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回顾与前瞻:新世纪加拿大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马欣  2022年09月19日08:10
关键词:华文文学

9月17日-18日,由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加拿大约克大学、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联合主办的“回顾与前瞻:新世纪加拿大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

本次会议是暨南大学、约克大学和温州大学三校合作开展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学术工作坊”的系列活动之一。会议采取作家与学者面对面的形式进行,加拿大华文文学作家张翎、陈河、曾晓文参加会议,来自加拿大约克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澳门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温州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当代作家评论》《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等学术期刊的5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会。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探索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新路径。

会议开幕式由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白杨主持,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主任蒋述卓、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良好、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程国赋分别致辞。蒋述卓肯定了新世纪以来加拿大华文文学蓬勃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提出要重视加拿大华文文学多元文化视野等重要特征。孙良好和程国赋在致辞中都介绍了所在学校、学科发展建设的情况,强调对华侨华人文化的研究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与接受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加拿大华文文学作家张翎、陈河和曾晓文在线上发言,谈了自己的写作体验与感受。张翎以“母语和外语写作的碰撞和互动”为题讲述了自己在创作新阶段的心路历程,介绍了她进行个人生涯中第一部英文长篇小说创作的机缘及感受。在英语文学世界里,张翎是一个彻底的新人,她讲到这种感受“好像一个人突然被扔到没有背景的、真空的杯罩底下。有点恐怖,也有点兴奋,我感觉我成为了世界上最老的一头初生牛犊。”

陈河的发言题为“不要孤独,不要庸俗”。他讲述了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身居海外所感受到的生活困扰,介绍了其新作《天空之境》的写作动机,并对其关注历史记忆书写的创作意识进行了阐述。

曾晓文则在以“身处叙事现场的移民书写”为题的发言中表示,身处叙事现场是一把双刃剑,既会有身处叙事现场,可以靠近并塑造多族裔的本色人物的优势,也会有身处现场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偏狭。她认为应选取有温度、有张力的情节和意象, 让自己的创作“在拥有土地之后,可以插上翅膀飞翔”。

本次会议的议题分为“跨国越界:华人流动及其书写”、“新世纪加拿大华文文学创作研究”、“新世纪加拿大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三个方面。约克大学教授徐学清、休伦学院教授吴华依托史料,考察了温哥华的华文报纸《大汉公报》的兴衰历史及其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特征,剖析影响华文媒体运行的诸种因素。理论观念和学术史的反思是本次研讨会的又一个热点。与会代表从“全球化与海外华人文学的发展”、“数字时代华文文学研究之理论语境的变迁”、“文化根性与世界性:新世纪加拿大华文文学的多重意义建构”、“海外华文文学与重写中国新文学史”、“新世纪以来加华文学研究现状及趋向”、“百年北美移民文学研究”等方面探讨了加拿大华文文学研究的理论意识与学术观念变革等问题。

澳门大学教授朱寿桐在发言中阐发了中华文化的“超限体验”与华文文学发展的历史机遇问题,侧重从文学的内在特质探讨展现中华文化自信的可行路径。暨南大学教授赵静蓉则关注到数字时代背景下华文文学的“越界”“流动”问题,并提出华文文学要越界,不仅是国家界线上的越界、历史上的越界,还是翻译、范式上的越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刘艳谈到,新世纪以来海外华文写作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双重经验和跨域书写里异域生活的书写在减少,有关中国想象的小说叙事方法在增加和提升,她以张翎的创作为例进行了细致地阐发。暨南大学教授白杨从文化根性与海外华文创作的复合性特征展开讨论,阐述了加拿大华文文学在现实思考、历史记忆以及人性描写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样态,分析其意义建构的价值。浙江大学教授金进、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朱文斌分别从北美地区华文文学研究史和加拿大华文文学研究史的梳理中,阐述了学界相关研究方法、视野和理论观点的特色,对研究路径和发展趋势进行评析。河南师范大学教授杨丹丹从文学史写作范式的反思谈了对海外华文文学的认识。

会议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作家作品的专题讨论。与会代表重点讨论了张翎、陈河、薛忆沩、曾晓文、陈浩泉、赵廉等作家的创作历程及写作个性,对张翎、陈河等温州籍作家写作中的温州元素与国际视野,加拿大华文文学中的非虚构写作现象,移民经验与现实书写、历史记忆等问题的复杂交错的关系进行了丰富而深入的讨论。

南京大学教授刘俊在发言中讨论张翎创作的独特性特征,他强调一个杰出作家的意义在于其独特性,研究者应重视其溢出了地域、身份框限而呈现出的独特内涵。申霞艳、翟业军、花宏艳、刘红英等研究者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对张翎作品创作特性的评析。陈河小说的多重意义指涉也成为研究者关注较多的话题,吕燕、鲍良兵、张娟、戴瑶琴、陈庆妃、朱云霞等研究者从战争叙事、先侨移民史和当代海外华人创业叙事等角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马佳、沈庆利、汤俏在发言中分别讨论了薛忆沩创作的历史观、生命意识等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剑龙以热情洋溢的发言阐述了陈浩泉散文集《用双脚阅读地球》的文化内涵和诗学特质。王艳芳、池雷鸣通过文本细读讨论了曾晓文的移民叙事在跨文化意义上的独特性。张丽军重点讨论了白求恩精神及其形象在中外历史语境中的变迁问题,从文学书写观照文化传播与接受中的差异性,为当下的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启示。暨南大学教授蒲若茜从跨语言写作、符码嵌入、文化展演与历史再现等方面分析加拿大华人作家赵廉的创作,提出以跨学科意识打通学术壁垒,促进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更新的重要意义。

此次会议上,与会代表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深入讨论了新世纪以来加拿大华文文学的发展面貌,探讨了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的路径与方法。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暨南大学教授王列耀致闭幕词,肯定了此次会议的研究成果会有助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推进与深化,也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