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别让孩子忘了怎样行礼——记首届乐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25日10:02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婷

  “有一次,一个学生见到我时跟我说,我们年轻人也很想有礼貌,见到长者我想要行礼,却发现自从小学毕业以后我们就不会行礼了。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们的就是少先队的举手礼,但是摘掉红领巾以后该怎么办呢?鞠躬像是日本人,作揖像是马三立,所以我见到尊长只能躲避到一旁。听了他这样诚实的话,我很痛心。 ” 10月13日,在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乐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的一番话让台下不少的年轻学子感同身受。

  古老的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乐之邦,从周公的“制礼作乐” ,到孔子强调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再到荀子对礼乐提出的系统总结“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礼乐不仅是治国安邦之道,更是古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礼别异、乐和同” 6个字就把社会该有的和谐安宁,个体生命的精彩活泼、张弛有度总结得如此精辟,但这般曾让我们为之自豪的礼乐文化如今却令人担忧。“所谓‘礼崩乐坏’ ,礼是这样的境况,乐又何尝不是在萎缩。潮州古筝大师杨秀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曾问她的女儿听不听古筝,她说不喜欢,老是咚锵咚锵的。她都是如此,更何况普通的年轻人呢。 ”不过,田青并不埋怨年青一代:“我们在面对礼乐传统的时候,认知是在不断变化的。从最初的尊礼、爱乐到废除乐教再到今天我们希望重建、恢复它,这个过程充满曲折,也是认识的必然途径。那个告诉我他不知该如何行礼的学生,不就已经意识到了礼乐的可贵吗? ”

  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

  此次乐教文化研讨会作为第五届北京传统音乐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遵循音乐节的主题——礼乐重建。谈到选择这个题目的初衷,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说:“乐教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思想财富,也是献给人类未来的无价之宝。这次我们以礼乐重建作为主题,也是希望通过乐教能够对年轻人,以及未来的文化建设有所帮助。 ”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在中国国学中心研究员朱翔非看来,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心性、提升他们的气质。“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塑造他们的人格,这也是乐教的核心内容。古人所谓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我们应该把这样的原则重拾起来。礼与乐不可分割,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礼仪看起来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从根本上说却需要从内心和情感上进行自省、体悟。 ”

  如今,乐教被作为一种教育的概念提出来,并非听什么样的音乐能够陶冶自身那样简单,它与传统文化中讲求的修身养性有很大关系。“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良的情绪,现代人更是经常处在焦虑中,这时就需要音乐来让我们平静。静下来才可以真正体悟人生的真理,摒弃欲望带来的张扬与贪婪。董仲舒提出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后来成为束缚人们精神的枷锁,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改成‘道不变心亦不变’ ,仁爱、忍让、羞耻之心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只是人的心需要一种启发,这种启发就是所谓的乐教。 ”朱翔非如是说。

  关注传统,从传统的语境中找寻文化系统的建构。古人注重礼乐,重视的其实是人的观念、行为和以艺术为代表的精神生活之间的互动。“礼从祭祀中演变而来,其本质是敬畏,也可说是心诚意切的尊敬。情感是人性的根本,而音乐则别具言情的功能。礼乐之所以是一个整体,因为乐是修身致礼的途径。 ”北京市美育与文明研究基地秘书长丁旭东认为,除了对传统的继承,还应更多地反思现实。相比于古代知识的霸权与垄断,生活在现代的人们看似更加随心所欲。但在如此的自由之下,人们为何反而一边疯狂享受,一边感慨这样唾手可得的娱乐没有意义呢?“不必正襟危坐,也不必刻意优雅,但礼乐精神即便在今天,也会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关照,因为我们能够感知心灵的淡然与从容。 ”

  他山之石

  来自台湾的赖贤宗是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他在两岸的高校中做过很多乐教的推广活动。曾赴德国留学多年的他提出,乐教的理念在东西方能够产生共鸣:乐教不只是简单的音乐教育,而是每个人透过音乐这个平台来提升自我的生命境界。

  “乐教和每个国家不同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西方的文化产生西方的音乐,东方的文化则产生东方的音乐。 ”法国学者奕夫作为文学家与美学家,研究印度传统音乐多年,他说:“在家乡时,我是弹吉他的,到了印度,我开始演奏西塔琴。这种乐器跟中国的古琴有些相似,都是木制的弦乐器,上面的主弦通常有7根,下层的11根弦是用来和声的。我当时就觉得学习这种乐器,首先要了解印度的文化。在熟悉了印度的哲学与宗教后,我发现它的确与音乐密不可分。比如说人们都非常熟悉的《吠陀经》 ,在祭祀仪式中它以颂歌的形式出现,教会人们如何摆脱物质世界的纠缠。印度的传统音乐能够激发听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不仅仅是打动他们,也提升了他们的心。印度和中国是两个伟大的国度,我想他们的伟大之处不只是人口众多,或者经济发展迅猛,更是因为他们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西方的音乐,传达的仅仅是一种热情,不是真正的感情。但是印度与中国传统的音乐,却真正能够把人心解放出来。 ”

  乐教在历代的发展中日臻完善,但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的现代音乐教育到底该重视音教还是乐教,则是众说纷纭。在北京大学做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德国学者佩德斯认为,没有必要让中国的乐教被西方格式化。他在分享德国儿童音乐教育时提出的“底色教育”理论,颇有些他山之石的意味。德国0到3岁的孩子都在家中接受教育,家长会给他们讲格林童话之类的故事,并教他们唱各种传统歌曲。“很多专家都指出,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就接触第二种语言,他就会对母语丧失最纯正的敏感度。3到6岁时,幼儿园的老师会让孩子们知道更多德国的神话传说,这样到了10岁左右,他们就具有德国精神了,这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色教育。 ”在中国,约有5000万左右的“琴童” ,这个数字让佩德斯觉得有些恐怖。“德国的孩子从小学才会正式学习一些乐理知识,古典音乐的篇章更是要到初中才会接触到。不少的家长会送孩子去舞蹈学校,但在那里,他们主要是学习礼仪。比如怎样邀请舞伴、怎样穿着得体,怎样礼貌地对待女孩子。别急着学到什么,别急着成功,能够让他们成为小小的绅士,我觉得这才是乐教的意义。 ”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