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原创图画书研讨会引发“儿童游戏普适价值”之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11月23日09:31 来源:文艺报 石诗瑶

  10月20日,由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与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组委会联合主办的“华文原创图画书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会议旨在聚焦华文原创图画书的创作现状及探讨如何提升其艺术水准等问题。

  关于“儿童游戏普适价值”的论争,掀起会场一轮激辩的热潮,学者们针锋相对、各抒己见。

  在现代的童年概念中,游戏几乎被作为儿童的象征符号。周作人曾提出:“游戏者,儿童之事业,玩具者其器具”。然而现今,当西方的儿童教养观一径强调游戏的重要性时,华人文化的儿童教养观念是如何看待儿童与游戏的关系?华人文化是否完全接受儿童游戏?就此,来自台湾中兴大学的刘凤芯博士以“嬉游童年:海峡两岸当代图画书中的儿童游戏”为题,选择第一届与第二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得奖作品作为具体分析对象,从细部剖析图画书所呈现的游戏在童年生态中的意义及地位。她说:“原创图画书透露出成人并非全然接受儿童游戏的概念,不仅仍具有怀疑,而且即使接受,似乎也是有限度的。”在刘凤芯看来,西方持有的儿童与游戏之关系并不具有普适性,这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及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现实表象来看,中国的大多数家长基本认同孩子拥有游戏的权力,并且开始思考教育与游戏的关系。然而,具体到书本,成人选择的天平自然而然地就向书本的教育意义倾斜,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占了上风。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钱淑英博士把讨论的焦点引向更深层面的思考——“成人的权力与立场”、“成人与儿童的权力关系”。台湾儿童文学评论家柯倩华在她的发言中谈到:“童书毕竟是由许多成人(作家、画家、编辑、消费者)组成的公共文化空间,并经常被视为教养或教育儿童的素材,因此,儿童角色是否符合成人的期待或社会规范便可能成为潜在标准。”她对成人对书本的影响力存在焦虑。浙江师范大学的方卫平教授在今年2月出版的专著《享受图画书——图画书的艺术与鉴赏》中也论及 “儿童与成人的权力关系”。在他看来,承认与接纳童年欲望、想象和要求的合法性,保持和维护童年与成人之间某种“生存—文化”权力关系的平衡,才是破解成人统治与儿童成长之间的权力迷思与文化焦虑的一剂良药。

  与学者们从理论角度出发去探索与思考不同,海燕出版社编辑郑颖从出版与发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教育意义更明显的《安的种子》在销量上远远大于《西西》与《青蛙与男孩》。书本面对着成人与儿童双重读者,而编辑面对的只有一种读者对象,即成人,只有成人具有购买力,成人的选择与要求对于一本书的售出占了将近70%的分量,这让郑颖感到难以言说的焦虑与矛盾,“无论是引进还是原创,最终的结果直指‘教育’,与纯粹的嬉戏无关”。

  相比刘凤芯所持有的宽容和多元的态度,评论家刘绪源坚称,游戏对所有的儿童具有普适性,无论是什么国籍、民族、文化背景……他认为中国原创图画书在游戏性上所突显的局限性是能力不足的表现,源于李泽厚称之为“生存的智慧”的中国文化思想,与更关注现世、关注日常生活的“汉字文化圈”有关。想要突破这种内在的困境,他主张“外力”的介入,只有通过一种普适价值的介入才能打破陷入恶性循环的传统思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