风物画卷,《残月》的开头则是纪实性的文字,两部作品相隔短短十年,我们发现,对一个地理风情的描写就已经到了它的消退之时,原生的、自然的东西很快就被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何向阳从两部小说的开头看到了乡村消逝的某种征兆,“《香河》中大量的自然描摹到了《残月》就被夹叙夹议替代了,我觉得特别矛盾,当初那种朴素的、淡泊的、波澜不惊的文学叙事这么快就会被惊涛骇浪的生活和描写所取代了,我们的文学恐怕在未来很难再找到一个沈从文、塑造出一个林斤澜或者汪曾祺了。”

  对于刘仁前乃至更多的乡土作家而言,调动自己的乡村经验,写出一部成熟的标准的乡土小说或许并不难。然而乡村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伦理的崩坏、从乡村到城镇再到小城市的演变,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心理隐秘的情感、心绪的变迁,给他们的写作带了新的难度。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所说:“《香河》 可能是作者最好控制的一部,中国乡土文学经过一百年的发展远比城市文学成熟得多,乡土作家们能够写出成熟的作品,然而城市文学在中国发展得很不充分,小说中该如何书写城市是他们需要面对的新问题。《残月》中写小城市,刘仁前在这个文本中的写作并不成熟,但是它提供我们观察作家处理城市的一种模式。从另一方面讲,我们的阅读也不能再固守在乡土小说的经验中,应该看到作家在矛盾、困境中的突围。”

  这种矛盾、困境并不那么容易解决。“刘仁前的小说中有对年轻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如何突围的担忧,他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他不了解年轻人,用自己代替了年轻人。”评论家朱小如认为这种困境从小说中对年轻人的写作可以一窥究竟,“作家处理过去并不难,难的是怎么写好当下,因为我们对当下几乎无所了解,我们的作家不知道怎么样把‘坑蒙拐骗’的合理性写好,不知道怎么把商业经济生活与物欲横流之间一种必然而又偶然会发生的联系的关联度写清楚。”

  这与评论家费振中的观点不谋而合,“乡土经验既是他的题材选择,又是他的写作动力,也是他价值观念和文学选择发生的内在原因。如何处理乡村经验,他有自己的优点,但也有自己的局限,特别是乡土经验和现当代生活如何构成一种关系、张力、空间,以及一种文学结构,这是包括他在内的乡土作家应该思考的问题,这或许也是很多作家尚未克服也未必能够克服的矛盾”。

  乡土文学经历百年之后,乡村的面貌早已不复如初,对于乡土文学的审美是否应该发生新的改变?“像《香河》中原生的乡土风貌不可能恢复了,它是已在的、凝固了的审美,但是当它一旦直面当下,作家是否还能从容、诗意地呈现?他们在处理当下产生的选择、立场、美学与以前有所不同时,我们的评论是否也应该相应作出改变?”在朱小如看来,评论家对于乡土文学的批评标准应该有所改变。何向阳认为,这种改变正在发生:“我们的时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不仅是农耕文明的消逝,也是我们旧有的文学观念慢慢被取代的现实,这是作家、评论家应该共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次研讨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江苏省作协、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和江苏省泰州市文联主办。张陵、汪政、曹剑、应红、徐可、王春林、张光芒、张宗刚等评论家参加会议并发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