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苏州作家与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举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9日11:06 来源:文学报 朱红梅

  当代文学庞大版图上的亮点

  “苏州作家与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举行

  由江苏省作协、苏州市文联、苏州市作协联合举办的“苏州作家与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日前在苏州会议中心举行。研讨会旨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州文学创作发展历程,研讨当下创作现状和趋势,评估与探讨苏州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广州、西安等地的5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中国当代文学视野中的苏州文学创作”、“苏州文学与吴文化”、“苏州作家作品论”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范小青,中共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丽新,江苏省作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张王飞,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缪学为,苏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成从武等出席研讨会。苏州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尧主持会议。

  自新文学运动以来,从苏州走出了叶圣陶、陆文夫、范小青、苏童等驰誉文坛的代表性作家,特别是新时期以来,苏州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等领域都涌现出一批颇具实力的中青年作家,他们在省级文学奖项评选中成果丰硕、屡获佳绩,在众多国家级的权威文学奖项中也频频亮相。蔡丽新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刚刚胜利闭幕,苏州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为全国、江苏的现代化建设探索新路。这一火热的实践,必将为文学创作提供肥沃的土壤。苏州作家将以充沛的创作热情,反映时代变革,书写人民心声,继续发挥文学的独特作用和巨大影响;期望专家、学者一如既往关心、支持苏州文学的持续繁荣和发展。《文艺报》总编、评论家阎晶明在讲话中表示,苏州这座历史悠久、文脉绵延的天堂之城,为文学书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已经在人们心中形成了先验的经典的文学形象;而苏州作家群也正在江苏乃至全国文坛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力军作用。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范小青在讲话中指出,以前辈陆文夫为代表的苏州作家在当代文坛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陆文夫的作品已经成为苏州文化的一部分,成为文学苏州的代表和符号,散发着熠熠光彩。苏州是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城市,苏州作家们固守着文化的根,同时又广泛吸取外界的营养,丰富拓展着苏州文化。他们走进苏州,又走出苏州;坚守苏州,又超越苏州,不断地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和精神世界。苏州作家群的人数之多,实力之厚,作品质量之高,在同类城市中也是不多见的。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庞大版图上,苏州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苏州当代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评论家吴义勤认为,建国以来的当代文坛,以铁马金戈的文学为主流,苏州的当代文学打破了这一单调格局。他进而从审美层面归纳了苏州当代文学创作的三个特色:日常生活审美化; 具有奇异的审美格调:注重文化情趣性的表达,以此来表现生活的痛感与悲剧性;非对抗性的现实描写,善于通过转换性的描写来转移矛盾。

  评论家王彬彬认为,苏州文学自成一脉,是中国文学史的一条重要支流。当代苏州的文学创作一脉相承,关注日常生活,关注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命运。陆文夫的《美食家》是城市文学在当代的再生,具有着文学史的意义。评论家张新颖则认为,仅仅看到苏州作家对日常生活的关注还不够,苏州当代文学的独特性更加体现在对于生活的态度上,将自身放得比生活更低,本身就是对于文明的一种延续。

  评论家吴俊从中国当代文学大格局中对苏州文学加以归纳,认为它是一种非主流的、阴性的文学,苏州文学如果忽视自己的个性与渊源,反倒是危险的。评论家汪政从文学史研究的角度对于苏州当代文学的代际传承和文体的平衡发展予以关注,并提出了苏州的文学批评群落,苏州作家的差异性和文人特质。

  评论家丁帆强调了苏州文脉的延续性,并梳理出了苏州当代文学的代际关系,着重提到了三条线索:一,自叶圣陶始,以陆文夫为代表,在范小青、苏童、荆歌、叶弥、朱文颖、车前子、小海、陶文瑜等人身上得到发扬光大的平和冲淡的创作文风;二,上世纪80年代以后,苏州儿童文学创作兴起,逐渐跻身于全国儿童文学第一方阵;三,通俗文学于上世纪40年代断流后,90年代又于全国范围内开始兴盛,苏州当代作家在努力续接这一文学传统,而范伯群的通俗文学研究则在学界起到了拓荒的作用。

