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研讨会 重现总理抗灾往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24日16:39 来源:新华娱乐

  5月21日,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河北广电局共同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书记康健民、河北省广电局副局长何振华同志,河北影视集团董事长申晓义以及导演陈力和众多专家一起观摩了影评并参与了讨论。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一部重大题材、农村题材电影。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背景。1961年,周恩来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里农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研讨会上,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书记康健民表示,《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从人物形象塑造到他整个的叙事都很独到,“导演是用很独到的透过一个摄影师的视觉,来创作这个电影,并且剧本也很扎实,我觉得陈力发挥团队精神,所以我看到这个影片里面,从剧本,以及他导演整个的举手投足,从摄影、美术,摄影非常流畅的那种叙事,一反他原来大起大落,那些东西,他这一次比较舒缓,完全按照这种故事他内心的结构来走的,美术也是,让人感觉那种真实的环境能把你带进去。”

  专家李准表示:“题材这个事情抓的非常好,这个大的历史框架大的历史背景,作为整个在革命老区四天四夜,核心问题就是解散食堂,这是具有级高的历史含量。而在一个小村子,具体故事都是编出来的,但是大的历史感觉,历史事实,历史框架又这么真实,历史主题和精神抓的这么真实,这给重大题材的影视创作打开了一个思路,要把历史的本质,主题历史和精神抓准,虚构就可以大大放开手脚,这样从生活出发,虚构的具体情节,不要涉及国家重大决策,怎么虚构都有理,怎么虚构都觉得真实的,这个非常棒。”

  专家王人殷表示:“这个影片我觉得他的构思非常巧妙,思想点抓的非常好,正因为有了一个思想的统领,所以才把整个的影片,非常融合的人物和那个年代,和老百姓总理和百姓的关系结合的特别慎重,非常融洽。在这里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来塑造周恩来在四个昼夜他在这个地方,他做的事情,和他的那一种心里的状态,这个表现,这个再现其实何止是一个四个昼夜,应该说其实从通过这四个昼夜是写出了我们总理一生他的追求和他和中国老百姓的关系。”

  与会专家王海洲认为,这部电影对当时时代的氛围的还原做得相当好,大场面下群众演员的情绪调动出色,整部电影的感情相当充沛。牛犇等老演员的精彩演出,使得整个戏的感情力量得到很大提升。

  张燕认为,这部戏选的虽然是伟人题材,但电影当中处处可见女性导演的柔情。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一种把宏观主流的大历史跟纯粹私人化的伟人家庭生活的历史的中间道路。这部电影中的总理有点微服私访的感觉,带有奇观性,同时以小见大,对吸引观众非常有利。导演对于史实和虚构的尺度把握非常得宜。但是,音乐用得有点过于饱满,如果适度留白可能更好。

  张卫表示,这部电影可以说有四个“第一次”:第一次在中国银幕上表现60年饥荒,可以说冯小刚拍《一九四二》,陈力拍“1962”。第一次表现高官剥开假像寻找真相,第一次正面拆除社会主义大锅饭,第一次表现领袖向草根道歉。这些都可以作为宣传营销过程中,吸引观众的要素。

  其他到会的专家章柏青、李春利、黄式宪、 高小立等专家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从题材、内容、立意、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等方方面面对这部电影给与了很高的评价,这些遵从着艺术规律的评价与现场分享也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部电影独到的特色和艺术魅力。(综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