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建造一座上海人情世态的博物馆

金宇澄长篇小说《繁花》在沪研讨,引发热议——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3月28日16:09 来源:文学报 张滢莹

  “早先时候,第一次有人问我,你看过《繁花》了么?我还能坦诚说,没看过。但后来陆续又有人来问,问的人多了,我就撒谎说,我看过了———就好像还没看过这个小说,是一件很丢脸的事。”这是评论家毛尖对于《繁花》最初的印象。《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也疑惑不已:在他记忆中,已经很久没有一部小说会像 《繁花》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跟他谈论起这部作品,而网上读者的反馈也络绎不绝,更有不少作家直接发短信、打电话来说《繁花》的妙处。

  这部由沪上作家金宇澄以沪语背景、传统话本的方式所呈现的小说,自去年底在《收获》刊发以来,激起层层热议。3月26日下午,金宇澄长篇小说《繁花》研讨会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四十余位作家、评论家共同为作品把脉,探讨《繁花》背后的意味。

  了解上海,《繁花》 是绕不过去的作品

  这部篇幅35万字,却一无框架二无高潮三无悬念的“三无作品”,在评论家王鸿生眼里,对长篇小说来说似乎不可思议,但正是这样一部小说,将上海人琐碎、细枝末节的生活以最本真的状态呈现出来。在平日交往中,金宇澄在作家朱文颖的眼里是这样一个人:“他很少是聚会的主角,却是很好的旁观者、倾听者甚至窃笑者,这构成了他最本质的语调。他说,怎么写东西,生活总会教给你的。把门打开,听到天光鸟叫、听到树叶和风的声音,这是他在《繁花》里想做的事。”评论家张业松则认为他“以其琐碎,容纳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经验所难以容纳的另种经验,并形成了对于身处撕裂、支离破碎文化时代的读者的一个安慰”。而金宇澄对于自己的定位一直是做个低调的“说书人”,最早在弄堂网上隐姓埋名开始连载小说时,起先每天只贴两三百字,后来则在网友的鼓励和催促下越写越有滋味,多时一天竟能更新五千余字,过了一把“网络写作”的瘾。“他不赶任何时尚,不加任何标签,在不少人忙着要标榜创新时,他采取沉着冷静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写作和人生;在许多人追求高深和思想性时,他更重表象和现象的罗列,通过点滴表象汇成关于时代的宏大叙事。”评论家毛时安说。而程永新则表示:“他建造了一座与南方相关、与城市相关的人情世态的博物馆,多年后,有人想要了解上海时,《繁花》是一部绕不过去的作品。”

  呈现男性视角的上海日常生活

  在很长的时期内,上海的小说创作以女作家们的作品尤为突出,多位女作家以自己的生活历练创作了贴近人心的佳作,这在评论家王纪人看来,可被称作女性视角浓郁的“她”上海书写,而《繁花》的问世则呈现了男性视角的上海市井生活。为了让《繁花》更为枝繁叶茂,金宇澄在写作中数易其稿,甚至在从《收获》发表到单行本截稿期间又修改了四遍,评论家洪治纲认为作品“通过对上海日常生活的精密重构,再现更逼近日常的生活质感,也对于女性作家的阴柔起到了一定平衡、校正,并带来更真切的还原”。在最早看到 《繁花》时,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孙颙就“感到兴奋”,并表示在过多政治解读、道德层面批判的文学评论中,《繁花》能为评论家提供一个就文学角度、语言和人性角度来讨论文学作品的良好文本。“《繁花》的内在力量和可讨论性非常丰富,这在近期的文学作品中较为少见。”他说。

  作为在场唯一来自北方的评论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评论家李敬泽笑称自己“代表北方人民表示对《繁花》的理解问题不大”,并认为正是《繁花》的沪语方言背景,使得一些在普通话中无法回避的部分得以“自然屏蔽”,“普通话的写作中,作家可调用大量现成的意义资源来应对手中的材料,使材料 ‘意义升华’、变得‘重要而繁复’,而方言写作时这种‘调用’就格外困难。”他说,“所谓的日常生活,早已被赋予大量给定意义,而金宇澄笔下的日常生活更接近于一种‘前日常’的本质状态,怎样才能将无言的、人们日复一日经历的东西重构出来?他对这样一种可能性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巨大探讨空间。”

  回归传统还是走向先锋?

  对于承袭传统话本方式的 《繁花》来说,使用笼统、概念化、标签化的学院派批评方式来进行分析,于评论家何平而言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敢于以这样的方式写作,在何平看来本身就是一种先锋小说的态度。而评论家郜元宝则表示,无论语言讲述得多复杂,社会写得多复杂,小说的内核还是情感,在《繁花》中所体现的以时代为背景的情感交流,写出了上海市民对于生活的真实情感,并没有离开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评论家王宏图则认为,真正的先锋正是因为接上了传统的底气,在《繁花》中真正打动人的不是生活,而是日夜弥漫、鸡零狗碎乃至肮脏、真实的细节,并且以平视而非俯视的视角进行写作,在语言中大量留白,给人以思索。

  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上海市作协、上海文艺出版社、《收获》杂志社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文学刊》、《上海文化》协办。赵丽宏、臧建民、陈征、陈村、肖元敏、郏宗培、于建明、吴亮、陈子善、孙甘露、程小莹、汪政、程德培、唐颖、朱小如、罗岗、路内等评论家、作家与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