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新活力·新元素·新参照

—— “老工业基地”与都市文学创作研讨会召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05日10:30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丁一

  由《芒种》杂志社、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 ‘老工业基地’与都市文学创作研讨会” ,于近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李敬泽、阎晶明、梁鸿鹰、吴义勤、祝东力、程光炜、白烨、陈福民、张燕玲、李国平、邓一光、李洱、张清华、李云雷、孟繁华、贺绍俊、刘琼、徐虹、范树俊、舒晋瑜,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唐明、沈阳市文联主席关蓉晖、沈阳市文联副主席王英辉、一级作家商国华、 《沈阳日报》原文化部主任齐世明、 《辽宁日报》文化版主任记者王臻青、 《芒种》主编张啟智等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并发言。

  “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建立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催生了新时期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改革文学”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现象。1990年以来,由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现代化工业进程给“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也给当下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些都给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元素。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当下的现代人似乎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工业元素之中。都市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工业生产与生活不断丰富并完善着都市文明和都市文化。于是,反映都市这一特定文化空间中市民社会及市民阶层生存与生活状态的文学叙事——都市文学,现已成为当下文学创作的主流之一。那么,都市文学如何以新的方式讲述当下生活,成为当下文学创作不可回避的重要文学问题。

  “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变迁给新世纪都市文学创作究竟带来些什么?都市文学创作以怎样的方式重新点燃“老工业基地”的内在激情?当下作家在现代化工业文明进程势不可挡的今天如何重新找寻都市文学创作的新的生长点,并以何种角度再现“老工业基地”的美丽梦想?对于这些问题的多角度的深入探讨,将会为我国新世纪文学创作提供更为有益的参考。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认为,工业题材为文学创作提供宝贵的资源。“老工业基地”在历史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礼俗,甚至一种精神气质。几乎在每一座工业城市、每一个工业区都有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内涵。不仅仅在文学上,在社会学意义上,“老工业基地”也是非常好的样本。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认为,作家只有深入工业基地才能创作出鲜活作品。作家一方面要重新认识历史,另一方面一定要深入生活去创作。他认为,这一百年写工业题材历史小说最好的还是《子夜》 ,不久前的《钢的琴》也非常好,作家应该这样立体地去写,单向度的书写显得非常单薄。

  《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认为,如果都市题材的创作更有文学性和文学深度,“老工业基地”这个话题可以给工业题材创作或者都市题材创作增加文学量和文学的深度和厚度。我们在讲工业题材或者都市题材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打破线性思维方式,不是说我们这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或者社会的精神文明前行的时候,我们文学一定跟上它的步伐。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认为,在都市文学的传统上,考虑写工业题材、写城市怎么写,要提醒一下,最早的中国的工业小说都是城市小说,社会学的调查写得再丰富也成不了文学,只是一个文学的基础,最好的现代文学中有城市文学,都是从老舍的小说中找最好的老北京,从张爱玲的新现代派中找一个上海,从王朔的小说里找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都成为一种文化记忆、生活样态,同时是一种文化和文明样态,如果不能提升到这个角度上,没有文学,只有城市的表象,难以找到根基。工业题材必须要生成为工业文明的样态,在这个之上写作,才能成为文学的一部分。

  与会专家认为“老工业基地”的书写也为作家重新审视乡村文明、乡村文化、乡村文学提供某种新的参照。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也随之发生着多种变化。无论是都市文学,还是乡村文学,关注的视角始终是大写的“人” 。“老工业基地”的改革与变迁离不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心理变化,当下的都市文学也因此为审视“人心”提供了新的角度。在现代化进程势不可挡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全面、系统梳理都市文学对“老工业基地”的种种书写与讲述,并为今后都市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