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沪上研讨“创作与评论如何良性互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6月03日10:15 来源:东方网 徐颖

 

  东方网6月3日消息:据《新闻晨报》报道,文学创作与评论如何良性互动?为什么当下的批评缺乏起码的社会信誉?昨日,叶辛、陈丹燕、刘慈欣、龙一、郜元宝、李建军等30多位国内知名作家和评论家应《文学报·新批评》之邀聚集沪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不少专家对目前一团和气的文学互动现状提出了批评,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尖锐指出,无耻吹捧的文学评论逾越了批评的底线。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也呼吁,评论家的骨头要硬一点,“所谓有坏说坏是需要勇气,也需要朝气的。”

  一团和气造成恶性结果

  肖鹰认为,当下批评的现状,是一团和气造成的恶性结果。“不是说大话、废话,而是说无耻的话,人云亦云的话。”

  究其原因,他认为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文学创作也变成了商业化的生产。“你对别人的作品挑刺,那是要砸人家的饭碗。特别是一剑封喉式的批评之后,人家就要跟你拼命。不仅是作家本人受到这种犀利的批评,要跟你拼命。还有他背后的体制、机制,背后的财团都要跟你拼命。”

  他指出,现在不少批评都超越了底线。“一种是拿着红包的无耻吹捧,或者说蓄意虚假吹捧,逾越了批评底线。还有一种吹捧就是打造作品研讨会的团伙化行为,我个人认为真正严肃的批评必须是个性化的,认真负责的批评。还有与此相关的就是欺行霸市的批评,就是我的作品你不能谈,我捧的角你不能踩,这哪是批评呢?还有批评吗?”他认为,一个有良知的批评家,应该对读者负责,对文学发展负责,说的崇高一点,也是对文学史负责。“我们现在每年长篇小说的出版量是4000多部,读者怎么可以有能力去选择4000多部作品?我们需要用标靶精准的评论去告诉他们,什么样的作品是应该推崇的,哪一部作品是应该去读的。在这里就要建立一个面向市场化的标靶精准的文学批评。”

  作家期待有建设性的批评

  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表示,对一个作家来说还是需要真挚的批评。“过去的文学批评,经常和政治挂起钩,文学批评就变成了"棍子"。所有的人一看到批评文章,想到的不是这个批评文章,也不是作品,而是想到这个作家要出事情了。所以到了新时期以后,文艺的春天来了以后,批评的名声就逐渐臭了。大多数人不愿意得罪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好像"多栽花,少摘刺",你好我好大家好,逐渐发展到大家都能看到的今天这样一个批评的格调。”

  叶辛认为,“光是一味说好,形成文坛不良的风气,就是现在大家说到的"红包批评"等等。但有一点作为作家我要说的,一个好的作家实际上也是愿意听到对自己作品比较真挚的评价。有时候一个不当之处指出来,让我们受益也很久。”

  《潜伏》作者龙一也表示,在批评文章当中,自己最喜欢的,是对文本进行研究和批评,“关于作家语言的问题,对于文本的研究和文本的批评,是作家最需要的。”龙一在博览当下小说后发现,“现在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在简单化、传统性方面的内容越来越少。这样一来对作家本身和文学本身,都会造成一种伤害。现在的作家语言有泛滥的倾向,如何在有限的文本空间内,更准确、更妥贴地表达我们的思想、传达我们的内容,让我们的作品避免空泛的内容,这既需要我们作家自律,也需要有高水平的批评家替我们指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