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知青题材的超越与反思

专家学者研讨韩少功长篇小说《日夜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11日09:1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 颋

  近日,韩少功长篇小说《日夜书》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会议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和海南省文联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专家学者就《日夜书》的精神世界、典型塑造、文体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多层面的深入探讨。

  《日夜书》的精神世界

  与韩少功的文化思考

  《日夜书》围绕着一群人物在两个时代的遭际命运来展开故事,关注“知青时代”和“后知青时代”的种种问题,反思这一代人的悲喜与善恶,表现了作 者对“知青后遗症”及种种社会现象的文化思考。作者如何在创作中既聚焦于知青群体、又超越知青群体,从而扩散到对整个人类复杂人性的历史焦虑与悲悯情怀, 是会议重点讨论的一个话题。

  张柠认为,《日夜书》采用透视法来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聚焦“知青后遗症”。小说刻画了知青一代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品质,而在当今这个时代,研究和反思知青、后知青时代症候群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日夜书》在这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思想价值。

  王跃文说,以往我们常常认为韩少功接续的是西方的传统,忽视了他所接续的中国古代传统小说如《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的文脉,实际上这是非常重 要的。同时应注意到,反讽艺术是整个《日夜书》写作的逻辑起点,这种反讽具有一种反思民族的历史情怀。马涛这个人物形象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假大空”。马涛 成为了他反对的东西,而这恰恰是知青这一代人、甚至是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存在的一个非常尴尬的、难以避免的人格悖论。

  李云雷认为,小说从欲望和生死的角度来观察现实人生、观察历史。与此同时,作家在小说中充分注意到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并在对这种复杂性的辨析中,探讨其内在悖论,从而呈现出一种复杂深刻的历史观。

  刘复生认为,《日夜书》讲述的是一代人的中国故事。自西方现代主义诞生以来,写人的艺术已经日趋弱化,当代小说界很致命的一个问题是写不出像样 的人物。而《日夜书》则很好地示范了写人的办法。小说塑造的人物组群,不论是反讽也好、悲悯也好,韩少功都将他们一个个塑造得非常立体。

  王春林认为《日夜书》立足于当下精神制高点,把过去和当下进行对照,进而深入思考知青时代、后知青时代的种种问题,作品对“后知青时代”的批评甚于对知青时代的批判。

  杨庆祥以“斧子型”作家来定义韩少功。他认为《日夜书》的写作中采用了一种智性叙述,用历史的“互看”和穿插的手法来显现作者的历史意识。

  《日夜书》在小说文体

  构造上的创新与回归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日夜书》在创作意识、表达方式、结构设计方面,都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体现出韩少功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创作活力。这也是与会者聚焦讨论的热点话题。

  王双龙认为,韩少功的文体实验,包括他在文本创作、小说精神上的实验,都给当代批评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在文化立场上,韩少功没有固守现代与传统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直在拆解着这种二元对立。

  夏义生从散文化、诗意化、辞条化、说书人的讲述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日夜书》的文体创新及意义。他认为,《日夜书》不是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为结构中心,而是以对人物群像的聚焦和临摹来再现人物在历史情境中的生死起落。在语言和细节的营造上,呈现出诗一般的意境。这一切,依靠小说内在的缜密逻 辑结构得以实现,反映了作者本人缜密的思维和对完美的追求。而内在的缜密和说书人的讲述方式,又加强了读者阅读时亲切的观感和趣味。

  李遇春把《日夜书》放到世界文学史的大范围里进行比较,他特别提到韩少功在《日夜书》创作上显示出来的“以退为进”。他认为,《日夜书》是一部昆德拉式的小说,其中众声喧哗,是一部多重演奏的奏鸣曲。

  卓今以“一场语言的狂欢”来描述《日夜书》。她认为,知青题材的极端性和被广泛写作后所带来的平庸性使得韩少功必须动用不平常的结构。韩少功把 思想立场、意识形态、创作手法、解构、后现代、黑色幽默等一股脑儿灌在一个铁筒里打烂揉碎,变成好看的故事,并最终获得不同类型读者的喜爱。

  《日夜书》中的典型塑造与人物群像

  《日夜书》围绕着一群知青、两个时代展开,塑造的人物数量众多、形象各异。鲜活立体的人物群像折射出了人性的复杂与纠结,蕴含着发人深思的厚重意蕴。其中以知青马涛的形象最为复杂。围绕着作品对典型的塑造,学者专家们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研讨。

  作为韩少功的老朋友,蒋子丹说,这是一部让她惊喜、兴奋的小说。她以“悲欣交集”来描述自己的阅读感受。她既为小说中人物人性的宿命而感到悲 凉,又为韩少功小说艺术的炉火纯青和生命洞察力的深刻敏锐感到欣喜。她认为,韩少功长篇小说文体上的变化,来自于作家对世界和自我不断认识的更新,这种认 知通过非常具象的细节和人物形象呈现出来。

  胡良桂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马涛形象塑造的蕴涵:第一是生命的奥秘。《日夜书》是知青一代的精神史,一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是有着内在关联、无法割裂 的。第二是人格缺陷的悲剧。《日夜书》通过对角色人格缺陷悲剧的刻画,揭示了人性中所潜埋的悲剧因子。第三是辩证艺术的张力。马涛的命运是韩少功反讽艺术 的一种成功展现。

  与会者认为,《日夜书》具有高度自觉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无论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还是从人类学、心理学、当代史学的角度看,都是一部厚重的作品。

  参加研讨的还有水运宪、余三定、龚旭东、何言宏、赵树勤、付秀莹、罗如春、聂茂、刘绍峰、刘涛、黄灯、易彬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