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一台古朴入时的当代歌剧《大汉苏武》专家研讨会西安举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9月03日16:18 来源:西安日报

  陕西演艺集团旗下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在继《张骞》、《司马迁》两部重量级歌剧作品之后,历经20年坚持,10年酝酿,4年打磨,无数次修正,终于完成了“大汉三部曲”的收官作品——《大汉苏武》。歌剧还未开演,便已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待至首演完毕,精彩的演出更是让专门从外地赶来观看演出的专家和观众直呼过瘾。20日上午,三十多位音乐界、戏剧界和文学界专家学者齐聚古城与《大汉苏武》主创团队共聚一堂,对这部原创歌剧展开了热烈探讨,寄望该剧不断打磨、冲向全国。

  “忠诚”“坚守”“尊严”无疑是在场的专家们赋予《大汉苏武》中苏武的标签。在困难中苦苦坚守,在无望中默默等待,这样难以言表的情绪通过肢体、眼神、歌声随着剧情发展一点点的渲染开来。借用陕西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的一句话:“苏武的坚守超越了历史时空,进入了一种寓言层面,让观众从中体会到文学之美、散文之美。”原中国剧协党组书记、著名戏剧评论家王蕴明也不禁发出感慨:“《大汉苏武》这部歌剧,表现了一种可贵的创新理念和精神,这种理念和精神具体表现在古与今、内与外、继承与时尚三个层面上。这部歌剧在这三个层面上做到了和谐的、完美的对接和交融。同时,这个题材选得也很好!苏武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可贵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符号,这种符号是永恒的文化题材,应该永久地继承和发扬下来。”

  随着讨论的深入,专家们的话题也从剧本、题材扩展到舞美、音乐。“这部歌剧场面宏伟,造型凝重古朴,光影虚幻抒情,其视觉效应既赏心悦目又发人沉思,是一台古朴入时的,极富创意的,别具样式的当代歌剧。”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顾问邢大伦率先发表了评论。“这部歌剧精彩、动听的唱段不少,但我们应当追求从动听变成动人,从精彩变成经典。脍炙人口的唱段,使得戏剧更加深入人心,观众可能忘记了这部歌剧的剧名、内容、情节,但是精彩的唱段又让他们记起了戏剧人物和情境,这也正是音乐的力量和魅力所在!”原总政歌舞团团长、作曲家王祖皆也紧随其后发出了自己对于剧中音乐的感慨。著名策划人、词作家朱海则认为,《大汉苏武》中秦腔的加入处理的非常好,“不土、不洋、不古,这部歌剧姓中名华,这样的作品才是一个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应该有的作品。”给出这样高评价的可不止朱海一人。随着气氛的升温,在场的专家们俨然都已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表态发言。“硬弦和琵琶表现了他的纠结和复杂,让李陵这个人物不再是个简单的反面角色。”“秦腔的出现很有国际范”这样的赞许无疑是对创作团队呕心沥血的最大肯定。

  当然,惊喜中更不乏诚恳的批评与更高的要求。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张小夫提出意见说,“在歌剧中用民族语言说话,更多地融入陕西文化是我们要改进的主要问题。现在的‘陕西味’还不够,并没成为音乐的灵魂,更像是一种装饰。”对于专家们提出的宝贵意见,主创人员们始终都在认真地聆听、记录,惟愿这部剧作能够更上层楼常演常新。

  研讨结束之际,作为《大汉苏武》的艺术总监,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对于该剧的成功也给予了衷心的祝贺,并对整个创作团队表达了感谢,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在保证艺术质量的基础上坚守原创,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优势,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同时,他希望借助这部歌剧让更多的陕西人了解歌剧,爱上我们的原创歌剧。“我也希望来自省外的专家们能够继续关注、支持陕西文化,我也欢迎大家把陕西作为你们创作的基地,把陕西文化作为你们创作的源泉。”在发言的最后,刘宽忍也向全国的专家们发出了诚挚的邀请。

  高 萌 王苗苗 本报记者 刘国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