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现实与小说,哪个走得更远?(金涛)

——从傅剑仁长篇报告文学《上访》看真实的力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4月18日10:08 来源:中国艺术报 金涛

  在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因为一桩荒唐的离婚案走上告状之路,就为了证明离婚是假的、自己不是潘金莲,她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全国人大,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一拉下马。各级涉事官员围追堵截,一出闹剧竟然持续了20年。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有现实基础吗?在评论家雷达看来, 《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非常具有传奇色彩与戏剧性的精彩之作。但是,他还认为,刘震云的小说可能有点夸张了,一种作家出于虚构的夸张。不过,在看了河北作家傅剑仁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上访》之后,雷达竟惊讶地发现, 《我不是潘金莲》原来如此真实,他只能更加佩服刘震云了!“崔盘格不就是一个李雪莲吗? ”雷达说。

  崔盘格何许人也?她是《上访》中涉及到的众多令很多人头疼的上访者之一, 1951年生人,河北献县人。1980年,崔盘格的丈夫与亲哥哥发生宅基地纠纷,两家在争吵不休的情况下打了第一个官司,崔盘格家输了。由此发端,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崔盘格先后两次打官司并不停上访,先是到县里、市里,再到省里、北京,上访的诉求也越来越多:家里五亩玉米秸被烧了,当公安协勤的儿子被清退,公安局领导刑讯逼供,追究法院判决的不公,等等这些,她都要向上反映。方式也越来越激烈:身披孝衣跪到省委书记家的大门外;全国两会时挂着写有“我冤”的白布跪在中组部门前;年三十到天安门广场上访……县里、乡里的干部来来回回到北京接她,她常常大吵大闹并扯开嗓子大骂……

  正如李雪莲,因为一个在很多人看来不过芝麻粒儿大的事儿,反复到不该访的地方上访,反复让当地干部去接……小说中,作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但现实中,类似崔盘格的问题如何解决?对于这些上访者,执政者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关于上访,在政法系统有一个“三个百分之八十”的判断,即在全部涉法诉讼信访案件中,百分之八十是有理的,百分之八十是完全能够依法解决的,百分之八十是基层政法部门依靠党委政府能够解决好的。但是,面对不少像崔盘格这样的人与事,傅剑仁问自己,这么判断是不是不切实际?会离谱吗?

  在《上访》中,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傅剑仁没有轻易采信某些观点,也没有高高在上地去指责那些政府工作人员,更没有简单地肯定或批评那些上访者,而是通过对上访案件的梳理与自己的见闻、思考,为读者呈现了中国法制进程中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侧面。比如,文中他谈到,很多基层干部,特别是乡镇、街道干部不认同“百分之八十”的判断。因为他们生活在群众中,一个村、一个街道上访的就那么几个人,知根知底。他们为什么上访?访得有没有道理,村干部心里早有是非评判标准。傅剑仁认为,有人给常年上访的群众带上“刁民”帽子,也源于这种判断。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百分之八十” ?

  2005年5月,河北省委政法委在全省政法系统部署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要求省直政法部门领导同志和处室庭领导下到各市接访、约访,就地化解问题。当时,傅剑仁作为河北省委政法委领导来到沧州市检察院接访室。就是在这里,傅剑仁遇到了崔盘格。因为她去公安局反映问题,人家不让进,她就找到了检察院,恰巧碰到了傅剑仁。最终,在傅剑仁的努力下,经过信访接待室同志苦口婆心地做工作与妥善处理,用了两年的时间,崔盘格终于在息诉罢访协议书上签字,并托人转送给傅剑仁一面锦旗。锦旗上, “傅剑仁”三个字竟没一个写对。这样的细节,再次让人们看到了现实比小说更为神奇之处。但这些都是真实的存在。处理崔盘格的问题,傅剑仁认识到,“三个百分之八十” ,不只是判断,更是态度。

  在河北省委政法委工作期间,傅剑仁连续十多年参与涉法涉诉上访的处理和化解工作,多次接访,听了不少群众的倾诉,协调督办了不少错案、瑕疵案的依法处理和民生帮扶。在即将退居二线的时候,他将这个过程、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呈现出来供人了解。评论家李朝全把这部作品称为一部关切人间冷暖、带着感情温度的民生报告,因为傅剑仁没有简单化地把上访群众刻画描写成一群刁民或暴民,而对那些玩忽职守、酿就“冤假错案”的工作人员,则温和地提出批评。在听闻一些群众的上访情况时,作者常常不禁落泪或为之所打动,对上访者寄予深切同情。文中提供了很多案例处理的内幕、真相,其中不少是以内部文件的形式存在,打着秘密两字。而这几十个真实的案例,为读者真实呈现了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复杂的状况,带来了比小说更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