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恒昌:黄河岸边打渔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李恒昌  2023年02月04日09:34

早就听说引黄灌区打渔张这个地方,一直没有机会前往。最近终于目睹它的芳容。

打渔张闸区的来由,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打渔张最初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本来不在滨州境内,而是在东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决定兴建大型引黄灌溉工程,从黄河上引水的第一个闸门最初的地址就选在了打渔张这个地方。苏联专家前来考察时,考虑到地理环境因素和引水的安全性,建议将建闸地点由打渔张改到上游的旺庄,我国有关方面予以采纳。这一工程虽然地点变了,依然沿用了“打渔张”的名字。

一天,笔者冒着绵绵细雨来到打渔张闸区采访。站在旺庄险工大坝上放眼观察,发现这个地点的选择的确很有一番道理。当年,开闸引黄的时候,人们担心万一搞不好,黄河水会顺着开口处恣意奔流,造成决口的风险,因此行事比较谨慎。打渔张闸口巧妙地借助旺庄险工的特殊地势和河势,朝着黄河水逆流的方向开了闸门。因为在这个地方,大坝向河道方向凸出了一块岬角,在主河道一旁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河湾,闸门设在河湾处,建在与河水流动相反的方向,便避开了黄河主干道流水对大坝和闸门的直接冲击,确保引水的平稳和安全。

一眼看到引黄闸门的时候,笔者感到惊奇,因为它不是一座闸,而是3座闸。第一座闸最靠里,也最低;第二座闸中等高,最靠外;第三座闸最高大,矗立在中间。它们齐刷刷地横卧在大河一侧。

3座闸,分别建于不同的年代。第一座,建于1956年;第二座,建于1981年;第三座,建于2017年。它们分别代表着3个不同的时代。由此,可以给予其另一种形式的命名,一个是“老年闸”,一个是“壮年闸”,一个是“少年闸”。

细雨之中继续前行,发现在这3个渠首闸的下面,还分布着大小不同的5个分闸,同行人员告诉笔者,它们分别叫:引黄济青闸、老干一闸、三合干闸、稻改干闸、十三条渠闸。如果说,前面的3个闸属于渠首主闸的话,那么另外5个闸便是呈放射状分布的卫星闸。

没想到,小小的打渔张,居然闸门林立。

这大大小小八大闸门,形成了万里黄河上的一个独特风景。据说它已成为当地独具特色、八闸共舞的地理标志,还被列为“滨州八景”之一,在当地颇负盛名。

真感谢滨州博兴“黄河人”极为超前的黄河文物保护意识。他们在建成后一座闸门之后,虽然前一座闸门已废弃不用,但依然将其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难得的黄河重点保护文物,也成为时代变迁的历史见证,让后人能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人民治黄历史的悲壮与沧桑、成就与辉煌。

“老年闸”矗立在最内侧,虽然新刷了涂料,但依然显得有些苍老。走到近前,“山东打渔张灌区引黄闸”10个舒体大字赫然醒目。原来,书法家舒同当时担任山东省委书记,亲自组织和领导了这一“全省最大工程”。工程完成之后,他兴致盎然,亲自捉刀题写了名字。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依然可见雄健刚劲的风骨。因为这种风骨,也因为舒同的名气,这里慢慢成为万里黄河上的一道亮丽名片。

别看“老年闸”如今老了,当年可是威风八面的。它是打渔张引黄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胶东调水的渠首闸,担负着引黄济青、附近工农业和城镇生活供水等任务。在黄河引水闸中,它具有首创地位,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引黄灌溉工程,是变昔日黄河有害之处为今日之有利的一次成功尝试。

这座首创式“老年闸”,凝结着新中国成立初期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1956年3月开工兴建,当年11月30日便竣工开闸放水,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惠民、胶州、昌潍、泰安4个专区的20余县抽调了25万人参加施工。

有言道,“引黄灌溉,黄金万顷。”“老年闸”虽老,但劳苦功高。自建成之日,便为沿黄、沿海的博兴、广饶、垦利等县的200万亩耕地灌溉增产提供了水利保障,而且成功改造了124万亩曾经让无数人头疼的盐碱地。

“壮年闸”建设于改革开放的年代。由于黄河河床逐年抬高,老闸设计标准相对降低,不能满足防洪需要,1981年3月又在老闸下游44米处建设了这个“新闸”,当年11月完工并投入使用。“新闸”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基胸墙式水闸,与“老年闸”相比,孔少了,口大了,但引水流量都是一个标准。

“少年闸”英姿勃发,建成于新的时代。因“壮年闸”启闭机损坏,闸门淤堵严重,线路老化,2017年2月,在“老年闸”和“壮年闸”之间,建设了这座“新闸”,2018年10月竣工。“新闸”为平底板胸墙式闸室,主要建筑物级别与黄河大堤同为Ⅰ级,设计防洪标准按黄河大堤设防标准确定。

自1985年以来,打渔张灌区引黄闸不仅给滨州本地的水资源带来保证,还承担起向青岛引黄供水的任务,随着“引黄济青”第二期工程的实施,又将黄河水引入胶东的潍坊、烟台、威海等地,惠及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

一座灌区闸,承担着多重引水任务,这在全国极为罕见,体现的是“打渔张”人强大的担当精神和工作干劲。

在博兴湖附近黄河过小清河“一号干渠”,笔者还有一个新的发现。原来这里是一个重要节点,引黄济青工程与南水北调工程在这里相交。黄河水和长江水在这里汇合后,一起奔流向前,去滋润原本缺水的半岛地区。

一个交汇点,昭示母亲河的伟大: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共同滋润和养育着山东半岛的人民。

打渔张险工处,还矗立着一个“黄河母亲”的雕像。汉白玉质地,洁白晶莹。造型是一位神态慈祥、微微含笑的母亲,怀抱着一个婴儿,展现的是母亲河对儿女的养育。

“富了一方百姓,美了一方环境。”从“老年”到“壮年”,再到“少年”,打渔张的3座“引黄闸”,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历史的光影深处,笔者看到了打渔张闸区的独特作用,以及蕴含其中的社会发展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