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一位法国学者 对美国文化的解读(肖东发)

——读马特尔《论美国的文化》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4月28日09:32 来源:光明日报 肖东发
《论美国的文化》 [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 著 颜子悦 主编 商务印书馆《论美国的文化》 [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 著 颜子悦 主编 商务印书馆

  编者按:当好莱坞、迪士尼、麦当劳这些美国文化符号,以商业的形式顺理成章地走向世界,毫无保留地接受或生硬地拒绝,都称不上智慧。法国学者马特尔,抱持着捍卫法兰西民族文化的情怀,走遍美国,以法国人的视角探寻美国文化生产、流通的环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是时代课题之一。因此,归纳与总结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和建设与发展文化的经验,对发展与创新中的中国文化会提供有益的借鉴。或许,我们从马特尔对美国文化体制的观察与分析中,也得到启示。

  关于美国文化的研究,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论美国的文化》的作者法国人马特尔,抱持着捍卫自己民族文化的情怀,深入剖析美国文化的各个层面,探究其文化体制与政策,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解答了一个核心问题:美国文化是如何运转的?这对于正处于文化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笔者作为高校传播专业的从业者,尝试细读其中几个熟悉的侧面,谈几点感想。

  图书馆:阅读是美国公共政策的基石

  在美国,各州的图书馆“遵循着非常不同的逻辑”,多数情况下是独立的,由一些“指导委员会”协调、资助,呈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正是这样一个地域性组织,成为了美国的文化中心。马特尔断言:阅读是美国公共政策的基石。美国存在约11.6万座图书馆,人均占有率世界第一。接下来的数据更加惊人:美国中小学图书馆7.7万座,而在1.64万座市立图书馆中,包括9000个中心图书馆和7400个分支图书馆,可以让一个城市的所有街区都接触到图书。

  图书馆,不仅与阅读有关。美国人在这里上网、作报告、用多种语言开会,平均每年都有新的图书馆落成。更重要的是,与图书馆这种组织类似,美国各州还有公园的文化节、密西西比河畔的音乐家聚会,华盛顿州的520类税收减免中,有21类适用于文化。

  马特尔将美国人对图书馆的感觉定义为“执着”。这种蓬勃的阅读和文化活力,尽管受美国长期文化公共政策的影响,但绝不是一种官方力量,而是地方文化,甚至是社区文化被激活的结果。就像吉米·卡特所言:“我们没有官方艺术,而且我祈祷我们永远不会有。”

  相对应的,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概念里,图书馆的形象多少有些“僵化”,图书馆是“公立的”、“整齐的”、“看书的”地方,有统一的管理和模式,到了每年读书日的时候会张贴出一些活动告示。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图书馆,还需要更多“不一样”的图书馆,需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大学校园:每所大学都是一个传播文化的场所

  《论美国的文化》用了整整一章,阐述大学校园对于美国文化的影响。所有的美国大学校园都存在着丰富、活跃的文化生活,大学并不处于文化体系的边缘,而在其中心。各大学共有700个博物馆、3527个图书馆和超过2300个剧院,几乎覆盖美国全境,可以在美国各地提供文化传播,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大学对于美国人的归属意义使得校园拥有某种公益精神,促进了文化建筑、活动的持续发展。马特尔说:“联邦政府、各州、基金会和校友,都对一个巨大的大学文化网络的形成有所贡献。”而这种贡献的推动力量并不是政府,而是通过自主面对市场的方式构成的,通常独立于各州,甚至公立大学也一样。在美国,大学在它所在的城市里必须被人接受,大学的演艺中心就是整个地区的文化核心,而地区文化的特色和精华,也由大学校园来承载和表现。

  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必定在人,尤其是年轻人。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培养未来艺术家的地方,没有一个国家比美国更明白这件事。美国大学并没有满足于通过让学生了解文化和培养文化趣味来培养受众,而在于发展一些真正的艺术课程。美国有MBA、MPA、EMBA,还有MFA(艺术硕士),几乎成为了全世界创意领域的参照学位。

  然而,在很多国家,大学大都是“象牙塔”,大门紧闭,自成一体,不问世事;除了部分大学有校园文化可言,其他大学尤其是很多理工科院校的面貌几乎千篇一律。大学文化是最无法“被规划”的,也是最具生命力的。从浅层次的社团、展览、演艺、讲座,到深层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文化交流、品牌创造、社会服务,中国的大学文化能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

  大学出版社:8%的重要性

  美国的大学出版业,算得上美国商业文化中的“一块净土”。美国大学出版社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1.25%的发行量占比、2%的营业额占比,而是在于8%-10%的新书出版品种,带来了书籍品种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数千种图书和至少700种期刊,享受着各种公益捐赠,使得各种精英著作能够被认可。

  当然,美国的大学出版社为了解决经营问题,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所幸的是,这种变化不是向市场妥协,而是促使大学出版社向多元化发展。它们变得向更多的大学教师开放,向地区出版市场开放,开设图书俱乐部,支持销售合作组织和网络组织,投入大众出版但着眼于一些初出茅庐者,走上了按需印刷的道路。

  笔者认为,大学出版社在美国的定位非常值得中国出版业学习。马特尔总结说:“美国的一个特色是在出版业这样传统上属于商业的门类中建立了一些重要的非商业的分区。依靠庇护他们的大学、通过公立地位或非营利地位获得对它们的直接支持。”他们只占8%,但这1.2万种书籍对于美国思想和文化的更新仍然是至关重要和生命攸关的。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这样一个8%的力量。

  一个民族的文化活力,不在于宏大的规划和布局,而在于每一个领域自身的特色和价值。用马特尔的话说,就是“混乱的创造力”,这也正是最值得当下要建设文化强国的中国文化人深思的一点。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