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新的文学史可能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12日09:05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彭希聪

  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史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国内外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者共同探讨21世纪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史观问题。

  两部新的文学史的出版

  此次研讨会源起于两部文学史的出版:2010年由孙康宜、宇文所安主持编撰的《剑桥中国文学史》在英国出版,其汉译本也将于2013年在三联书店出版;2012年由赵敏俐与吴思敬主持的《中国诗歌通史》(11卷本817万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两部重要的学术著作两年内先后在中西方出版,应该说是本世纪初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一件大事。”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介绍,“它们在撰写时的主导思想是一致的,不是在比较中求同,而是在‘比较中求异,大谈中国文化或文学的特质’。文学史本身就应该是多样的,更何况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的两部著作,自然会有更大的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互相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显得更加珍贵,“全球化本身就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理解,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对中国文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深化。”赵敏俐称。

  当前文学史研究的困难

  “在我们对人类文明全球化的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的今天,回顾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还有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古代文学现代化,用现代化的文学概念来规范中国古代文学;第二,中国文学研究西方化,在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下研究中国文学,缺少对中国文学民族特质的把握;第三,文学研究政治化,受20世纪社会发展大势的影响,文学研究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对许多文学史现象进行了片面的解释。”赵敏俐称,“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变革太大太快,最重要的主观原因是功利性过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剑桥中国文学史》的编者之一商伟认为,文学史的突破可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有赖于某些专题的研究和突破,这就要求对我们习惯的概念范畴做一些挑战。同时,也要求我们打破中西、古今的界限,去追溯、去思考。第二,文学史写作可以是多样的形式,现在做编年文学史很盛行,但我们也可以做‘短时代’的文学史,比方说乾隆中晚期,并把这种‘短时代’的文学史和地域文学史配合,通过时空两方面的结合,就会有一部比较具体的文学史。像这样的文学史,是有很大潜力的。

  重写中国文学史的意义

  “《中国诗歌通史》的撰写,是我们在21世纪的全球化视野下,重新建构新的中国文学史观的一次实践。”赵敏俐说,“也是我们力求克服上述三大问题,力求对中国诗歌史做出贴近其原生形态的描述的一种努力。”

  “《剑桥中国文学史》作为一部最新的中国文学史,它在内容上明显是有突破、创新意欲的。相比以前出的文学通史,它确实让人体会到了专题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积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蒋寅教授认为。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思敬表示,“书写一定时代的文学史,可以有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这里所提供的仅是我们个人的一种立场与角度,也许正是在不同的立场、不同角度的碰撞与交流中,对一段文学史的描绘才能更确切与清晰起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