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电视剧《马连良》剧本研讨会举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04日09:3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 健

  在电视文化飞速发展、人们审美趣味逐渐多元 的今天,作为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京剧艺术日益面临着传播方式、接受渠道的多样选择,京剧也必然与电视相遇。将要投拍的电视剧《马连良》以电视剧艺术形式 展现一代京剧大师马连良献身京剧的故事;刚刚落幕的央视“少京赛”以电视媒介展现中国京剧的传承及可喜的人才储备,都无疑对京剧艺术的传承、对京剧文化的 传播带来了新的启示、新的经验。

  ——编  者

  电视剧《马连良》剧本研讨会举行——

  让马连良的故事

  成为有价值的“中国的故事”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在2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这一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蕴涵的艺术形式,不仅开启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史,成为中 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标识和美学形态,而且涌现了无数的名家名作,为民族艺术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京剧文化博大精深,理应是影视剧创作的宝库,但是目前影视 剧创作中对京剧文化、京剧历史、京剧人的展现,还远远不够。除了电影《人鬼情》《梅兰芳》,电视剧《大老板程长庚》《荀慧生》等少数几部带有传记性质的影 视作品外,新时期以来很少有创作者在这个厚重而广阔的领域进行开掘。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剧《马连良》剧本的出现,无论是对于京剧的传承发展,还是对于影 视剧创作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日前,由文艺报社主办,河北省伊斯兰教协会、北京知馨庐文化传播艺术中心、九宫大成(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的 电视剧《马连良》剧本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文学、影视、少数民族研究各界的专家学者就该剧的选题意义、艺术特色、文化价值,以及为同类题材影视剧创作带来 的新经验、新启示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出席研讨会。

  《马连良》不是人物传记片

  电视剧《马连良》剧本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戏曲理论家李佩伦编剧。作为戏曲领域研究马连良的专家,李佩伦认为,一些京剧流派主要表现在唱腔上, 而梅兰芳、马连良二人才是在唱念做打各个方面全方位的流派创立者。其中,马连良的革新更向舞台建构、服装、音响、砌末、守旧等方面延伸。在李佩伦眼中,马 连良有悲天悯人之心,剧目多是张扬传统道德,寓传统伦理于生动的情节、人物的灵性中,从不为追逐票房价值,搬演远离京剧教化使命的应时戏。此外,马连良对 京剧传统怀有敬畏之心,从不放弃、不追风,做到了“守住本体、力求新变。精益求精,京益求京”。可以说,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坚持京剧“大众化”最杰 出的代表。

  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和理念,李佩伦尝试用电视剧的方式走进马连良的一生,希冀为我们理清这位京剧大师的精神轨迹和创作历程。“《马连良》不是人 物传记片。”李佩伦说,“该剧在坚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运用了作家创作中虚构的权利。在‘无奇不传’的审美追求中,努力达到艺术真实与观赏可信 度的统一。” 李佩伦表示,他注重对以马连良为中心的各种人物关系纠葛的描写,力求通过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解读人物心灵的秘密。同时,在梨园特殊人情风味的展示中,借 助京味语言,他希望塑造出老北京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呈现京城深厚的人文底蕴。“让马连良的故事成为有价值的‘中国的故事’,让剧本发出来的声音 成为穿透心灵的‘中国的声音’。”李佩伦说。

  写出了马连良的人品、戏品、命运

  白庚胜认为,电视剧《马连良》既是对马连良京剧艺术成就的一种全面展示,也是对保护京剧、传承京剧的一次重要推进。从剧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像马连良一样的艺术家是怎样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怎样在动荡的岁月里细心呵护、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遗 产,他们不仅身体力行,坚持传播、传承京剧艺术,还秉持着艺术家的节操,坚守着民族精神、人的灵魂,让人心生敬仰之情。

