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凝视残历碑
来源:中国国防报 | 胡世宗  2025年09月18日08:50

和平的阳光,照耀在每一寸英烈战斗过的土地。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点燃了无数华夏儿女强国强军的壮志豪情。

带着观看大阅兵的兴奋,我情不自禁地又一次来到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激起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下,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从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主体建筑采用碑馆结合形式,地上是残历碑及广场,地下是展厅。广场西南角的“警世钟”巍然高悬,“勿忘国耻”4个大字镌刻在钟的正面。铜铸“警世钟”高2.38米,直径1.6米,重4.2吨。近年来,9月18日这一天,社会各界人士会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撞钟鸣警仪式。14响钟声,寓意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

馆长范丽红感慨地说:“自1995年起,每逢9月18日,防空警报都会在沈阳鸣响。从1999年开始,仪式增加了撞钟内容。钟声和警报声,声声入心。九一八事变——这道刻在中华民族心口上的伤疤,咱不敢忘、不能忘!”

那座如山一般耸立在广场上的残历碑,亦无声地警醒我们勿忘国耻。残历碑主体形如一本翻开的台历,高18米、宽30米、进深11米,由混凝土筑成、花岗岩贴面。残历碑右侧镌刻着令人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星期五,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十三秋分。左侧镌刻着碑文:“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

碑体的日历残缺不全,上面密布象征战争伤痛的弹孔。累累弹痕又组成隐约可见的骷髅群,那是殉难同胞在日寇铁蹄下呼号呐喊,是对日寇血腥罪行的控诉。

我曾采访过残历碑的设计者——著名雕塑家贺中令。他当年给这座碑起名“残历碑”,是那么准确、那么贴切。1991年,中国画《八女投江》的作者、辽宁省政协委员王盛烈,在辽宁省“两会”上提出为九一八事变建馆的提案被采纳。在向社会广泛征集的设计稿中,贺中令的“残历碑”设计方案获得一致好评。最终,碑馆地址选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地——沈阳柳条湖日军炸轨处,距当年日军第一个攻占的东北军北大营仅800米。

采访中,大我8岁的贺中令给我看了他最初的设计草图。他还精心收藏了一张照片,摄于1991年9月18日下午残历碑落成时。残历碑最初设计是采用更为庄重的青石贴面,后因为种种原因改用花岗岩。那天,残历碑落成仪式结束不久,忽然下起雨,淋湿了花岗岩,使碑体所呈现的色彩更加触动人心。他觉得,上天也为中国人民曾经遭受的深重苦难和无所畏惧的奋起抵抗而动容。

无论远看近看,残历碑都像一部打开的大书。在它面前,在厚重的历史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四通八达的铁道线路就在碑馆附近,飞驰列车上的旅客凭窗可望见这座寓意深远的残历碑。

博物馆共设序厅和6个展厅,以大量文物、历史照片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真实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及对东北进行残酷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生动再现了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的抗争。本庄繁(日本关东军司令官)赏“满洲事变纪念”装甲车模型,积极参加和组织抗日救国运动的人民教育家车向忱用过的手提兜,东满游击队用来对付敌人的秘密武器、长约90厘米的拐杖刀……每一件实物、每一幅图片都无声地陈述着烽火记忆。

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季宁向我介绍说:“9月3日大阅兵之后,来馆参观人数爆满。在第一展厅,沈阳市皇姑区残疾人协会组织10多位盲人前来参观,大家看不见展板上的图片,却一直静静聆听讲解员讲述中国人民抗战的历史故事。还有多所学校的同学们在第四展厅的‘国歌墙’前,高声唱起《义勇军进行曲》,表达纪念抗战胜利的喜悦和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展厅的出口是一段长长的走廊,地面镶嵌有刻着数字“1931”到“1945”的铜牌。这是14年抗战岁月的凝缩,也是中国人民奔赴光明、走向胜利的历史通道。

走出馆区,面对残历碑,我的耳畔仿佛响起震撼心灵的警世钟声。我想到了天安门广场盛大阅兵仪式的主题,那是和平的宣示,那是中华民族最深挚、最强烈的呼唤。此刻,这16个金色的大字就镌刻在博物馆的墙上: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