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苏州作家地域文化特征与日常性表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28日08:50 来源:文艺报 刘 颋

  当中国经验的表述和强调成为了文学批评中的一个常见词后,对于中国经验的梳理和分析成为了文学批评的重点之一。日前在江苏苏州召开的“苏州作家与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对于苏州地域文化特征对当代文学整体格局的影响的研究,无疑是对中国经验表述的细化和具体化探讨。

  在中国经验的构成中,日常生活究竟可以怎样转化为审美表达?吴义勤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苏州作家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哪怕是战争年代或政治斗争残酷的年代,比如陆文夫的《美食家》就提供了特别深刻的经验。苏州作家呈现了奇特的审美格调,注重对日常生活情趣性的表达,在几代苏州作家身上都有表现。此外,苏州作家的作品大多呈现出非对抗性的现实描写。这种柔性的现实批判和反思,更多的是通过文化的方式转化和现实的紧张关系。这些作品在阅读时有时可能会觉得强度、力度和饱和度不足,但它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表达现实的模式,是更文学化的方式,它让作家在表现现实的时候,不被现实的沉重压垮。

  在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表达中,如何来描述大时代和小人物的关系,表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王彬彬认为,苏州作家的力量就表现在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中,表达了对大时代下小人物命运的关注。苏州作家对生活细节的描绘和把握是细致精微的,也是从容的,这就形成了一种文明的力量,始终透过日常生活,关注小人物在大时代的命运。

  张新颖则认为,对苏州作家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关注日常生活上是不够的,长期以来,生活这个词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往往被忽视或错判。人们习惯于把生活当作可以被改造被提升的材料,假设了一个比生活更高的存在。考察苏州作家和生活的关系,可以发现,他们从来不是比生活高,而是和生活平行甚至更低,他们更容易发现生活形态的秘密。所以他们的小说能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受。文学是维护生活、维护文明的力量,非对抗性可能是更根本的对抗。如何维护生活,不断从生活里有发现、有敬畏,是怎样认识文学和生活、文学和文明的关系,在大时代里如何保持我们的文明,使文明延续下去的一个关键。

  在中国文学版图上,苏州作家的总体特征是比较鲜明的,范培松以阴柔美来概括它。在他看来,姑苏的标志性元素是小桥流水,《浮生六记》是姑苏情结典型的代表。注重日常生活非对抗性的审美表达形成了苏州文学平和冲淡的文脉,这一文脉对于当代文学的中国经验有什么样的贡献?丁帆认为,叶圣陶、陆文夫、范小青等都是这一文脉的代表,而两千年来形成的从容优裕的文化,也使苏州成为我国通俗文学的发源地,以及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费振钟认为,苏州短篇小说可以溯源到冯梦龙,他开创的短篇小说的生长带,背景是市井生活的空间,这一文脉在陆文夫、范小青、叶弥的短篇小说里表现得都比较充分。他认为,对苏州作家自陆文夫以来的短篇小说的艺术分析是不够的,没有注意到他们短篇小说的生长背景。苏州作为一个特殊的市井文明的生长地带,在这样的市井空间中,日常生活中人的情感和行为,是短篇小说最为丰富的源泉。

  苏州作家近年来在散文、报告文学上的诸多探索和努力引起了关注,获得了一些赞许,也引来了一些质疑和反思。地域性明显、特征鲜明的文脉固然是对整体性中国经验的丰富和贡献,但这种风格特征鲜明的文脉如何发展、往哪个方向发展,同样也是文学表达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