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值得吗?值得!(余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23日09:33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余 艳

  我是被6个字压了3年,从3部65万字的作品中提炼出的《杨开慧》。

  这6个字源于一段话,杨开慧纪念馆彭馆长和开慧镇党委王书记曾一人握我一只手说:

  “板仓,每年以20-30%的游客量递增。平均每天几千人,参观后的感慨,归结起来6个字:‘可惜了,值得吗?’多少文人来了,又走了,都没回答这个问题。可老百姓心头一个死结,谁要能解开它,我……我们给他,磕头! ”

  顶着这沉甸甸的6个字,我出发了。

  20多次去板仓,湖南境内的红色景区都跑了个遍;一个人开车上井冈山,茨坪、茅坪、黄洋界、象山庵,一站站走。要打通历史、狠接地气,要画英雄的骨、要写英烈的魂,是真的要走。一代伟人的青春、热血都洒在这里,不用情留下脚印,不用心深入挖掘,让众人的纠结依然堵心,历史的真相仍旧模糊,我还有什么担当、责任可言?

  走访回来后的创作,是三番五次地改,七回八遍地磨。与其说,我反反复复改一个作品,倒不如说一个作品在循序渐进地改变我。一次次走访就是一次次心灵净化,一点点的感动终化作一种动力。写完这部作品,我觉得自己变了,变得能吃苦、肯担当、有责任了。

  这次的创作与之前不同,没人催我,是自己心甘情愿一部接一部地写,对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倾尽真情。我也是妻子、母亲、女儿,我常问自己:如果我是开慧,会怎么想、怎么做?又把杨开慧拉到现在,她无怨无悔的忠贞和付出,不正是现代青年的精神缺失吗?差距就是作品要填补的,不足更是自己要修炼的。让历史照亮现实,让星火传递未来,这部作品激发了我从未有过的使命感。

  真正和杨开慧接通是在板仓故居杨开慧卧室坐了一夜,从黄昏到黎明,从孤独到寒冷。挑数九严冬的大寒天,风雨飘摇的油灯下,像当年开慧无数个独处夜,用真实的感受、刻骨的体验,向开慧的心灵靠近,再靠近……

  一次次上井冈山,一个人一站一站地走,找证人、做笔记、听录音。找寻当年毛泽东打探杨开慧的见证人;去黄洋界,看炮火中毛泽东给李立三写信、辗转问寻杨开慧地址;再去古樟簇拥的象山庵,看毛泽东在什么情形下跟贺子珍结婚……同时,当年国民的婚姻状况、恶劣环境下的残酷现状,都是我认真考证和思索的课题,这一切,最终确定了“用杨开慧手稿还原毛泽东爱情”这一创作主题。

  创作中,我不断审视小说的谋篇布局、散文的语境笔调、新闻的踏实史料,用26年做记者、写散文、磨小说的艺术沉淀,苛刻地讲究阅读节奏、强求细节说话。常常是,写着写着,又颠覆重来;读着看着,再改了又改……

  一遍遍的打磨中,作品的人物脱掉了单一的红色外衣,还原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躯体;在一点点对照历史中,思绪穿越近百年岁月,细节和故事又与今天的生活对接;人生的起伏、人性的纠结,让我静心去写好每一个细节;生与死的意义、理想与爱情的完美,都在反复思索后成为今天的借鉴……将自己干脆彻底地掏空,全体调动、集结出征,只为打一个超越自己的漂亮仗。

  一部作品历尽坎坷磨难,这在我20多年的文学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我因此懂得了珍惜。痴痴狂狂的夜以继日,不时有泪水绵绵或者笑声朗朗。直到现在,我还在这氛围里出不来;直到今天,我还满脑子都是走访、创作……我知道,我这是幸福地劳累着、快乐地痴情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