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架起民族文学之间沟通的桥梁

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作品研讨会在沪召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21日16:07 来源:文学报 张滢莹

  作为一片物产丰富的土地,新疆不仅拥有独特的地理风貌,更拥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然而,许多人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印象依旧停留在《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辞典》等流传千年的文化经典著作上,而对近年来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创作成果知之甚少。事实上,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长篇小说在他们的笔下问世,因为乏人翻译等一系列问题,致使这些作品大多限于母语读者之间流传。身为一名哈萨克族作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新疆作协副主席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是少数几位能用双语写作的作家之一,这也使她的作品成为少数民族文学与汉语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日前,在上海市作家协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作品研讨会上,与会作家、评论家在就其文学创作进行深入交流的同时,探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写我们挖空心思找不出的故事”

  对于许多少数民族来说,其生活方式、习俗、宗教信仰,包括流传已久的神话和传说,都需要翻译的过程才能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叶尔克西所做的,正是这样一项通过翻译将哈萨克族的历史介绍给其他民族的工作,并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她的创作是用一种站在哈萨克民族文化的历史社会系统里,面向这个系统之外读者的介绍和诉说,并始终以这样的姿态进行书写。从读者的眼光看,这后面有我们不能够轻易达到的世界,一个庞大的优秀的世界,这个世界在汉民族文化里面应该多多提倡,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我们所得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更是一个良好的参照。”评论家郜元宝认为。

  在叶尔克西的作品中,人物描写与故事叙述都是不能草就的重要部分,它也在作品中构建起强烈的现实意义。对此,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孙颙表示,叶而克西写作虽然与汉族作家在表达方式上不同,但“她所走的是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向,在依托新疆文化底蕴的同时,能写的大故事、大题材太丰富了,她可以写我们挖空心思找不出的故事”。

  评论家杨扬指出,叶尔克西的作品超越了纯粹的自然风格,“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灵感和感觉先行已经成为写作习惯,她却将少数民族叙事带入文学视野,并使其成为创作中的一部分,从而在作品里形成了宽广的视野和人文内涵,这一点值得称道”。在新疆作家的作品中,杨扬同时看到了厚重的文化积淀:“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对于作家的创作确实存在影响,这一点在新疆文学中尤为明显。国内一线的作家中来自新疆地区的并不多,但我认为这是个机遇问题,这片沃土拥有可以孕育优秀作家的长久、深远的文化底蕴。”“诉说姿态”期待更多突破

  在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评论家王纪人印象里,以往他对新疆的了解更多出自身处新疆的汉族作家的笔下,如刘亮程、李娟等。在这个意义上,叶尔克西的汉语写作难能可贵。与一些女作家在写作中经常呈现的女性视角略有不同,叶尔克西在创作中尝试用多种视角来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她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民族,写出那个民族的根性,未必是劣根性,而是几千年存在并流传下来的民族存在:他们有他们的道德、他们的伦理、他们的尊严,而这一切是跟大自然相连的。”王纪人表示。评论家胡晓军则认为,叶尔克西的写作拥有多种文化交融的智慧:“她身处东西方文化之间,在比较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扩充知识面,并在其中得出自己完全真实而特殊的感悟。”

  在与少数民族作家的长期接触中,评论家何英深深感动于他们对于保护民族性的执着和关切。“对一个少数民族的作家来说,保持自己的民族性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许多少数民族作家在写作之初就一直思考的问题。他们习惯于站在本民族文化的角度,想把自己的民族文化、民俗和他们的情感世界介绍给外界,我觉得这恰恰是他们的写作目的。”

  在肯定叶尔克西作品的桥梁意义的同时,郜元宝也提出,在站在哈萨克民族文化的角度进行介绍、保持诉说姿态的同时,作家们是否能看得更远一些?“在一些内地作家中,有这样一种情况:他们满足于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特质,甚至在没有特质时虚构并强化出一个特质,以保持向外界读者诉说的姿态。对于哈萨克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来说,我们了解得太少,还有很大空间有待作家们去挖掘,但是以怎样的姿态来书写是值得提前思考的。”他认为,“无论是站在哪个角度,写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介绍者,从而超越文化的边界,把具有共通性的东西看得更多,优秀作家需要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和突破。”

  翻译问题仍是桎梏

  在新疆少数民族作家中,像叶尔克西这样用汉语写作的屈指可数。虽然两次率队来沪参加新疆少数民族作家创意写作培训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主席、新疆作协主席阿扎提·苏里坦却略感遗憾:两批共24位来自新疆的各族作家都不能用汉语进行写作,“这是新疆文学的一个特点,谈新疆文学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这是什么身份的作家,他(她)是以什么母语和怎样的叙述方式来写作,这是非常重要的”。

  阿扎提同时介绍,在叶尔克西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腾出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哈萨克族一些著名作家和诗人的作品进行翻译,这项工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工作量巨大,能胜任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个情况不仅存在于哈萨克族,而且在新疆的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学状况中普遍存在。老翻译家陆续离世,年轻人很少愿意从事长期的翻译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使各民族的文学成果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为了培养翻译人才,阿扎提在自己任校长的新疆大学专门设立了本硕连读班,并全过程经历和参与以确保办班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结果却让他较为失落。“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也能为有志于进行翻译的学生提供一定优势,目的性也很明确———读这个班,就是为了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将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阿扎提说。吴亮、许道军、陆梅、任丽青、杰恩斯·热斯汉等作家、评论家参加研讨会并发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