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战后欧洲史》:浓墨重彩绘制战后欧洲全景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19日16:38 来源:解放日报

点击进入下一页

无图说

  ■陈华文

  为什么要阅读战后欧洲史?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给出理由——“尽管欧洲对于自己的过去很憎恶,但也只有欧洲才能向世界提供一些温和的建议,建议这个世界不再重复欧洲犯过的错误。”

  而在众多讲述战后欧洲史的著作中,著名历史学家托尼·朱特的《战后欧洲史(四卷本)》 被认为是“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因为朱特“能够在过去中洞见未来,使其著作充满独特的时代感”。

  而这正是我们阅读此书的意义所在:不了解欧洲,无以全面地了解世界。

  仅仅拥有55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和土耳其除外),只不过是亚洲的次大陆,欧洲版图上的46个国家,曾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辉煌一笔。

  然而,二战之后,欧洲格局被改写,很长一段时期内,这片大陆始终徘徊在复兴与衰落之间。

  《战后欧洲史》(四卷本),以磅礴气势和恢弘视野,浓墨重彩地绘制了一幅战后欧洲的全景图。

  朱特将欧洲历史书写到了2005年

  《战后欧洲史》 作者托尼·朱特(Tony Judt,1948—2010),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曾任教纽约大学,为国际著名学者。

  有关现代欧洲的史书可谓汗牛充栋,能与《战后欧洲史》比肩的,有《年代四部曲》(霍布斯鲍姆著)和 《20世纪欧洲史》(乔治·利希泰姆著)。但这两部史书,在叙述欧洲历史时,时间节点都没有超过本世纪,唯独朱特将欧洲历史的书写延续到了2005年。

  这是需要很大的学术勇气的。众所周知,史学研究中,当代史是最难写的,因为很多事件还没有答案、很多人物还没有“盖棺定论”,倘若叙述偏颇,不仅可能引发非议,甚至还会背负骂名。

  但《战后欧洲史》收获的是赞誉。该作英文版出版后,素来“苛刻”的《BBC历史杂志》如此评价——“1945年后的欧洲复兴史及其过程中所受到 的限制,已被人讲述过很多次,但少有人讲得像朱特那么清楚,那么从容自信。”而更可贵的是,朱特在叙述中,坚持了作为一名独立学者的独立精神。

  《战后欧洲史》由《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 《繁荣与革命1953—1971》 《大衰退1971—1989》《旧欧洲新欧洲1989—2005》等四卷组成,主要从政治与经济的维度,梳理欧洲社会的变迁。各卷书名,其实已经提示了欧 洲60年中的不同发展阶段。

  这部著作可谓耗尽了朱特的心血和智慧。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在欧洲34个国家收集史料、研读文献、调查访问,和不同领域的人交流。之后,又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写就这部“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作品”。

  当然,欧洲各国,民族、语言、信仰、文化各不相同,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更是千差万别。基于这样的现状,任何学者都不可能保证叙述得面面俱到,朱特亦然。

  德国,最能引发关注和思考的国家

  阅读《战后欧洲史》,德国是最能引发关注和思考的国家。

  回溯历史,可以看出,德国之所以挑起二战,是与其在一战中的失败有着直接联系的。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利益的战争。一战后的德国,社会、 经济均告残破,整个德意志民族需要一个“政治强人”引领国家复兴。希特勒打着复兴德国的旗帜,用卑劣的手段蒙骗国民,掌握了德国的政权。他以侵占他国领 土、资源和财富的罪恶行径,来达到使德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目的。然而,德国在二战中再次惨败。战后的德国,被苏、美、英、法强行拆分为属于两个不同 意识形态集团的国家。

  历史总是充满着戏剧性。二战由德国发起,冷战也从德国的分裂开始,然后,最终冷战的结束,也始于1989年德国柏林墙的被推倒。战后德国(主要 指联邦德国)一方面深刻反省并承担历史罪责,一方面努力恢复生产,发展工商业,加强国际贸易。上世纪八十年代,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居世界前列,彼 时,东、西德国合并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最终走向统一。

  二战过去60年后的今天,德国依然在履行战后赔偿责任,对那些曾经被侵占、被伤害的国家和人民,给予赔偿与援助。而同样需正视历史、承担罪责的日本,却不仅无视过去,更极力否认侵略的事实。两相比较,德国勇于承认与承担的态度和行为,得到了国际世界的赞赏。

  今天的德国,作为欧盟的主要成员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如果不是德国的有力支持与处置得当,欧盟及欧元秩序,很可能在2008年金融危机肇始时便溃不成军。

  这些问题是很好的读后“思维训练题”

  战后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生产力大幅提高,社会财富成倍增长,上世纪60至90年代,是欧洲发展的黄金时代。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一度成为高福利幸福生活的典范。

  高福利与高税收是成正比的。在市场经济的强劲竞争中,福利制度正面临着考验。在高福利国家,不同工作岗位的工资收入差别不大,甚至不工作也可以领取不低的救济金,这使很多人失去了工作的动力。但当欧洲各国试图调整福利政策时,便会引发民众的大规模抗议。

  欧洲多数国家还在社会治理中制订严格的法律条规,以保护环境、保障包括人们的生命在内的各项权益。这些权益客观上束缚了企业的手脚,甚至有观点认为,正是这些健全而苛刻的规则,令欧洲失去了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

  这些只是当今欧洲所面临问题的冰山一角。进入新世纪后,欧洲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经济衰退、高失业率、人口老龄化等。在朱特看来,欧洲最急迫的 问题就是人口减少。2004年,世界上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20个国家中,除日本之外,全部在欧洲。据推算,到2040年,欧洲人口将减少 1/5。越来越多的欧洲家庭不愿意养育孩子。

  但如同朱特在书中没有深入探讨福利政策和刺激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一样,朱特也未能对以上问题作延展,因为他能做的,只是事实的客观陈述。但对于阅读此书的人来说,这些问题是很好的“思维训练题”。

  因为,从残酷的种族灭绝到人权价值的倡议,从法西斯主义席卷全球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解体,从自由资本市场到大政府福利主义国家,从军备竞赛 到成立互助合作的欧盟,从关税壁垒到统一货币欧元……欧洲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它经历了各式各样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秩序、文化思潮的洗 礼和试验。对于现代公众而言,“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而阅读过去,正是为了开启未来。

  (《战后欧洲史》(四卷本),[美] 托尼·朱特著 林骧华译,中信出版社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