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原陕西作协副主席冯积岐:新时代圆了我的文学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25日14:11 来源:新华网陕西频道

    2013年5月26日,研讨会开始前作家冯积岐给读者签名。杨喜龙摄

    新华网陕西频道9月25日电(杨喜龙)“实现了我的文学梦。”陕西作家冯积岐在谈及建国65年以来,实现了什么愿望时如是说。

    冯积歧,1953年生于陕西省岐山县。199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原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从198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30年来,冯积岐已经在全国数十种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250多篇(部),出版长篇小说十部。《沉默的季节》曾获"九头鸟"长篇小说奖。《村子》获陕西省政府"五个一工程"奖,柳青长篇小说奖。

    “我经常回岐山老家,自己的情感就是农民情感,比如说我回去一看到路边的草就想割,最近回到农村看到地里的玉米,我就想在玉米地里面照相。”冯积岐从小生活在农村,1968-1983年在农村当了一段时间农民,因此对农村生活有着天生的眷恋。

    “建国65年来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口号是‘改革开放’。”冯积岐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文学艺术大发展、大繁荣,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作家的创作环境很宽松。党和政府很尊重作家的劳动。作家不再担心被‘戴帽子’‘打棍子’。”冯积岐说。

    “说起建国65年,想到一句话——“人的解放。”冯积岐说,由于自己家庭出身不好,在农村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和少年,艰难的青年时代。1979年,农村不再讲阶级成分,“我个人觉得,获得了“解放”,我才有幸读书写作。我很感激改革开放。”

    小说《村子》写的是发生在关中西部农村的故事,从1979年早春写起,写到了1999年。这20年间,是农村发生着多层面的,既复杂又微妙 剧烈变化时期。冯积岐笔下的“松陵村”与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一样,把千姿百态的现实浓缩在有限的空间里,塑造了周雨言、宁 巧仙、田广荣、祝永达、马秀萍、牛天星等一系列鲜活个性的人物形象。

    2000年,冯积岐开始构思小说《村子》,2001年动笔,2005年完稿,2007年出版发行。《村子》是冯积岐写得很苦的一部小说,从 头到尾写了三遍,修修补补,总共改动了16次之多。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村子》最终摘获陕西省政府"五个一工程"奖和柳青长篇小说奖。

    “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 面,不要横加干涉。”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里总结建国三十年以来文艺工作基本经验时说。

    冯积岐认为,邓小平的这句话给作家松了绑。作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去创作。遵循创作规律是文学创作的进步和改革。

    为了让《村子》里活动着的五六个家庭里有名有姓的几十个人物,能活生生地展示中国农民的精神风貌,作者从基层老百姓那里汲取了大量的写作营养,也包含着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

    “我最满意的就是《村子》中塑造了当代文学长廊中还没有的人物形象,比如说田广荣、马秀萍等等,有好几个典型的人物。”冯积岐说。

    《村子》中,村支书田广荣被养女刺了一剪刀之后,第一个反应,第一个动作就是关上院门,把龌龊的一幕关闭在院内,而不是顾及自己的伤口。这样的举动只有田广荣这样有心计的农民才能做得出来,完全符合他的性格。

    每个年代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关键词。冯积岐认为,1949年,共和国刚成立,能代表五十年代初的关键词是土地改革。中国的农民问题实质是土地问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农村普遍实行生产责任制,能代表那个年代的词是:分田到户。

    小说《村子》中描写了一段“分田到户”的故事。1982年冬天,松陵村新上任的村支部书记祝永达与老支书田广荣在“分田到户”政策执行上产 生了严重分歧。祝永达坚决拥护党中央决策,竭力推进新政策。田广荣看到新政策落实后,将下放自己的权利,极力反对。最终在祝永达和村民的努力下推动下,田 广荣作出让步,全村村民分到了责任田。“分田到户”政策顺利推行了下去。

    著名作家陈忠实在一次冯积岐作品研讨会上曾说:“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冯积岐从开始创作,一直到他的艺术和思想的成熟,到后期创作总体,一个最 基本的是,对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真实,尤其他也主要是以写农村题材为主,我也是写农村题材,这个作品的真实感往往是对我阅读的一种巨大的诱惑。这个真实 感,当然我们常说的就是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我觉得冯积岐解决了一个成熟作家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一个完美的过程。”

    “作家应该敢于说真话,勇于说实话,要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意识。有道德操守。已故的著名学者木心志先生说过,好作家应当具备三“有”,即有才华。有思想。有善良之心。我认同木心的观点,并且再加一句:要坚持,坚守!”冯积岐说。

    “我觉得写作是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我以写作而生活着,以写作而生存着,如果说不叫我写作,或者不叫我读书,我觉得我的日子就会很难过。如果身体允许,坚持写作,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的作品。”说起下一个十年的梦想时冯积岐说。

    中国迎来了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改革大幕已经开启。作家冯积岐希望文学能走在一条正路上,建议文学界也应当开展一次反腐败。期望陕西作家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坚持良好的为文之道。

    “如果人格修养不到位,很难出好的作品。”冯积岐说。 (完)

    2013年,5月26日上午,《冯积岐作品集》新闻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茜、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蒋惠莉、著名作家陈忠实、贾平凹,著名文学评论家、学者李星、雷达、白烨、畅广元、李国平等四十余人出席了研讨会。杨喜龙摄

2010年,冯积岐和好友在故乡宝鸡岐山县城和。

2011年,冯积岐在铜川古炉村。

--------------------------------

    冯积岐简介

    冯积歧,男,1953年生于陕西省岐山县。毕业于中国西北大学中文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岐山县北郭乡广播站通讯员、站长,《中外纪实文学》杂志编辑、编辑室主任,《延河》杂志小说编辑室主任。

    1983 年处女作短篇小说《续绳》发表在《延河》杂志上。1986年发表成名短篇小说《舅舅外甥》。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至今已在《人民文学》、《当 代》、《北京文学》等数十种文学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200多篇,散文500多篇;作品曾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小说精 选》等选载。出版长篇小说《沉默的季节》、《村子》等5部,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我的农民父亲和母亲》、《人的证明》等8部。《沉默的季节》曾获"九头鸟"长篇小说奖。《村子》获陕西省政府"五个一工程"奖,柳青长篇小说奖。    

    主要经历:

    1959-1964年在岐山县北郭乡陵头小学读书。

    1965-1968年在岐山县周公庙中学读书。

    1968-1983年在农村当农民。

    1984-1987年在岐山县北郭乡广播站任通讯员、站长。

    1988-1990年在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读书。

    1988-2000年在陕西省作家协会《延河》杂志任编辑、小说组组长。

    2001年至今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2005年挂职任陕西省凤翔县县委副书记。

    198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