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阿来:拓宽“非虚构”写作空间(刘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18日09:4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刘 茜

 

  阿来历时5年创作完成的新作《瞻对》于今年1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瞻对地处四川康巴,民风强悍。该书以瞻对两百余年的历史为载体,传达了作者对川属藏族文化的现代反思,问世后受到读者和文学界的好评。为创作这部非虚构的文学作品,作者十几次深入藏地,翻阅数百万字史料。

  3月15日,四川作协、《文艺报》等在京举行长篇非虚构作品《瞻对》学术研讨会,李敬泽、阎晶明、朱丹枫、张京、雷达、叶梅等有关领导及作家、评论家30多人出席研讨会,对该书的文学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外,重点关注了非虚构文体在当下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价值。

  瞻对,这个清朝雍正年间只有两三万人的地方却惹得清朝政府7次对之开战,且每次用兵都不少于两万人。民国年间,此地的归属权在川藏双方相互争夺、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中摇摆不定,这样的对抗为何竟持续了两百余年?在这部书里,阿来夹叙夹议进行了解读:固然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当地人性格彪悍、难以制服,但最根本的问题,是落后的时代、落后的社会制度以及长期形成的盲目“尚武”等习气。

  在与会者看来,《瞻对》做到了认识历史,关照现实。它之所以成为优秀的非虚构作品,至少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阿来深入生活、实地考察的写作态度;二是尽管是非虚构作品,却仍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引人入胜。中宣部文艺局理论文学处处长白轶民认为应该倡导阿来的创作态度,“书中所涉及的地方,他差不多走遍了,作品尽管是历史题材,关照现实的力度却是非常大的。”

  与会者普遍认为,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至今依然是困扰全世界政治家的难题,《瞻对》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更难得的是该书把历史的严谨与文学的生动浑然一体。作品一开始从1744年抢劫案说起,极其清晰呈现出战情的跌宕起伏,但是阿来没有靠虚构,不去写乾隆皇帝如何龙颜大怒,而是根据皇帝圣旨和官员之间的往来把这些写得头头是道。评论家雷达评价说:“这本书的文学性还是很高的。200年历史,浓缩的一个焦点就是瞻对,进门的口子很小,进去以后很大,这是聪明的作家采取的概括方式。”

  “纪实文学的根本原则应该就是非虚构,这应该是纪实文学作家头上的紧箍咒,一旦虚构,纪实文学就写成了小说,然而,很多纪实文学作家不愿意戴紧箍咒。”评论家贺绍俊认为,这部书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非虚构”写作。他说,“拒绝虚构写作就不能写出好看的纪实文学了吗?阿来通过这部作品响亮回答了完全能写出非常好的纪实文学作品。” 阿来称“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种种事情已非常精彩了”,故而本次选择了非虚构文体。但他认为“这本书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写现实”,这里边包含他强烈的愿望,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是哪个民族,都希望这个国家安定,这个国家的老百姓生活幸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