  如何定位“苏州作家与中国当代文学”

  如何展开对于“苏州作家与中国当代文学”之间关系的讨论?评论家何平提出,不应单纯着眼于对苏州作家创作成果的罗列,强调苏州作家对于文坛的贡献诸如此类,而是要深入思考苏州作家给当代文学提供了怎样的一种共同经验。研究苏州作家与当代文学的关系,首先要设定某些边界,搞清楚一些问题。惟其如此,才能深入作家作品,弄清他们对于核心问题的回应,研究才变得有意义。他提出,对于作家的研究可以不用停留在文本本身,苏州作家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是可供研究的对象。

  王尧对此予以回应,“苏州作家与中国当代文学”这一命题,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而是一种单纯的陈述,可以围绕它做出很多阐述,也可以产生一些争鸣。苏州如今一城两区的格局,不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如何理解和阐释吴文化,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长期以来,吴文化成为吃喝玩乐、闲适的代名词,但这并不是苏州的全部。苏州也有着铿锵之声,具有强大的思想张力。在当前这样一个大的语境下,如何找到一种适合的表达方式,对所有苏州的作家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苏州当代文学文体均衡的群体优势及成因

  评论家栾梅健重申了苏州深厚的文学积淀,并指出以陆文夫为代表的苏州小说开启了文学从“为老百姓写作”到“作为老百姓写作的时代”。评论家费振钟则认为,苏州为小说的生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学生态,苏州作家的短篇小说为文坛提供了诸多新的经验与范本。评论家范培松提出了苏州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姑苏情结”,探讨了城市叙事与地方文化渊源的关系,并以车前子散文、杨守松的报告文学为例进一步加以阐述,深入探讨了“姑苏情结”是否呈封闭型、能否以现代手法来表现等问题;评论家徐国源阐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生态流变与苏州当代诗歌创作的关系,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媒体文化崛起后文学生态的变化:诗歌的生存空间和有效传播都遭遇了新的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带来的反思促成了诗歌重新找回自己的文化地位。评论家刘绪源则着眼于苏州儿童文学的创作,肯定了苏州在江苏儿童文学创作领域的中心地位。他详细解读了金曾豪、王一梅等人的作品,并呼吁应给予优秀的儿童文学更多关注。

  苏州作家的个性与共性

  程永新、张燕玲、陈歆耕、穆涛、罗勇等从编辑家的角度,细数了苏州当代的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对评论对象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解读,认为他们为文坛提供了独特的中国经验,创造了独一份的文学景观,富有极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王光东、郭冰茹、金理、陈霖、季进、张学昕、晓华等则分别以范小青、苏童、叶兆言、叶弥、荆歌、朱文颖、戴来为例,探讨了文学的叙事方式、技巧和语言等问题。

  与会者发言踊跃,有的高屋建瓴,从宏观把握;有的探幽寻微,由小处着手;兼顾系统梳理和个案分析,全面深入地探讨了苏州文学; 既将苏州作家作为一个整体,置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大环境中加以观照,又对具体文本详加剖析,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上对作品予以琢磨推敲,从不同层面对苏州文学做了全面立体的剖析与研究。重点梳理了苏州当代文学创作的脉络,厘清了代际关系;从各种文体均衡发展的角度,对苏州文学作出了客观评价;针对不同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突出了在吴文化浸染下,每个创作主体各具特色,神态各异的创作面貌,呈现了苏州当代文学创作多元共生的局面。

  张王飞做闭幕讲话,他指出,苏州当代作家群为文坛提供了一派杏花、春雨、江南的情境,苏州文学是从小巷深处款款走来的缪斯女神,精巧柔美,不温不火。苏州还有一支颇具阵容的文学评论队伍,范伯群的通俗文学研究、范培松的散文研究,都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今,以王尧、丁晓原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优秀批评家正在成为评论界的中流砥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