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5部小说将被搬上银幕,“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 没有情怀,就没有科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1月28日09:33 来源:人民日报 王 珏 葛亮亮

  中国的科幻电影在哪?这个问题,常常与刘慈欣这三个字联系在一起。根据中影集团最近公布的电影计划,预算最高的3部电影都改编自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加上此前已被买下版权的《乡村教授》和《三体》,这位被誉为“中国最会写科幻小说”的作家,将有5部作品被搬上大银幕。

  在国内不少科幻迷心中,刘慈欣“单枪匹马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世界级的水平”。自己的文字将被转换成光影,他有何感受,对科幻文学又有何感悟?27日,记者专访了刘慈欣。

  我期望中国科幻电影,能从黄土地上飞起来

  刘慈欣不讳言,科幻题材是中国电影的薄弱环节,在全世界范围内,依然是美国科幻大片席卷票房。点燃不少人科幻热情的《星际穿越》,在刘慈欣眼里,“创意不是很新鲜,是杰作但还不是神作”。

  “科幻电影是一个创意密集的产品,不论是中国科幻电影,还是西方科幻电影,创意都是挑战。”刘慈欣认为,当前中国科幻电影,缺的不是资金与技术,正是创意。

  那么,怎样才算“神级”科幻片?“情怀”是关键。“科幻片导演的内心深处,应该有对宇宙广阔时空的敬畏感。对于终极哲学命题要有追问的欲望。没有这种情怀,就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刘慈欣说。

  有人认为,2015年将成“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但对于刘慈欣本人来说,他更愿意将其当做中国科幻电影的一次新尝试。在其他媒体上,刘慈欣这样说过:“希望中国能有既有市场号召力,又有文学品质的科幻大片,把中国人对宇宙的想象、对未来的展望,展示给全世界。我期望中国科幻电影,能从黄土地上飞起来。”

  科幻文学的读者圈在扩大,但还欠缺“神作” 

  什么是科幻文学?

  有人说,科幻文学描写了未来的可能性。但刘慈欣却认为,这是国内读者对科幻文学最大的误区。“科幻小说应该给人一种对宇宙深邃的敬畏、对神秘新世界的向往”,而绝不是对未来的预测。

  曾是山西娘子关发电站工程师的刘慈欣,并不觉得自己有多高明,“我只是名科幻迷,想把自己的想象,用文学表现、与大家共享,就这么简单。”

  “国内有很多优秀的作家,因为机遇、读者欣赏水平等原因,没获得应有的知名度。”刘慈欣说,科幻文学的发展受到市场大小和受众群体规模的制约。“美国至今已出版原创科幻长篇小说超1000部,我国可能不超过50部。”

  现在,刘慈欣看到了中国科幻文学好转的迹象。最明显的是,科幻文学已经跃出了相对封闭的读者圈子,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得拿出好作品。多年来,我们缺乏有影响力的作品。”

  走向星空深处,关乎人类文明的未来

  科幻文学有什么用?

  很多人都这样想。但在刘慈欣看来,这正是一种把科幻文学工具化的功利想法。

  “中国的科幻文学曾经被两次工具化。一次是在清末民初,有人戏称是用科幻文学来畅想大国梦,就连梁启超也写过《新中国未来记》。第二次是上世纪50年代,科幻变成了一个科普工具。”

  科幻文学最大的作用就是拓展人类的想象力。刘慈欣很欣赏网友的一句话,“科幻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不是即将发生的事情,更不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它最大的魅力是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位朋友一眼看到了科幻的本质,我们要避免科幻文学被再次工具化。”刘慈欣说。

  对于人类的未来,刘慈欣有自己的想象——内向的未来和外向的未来。内向的未来,就是人类愈发沉浸在自我营造的安乐窝里,不思进取;而外向的未来,是人类面向宇宙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尽管这种生活会很艰苦、惨烈。

  是走往星空深处,还是耽于安乐?刘慈欣坚信,尽管当前人类日趋“内向”,但外向之路,才是真正能使人类继续走下去的道路,这关乎人类的尊严,以及生命的延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