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专家热议“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当代文学价值重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2月07日09:34 来源:中华读书报 舒晋瑜

  走出“诺奖情结” 重估当代文学价值

  专家热议“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当代文学价值重估”

  《文学报》主编陈歆耕近日收到一篇稿件,内容讲莫言获诺奖之前某位学者写文章批评莫言作品存在着若干个问题;莫言获奖之后学者到某地演讲,原来所说的若干问题在演讲中全部变成了优点。陈歆耕觉得,这篇文章的背后其实隐含着诸多问题,比方应如何理性看待诺奖,文学界应该借此做出怎样的审视?是否因莫言获得诺奖而调整对中国文学价值的标准?12月1日,在沪举行的“诺贝尔文学奖与当代文学价值重估”大型学术研讨会上,这些话题都成大家热议的焦点。

  在国外,大家对诺奖的获得并不是特别热衷。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提到,有位朋友去采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莱辛,结果寻访时很多人对此一无所知。很多学者对此说法表示认同,在欧美,各界并不把诺奖当回事,作家们更不会对诺奖评委有任何兴趣,他们会认为有意结识评委有伤自尊。

  “英国翻译家蓝斯林所写《中国作家的诺奖情结》令人感觉很不舒服,因为说到‘情结’,首先会想到‘恋母情结’等,总感觉情绪有些扭曲。但是莫言获得诺奖后,所有的活动证实了我们的‘诺奖情结’,我们把诺奖看得非常重。”陆建德说,我们由衷地对莫言说过祝贺之词后,应该更多地关注其他作家。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提出,我们应重新调整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认识,它并不神秘,也并非高不可攀,它就在我们身边,应以平常心看待。不要因为某作家获奖,而把很多创作中的问题放过;不能因为获得诺奖而遮蔽中国几代作家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莫言获奖后,中国传媒的声音喧嚣嘈杂,但是基本的反映都是肯定的,批评的声音较少。对莫言这样的作家,公共平台上展示出来的中国批评界的声音和解读,都是读者熟悉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扬就此提出:面对诺奖,批评何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权威性何在?我们的文学批评自主性还相对薄弱,没有建立起具有权威性的公共话语。

  莫言获奖后引起的骚动反映出什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最尖锐的感觉来自批评界本身。诺奖的获得没有改变中国文学史和对莫言的评价,倒是批评本身暴露出很多问题。“莫言获奖,批评界蒙羞。”郜元宝说,很多人欢呼雀跃,平时不太关心莫言的人也急就章,根本不知道如何评价一部作品、理解一个作家,完全拿文学和文学批评作为材料,拿出荒谬、错误集大成的文章,去迎合、认证某个问题,甚至把文学讨论转化为政治讨论。他认为,文学批评最基本的是要说自己的话,批评的技巧和知识还在其次,关键是以怎样的心态做批评。

  莫言得奖这件事情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它和30年来的改革开放、交流、互动的文化土壤有很大的关系。评论家雷达认为,莫言不是一枝独秀。中国文学经过30年的磨练、吸收和借鉴已经相对成熟,莫言是这批优秀的文学作家之一。他认为,莫言得奖的根本原因在于创作中的艺术创新。而中国文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原创力的馈乏。这些问题不会因为莫言得奖自行消失,我们仍应冷静看待。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社长陈保平表示,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当代文学价值重估,一是让众声喧哗的诺奖热、莫言热能够早日回归文学的本意,二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可能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标志,但不是价值的全部,三是重估当代文学价值是为了知道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准备到哪里去,这是我们中国文学批评界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媒体的责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