  马连良的命运轨迹很大程度上跟中国近现代历史命运的轨迹是重叠的。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作为一部以传记的形式展示京剧艺术家一生的作品,该剧没 有讲空话、空道理,内容丰富、生动,剧情充满张力,它自始自终还是以写人为主,写出了马连良的人品、戏品、性格、命运走向,乃至他的内心矛盾、痛苦以及和 时代的关系。在处理真实和虚构的关系上,作者恰当地处理了传记性和传奇性相结合的问题,以历史真实为基础,力避用各种巧合写戏。李准希望剧本将来能在以下 几个方面进一步明晰:马连良在京剧艺术中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继承与创新的关键点在哪儿?他在京剧创新过程中主要的对立面又是谁?这些情节内容和矛盾冲突的 设置,对于人们走进马连良的内心世界、了解他艺术创作的艰难和困惑具有很大的裨益。

  探寻马连良艺术世界的当代对接点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作者写作该剧抓住了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写京剧思维的集大成者或者典型代表人物,马连良正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二是利用了 当今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长篇电视剧形式来表现,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传播载体。两者紧密结合,对于普及京剧文化知识,弘扬京剧大师马连良的敬业精神、艺 术贡献、人格风范无疑是功德无量的。他认为,今天拍马连良的戏,并不仅仅是为了还原历史、重现场景和人物,而是应该找到与当下时代的对接点。如今,一些打 着创新旗号的导演,对京剧传统非但不去继承,而是随意改造,妄加阐释。对此,仲呈祥认为,该剧展示了当年马连良在继承问题上的所思所行,他认真思考打磨所 要塑造的形象,充分考虑了特定历史情境下人物的性格、情感、思维,重视剧本创作,亲自抓剧本,这样的艺术创造精神在当下仍具有启示意义。

  马连良在上世纪30年代就加强唱腔的力度,继程长庚、谭鑫培以后,把老生这个行当的表演推向新的道路。他改编过的戏不计其数,而且很多戏仍然是 现在的保留剧目,可以说,他为京剧的普及化、时代化作出了表率。《民族文学》副总编石一宁认为,该剧意在一种提醒,马派的艺术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总 结,他在京剧继承与创新上的做法仍具当代价值。同时,他认为,剧本所展示的马连良的奋斗史和成功史,也启发我们对历史上中国的艺术教育传统进行重新审视和 思考,其中成功的经验,对改进今天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生活细节呈现讲究、到位

  写《马连良》剧本时,李佩伦没有写提纲,而是用诗人的激情和不可遏抑的热情冲动投入创作,让人读后有一气呵成的感觉。有专家认为,剧本的完整性 非常重要,它考验着剧作家是否具备把握人物主要精神、主要特点,是否能够恰当取舍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能力。从这个剧本来说,该剧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但也应该规避平均用力的倾向,可以抓住几个重要历史人生的关节点,在这些点上把戏做足,把最主要的事情说清楚了,其他的事情只带出一个脉络。

  刘一达认为,读罢《马连良》剧本,第一感受是作者对马连良这个人物吃得非常透,此外就是对其中流露的京味儿印象深刻。李佩伦是北京人,马连良也 是北京人,一些生活习惯、日常的生活细节在剧中都非常讲究、到位。尤其是生活细节,在刘一达眼中,电视剧虽然写的是京剧大师马连良,但没必要每一集都唱京 剧,还是要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这其中细节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比如作者写马连良喜欢坐三轮车、听京韵大鼓等,这些小细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细 节的呈现上,有人担忧剧本中唱词较多,可能会影响电视剧的观赏效果,但也有与会者表示,马连良在海内外拥有众多的喜爱者,电视剧拍摄出来后,一定要满足这 些戏迷们的愿望,让他们好好过一下戏瘾,建议能不能拿出一集或者在某一集里面,能把他像《群英会》那样的代表作,酣畅淋漓地表现一下,在满足戏迷愿望的同 时,形象化地展现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时下各类艺术作品研讨会非常多,但是针对还没有投入拍摄的一个剧本进行专门研讨的会议却不多。影视剧是遗憾的艺术,召开《马连良》剧本研讨会, 就是希望能把这个遗憾降到最低,为之后的电视剧拍摄提供一个质量上乘的优秀剧本,这从一个角度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创作一部作品的真诚态度。相声表演艺术家李 嘉存及许多热心观众也参加了研讨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