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作家不能忘记自己的原初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12日15:05 来源:文学报 张滢莹

  葛水平新作研讨会在山西沁水县举行,与会作家、评论家提出——

  作家不能忘记自己的原初

  “我们这一代人之后,还有人会为山河伤心么?”在读完山西作家葛水平的新作《河水带走两岸》后,同为山西籍的作家蒋韵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学的创作气息与土地、与河流紧紧相依,而如今,随着城市扩张和社会变迁,这种原始、质朴的情愫逐渐淡出了许多作家的创作视野,葛水平却一直在坚持。从最早发表《甩鞭》、《地气》到《喊山》、《浮生》等几十部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小说 《裸地》,葛水平始终在写土地,粗粝的痛感在她的作品中呼之欲出,这也使许多人将她视为“山药蛋派”作家的传承者。

  2011年10月起,葛水平沿着山西省内第二大河———沁河顺流而下,走访和调研沿河两岸行将消失的村庄和传统文化,并将一路见闻与感受以人文散文的形式推出并集结成书。日前,在中国作协创联部和山西省作协联合主办的葛水平定点沁水深入生活现场座谈会暨这部新作《河水带走两岸》的研讨会上,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评论家、学者对于葛水平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山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明旺,长治市政协副主席郭健福等出席会议并发言。

  在高洪波的记忆里,山西的自然风土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家,并为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作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充足养分,“这种文脉的衔接令人感动”。他同时表示,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山村的变化和消失不可避免,农民的身份多变成了市民,这其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对于山村消逝的挽歌般的伤感和痛楚不是物质能够解决的。“在葛水平的写作中,把诗的笔法、诗人的感觉都用了进去,她对于沁水文脉的深刻理解和阐释是其他作品所不可替代的。”作家叶广芩则认为,葛水平的文字来自她对历史的敬重。“她对于历史、对自身、对乡村充满拷问,这种生活的沉积,没有浸润和深入是拿不出来的。”她说,“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在她的作品中,这种文化和历史的衔接被掰开、揉碎,又重新整合,形成新的力量。”

  2004年,集中发表了大量作品的葛水平在文坛崭露头角,当时评论家雷达并没有对这位年轻的山西女作家投以太多关注,却在之后的逐步阅读中越来越喜爱她的作品。在当下创作中原创力匮乏、自我重复频现的状况下,葛水平在雷达眼里是一个异数。“她不仅以自身经验作为创作经历,而将外在世界与内在融合得更深,她的写作中具有更丰富、更复杂的内涵,其乡土经验深入骨髓。”对于雷达来说,生活是解救作家最根本的东西,如何把文化、生活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和血肉,是创作中很关键的部分,葛水平就做到了这一点。他也指出:“中国的农业文化是基因的、血缘为基础的,但也需要随着时代而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乡土文学如何发展,如何结合科学、结合当下,在日本文学以及许多国外文学中已经有作家在探索,也需要我们的作家在深入生活的同时加以思考。”

  书写家乡时,葛水平不仅是依恋的,也是自觉和自省的。本报总编陈歆耕认为,在《河水带走两岸》中,葛水平为沁河树立起一座文字的纪念碑,以精美文字捕捉着细微的感觉,其中不仅有历史的诸多记忆,也有对现实生态的观察和自省,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依恋,更是具有现代视角的作家的思考记录。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尹汉胤则表示,作家需要学会停下、回望故乡,审视自己的创作离远点还有多少距离,能在其中汲取到多少养分:“历史像古老的栈道,在往复之中诞生了土地的文明,诞生了新的文化动力,作家不能忘记自己的原初。”而在面对大量的文学作品时,评论家胡平也有所困惑:“有人问,为什么老谈乡村那点事?”但正是乡村的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情怀,是现代城市文明所不具有的特质。“蛇皮、马尾、竹节,土里长的,树上结的,乡村的许多东西具有天然的文学性,因此造就了悠长、悠远、凄凉的乡土文学,这是我们不该丢弃的家园。”他说。会议由《作家通讯》主编高伟主持,蒋韵、杨占平、张陵、王春林、傅书华、孙德全、胡学文、续小强、赵学文、孙喜玲等评论家、作家以及当地多位作家、评论家也参加了会议并发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