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回家
来源:长江日报 | 范小青  2025年05月09日08:38

我母亲姓冯。除此之外,我对冯家所知甚少。小时候无意听到母亲和外婆的言谈,隐约知道外公是“老四”。后来长大了,才想明白,伯仲叔季,外公应该是曾外祖父的第四个儿子。

外公叫冯季扬。在我十多岁的时候,有一次母亲让我给外公去汇钱,我把外公的名字写错了,把“扬”写成了“杨”,外公写信给母亲,指出了我的错误。这就是我和我的外公,唯一的一次,间接的联系。

后来我的外公去世了。我从来没有见过我的外公,也没有和他通过信,不知道他除姓名外的任何信息。

我只知道,外公住在江苏南通市中学堂街2号。在外婆和母亲的口中,那是一间“朝北”的小屋。那个小屋,似乎离我很远,远得和我的人生似乎没有任何的牵连,但是它却始终在我的心底深处埋藏着。

关于我外公冯季扬,我只能在他去世以后,用想象去想象他的一辈子。

时间到了1989年,在我母亲去世后的第三年,我和父亲以及两个舅舅冯大年冯栋年,一起到了中学堂街,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冯家,走进了母亲的冯氏家族。

我终于看到了那间“朝北”的小屋,我的想象开始有了附着点。

那一次我还去了我的堂舅冯杨年家,看到一块石碑,杨年舅舅说,这是在冯氏的祖坟上得到的。石碑上写着:冯氏西宗十八代哲庐燕京大学地理教授。

冯哲庐是我外公的父亲。

母亲的冯家,终于在母亲去世后,在我三十而立之后,渐渐地向我敞开了大门,以后我会慢慢地走进去,我将会看到“迁通西宗冯氏”的面貌和风采,我将与冯氏祖先相遇在新的时代,我将会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个家族深厚的文化滋养和熏陶。

在后来的一些岁月中,我曾经写了与我的外公、外婆、母亲有关的文章,不过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样的旧的文字在后来还会有新的故事。

几年前,经朋友介绍,我和南通的一位作家冯明女士结识,互加了微信,因为都是写作的人,自然会有共同语言,我们互相欣赏对方的文章,偶尔也说说家长里短,说说共同的朋友。因为她和我母亲同一个姓,似乎天生就有一种亲热的感觉。

2024年7月14日,冯明女士发来一条微信,语气有点激动,她告诉我,因为读到一篇介绍我的文章,才知道我母亲的冯姓和她的冯姓是一家。

此后的两三个月中,我们互相通了许多信件信息,她给我提供了许多冯家的故事和人物,我则把我所知不多的也告知她,我们互通有无,逐渐拨开历史的迷雾,先辈的形象也逐渐明晰起来。当然,其中也有数次搞错了的,在纠错的过程中,我们一点一点地靠近了我们的前辈,也更增加了我们走向历史深处的积极性。

到了2024年10月10日,距离我第一次回到中学堂街已经过去了三十五年。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中学堂街的老宅已经不再,我们几个来自南京杭州苏州的未曾在南通生活过的冯氏后人,和居住南通的冯氏亲眷,相聚在南通文峰饭店,由王其康老师,一位博古通今、古道热肠的“南通通”,给我们讲述冯氏西宗的由来。就在那一刻,我第一次听到了冯鸾这个名字。

冯氏冯鸾一支,明代由金沙迁通,称“冯氏西宗”,至今已有二十几代。因有数人在晚清时功名联捷,为此在巷内宅前竖了旗杆,冯旗杆巷由此得名至今。此外,在南通城区各处,还有习家井、中学堂街、丁古角、畚箕营、大树巷等街巷,居住着冯氏一代又一代。

几百年来,冯氏西宗出现了冯鸾、冯云鹏、冯云鹓、冯燨、冯雄、冯衍等许多杰出人物,有多人进入了南通市群英馆。

其实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对于南通就有着浓郁的亲情感,走在大街上,在公交车上,甚至在任何地方,只要听到有南通口音,都会引起一种特殊的亲切的情感的涟漪,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碰到南通人,我就会对他们说,我也是南通人。

我的表妹(舅舅的女儿)的孩子小名就叫“通通”,我儿子小的时候,曾经从老家具的抽屉里翻到过我母亲一直保存着的南通女师的作文本……血浓于水,血缘是割不断的,哪怕曾经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未曾接触,亲情是一直在的。

那天我们去了冯旗杆巷,这是一条细细长长的旧了的巷子,但是在旧的气息中分明有着时代的整洁新鲜感,在巷子的23号斑驳褪色的朱漆大门外左侧墙上,悬挂着一块标牌,记载:冯旗杆巷民居建于清末民初,建筑采用传统一进三堂式布局,最后一进为二层……

房屋早已经腾空,我们踩着先辈们已经湮灭却仿佛清晰可见的足印,一进一进地,一间一间地穿过他们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和他们相遇、交谈,共享一个精神世界。

明晃晃的太阳照着老宅,我们这些后来人,都在老宅的地下留下了身影,留下了声音,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在这里,我们触摸到一个家族跨越数百年的传承密码,从历史的长河里了解长辈的精神操守和文脉风貌。

那一天王其康老师一路拍摄视频,后来王老师告诉我,这个视频的点击量三天不到就过万了,超过了他所做的所有的视频。

是的,这里有亲情,有血缘,有乡愁,有游子的梦想。

我们都想回家去,这不是专属于哪一个个人的情感,这是天下人共有的意愿,所以,一个回家的小视频,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处处有知音,时时有共鸣,思念永远在相同的地方。

2024年12月31日,冯明给我发信:经过多年努力,昨天南通市崇川区文旅局,终于将“南通冯氏西宗旧宅”的牌子,正式挂于南通冯旗杆巷23号大门,今后,冯氏西宗的后人,有家可寻了。

今天我们大家都在共同努力共同搭建的家族联系,那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