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读《猴儿与少年》随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安  2021年12月03日16:57

第一章《一道道山》

做与作

“做与作两个字到今天施炳炎仍然分不清楚”,王某人窃喜,原来像施老这么有学问的人也分不清,非独我一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根据录音整理王蒙、陈建功、李辉的一个学术对谈,然后分别征求三位的意见。我记得陈建功就纠正过我整理的文章中做与作用的不当的地方。对谈后来发表在沈昌文主编的《读书》杂志上,题目是《精神家园何妨共建》。

 

第二章《筑路》

自扼自颈

施老以鲐背回望弱冠,用一套电脑语言比喻当时的心境,“他陷入了奇幻式自恋、自卑、自责、自满、自怜、自叹、自扼自颈。”这是相反相成相互补充的狄更斯式的更逼近真实的表达!“自扼自颈”就是自己掐自己的脖子令人解颐也多了几分辛酸。

劳卫制

“妻子送他上公共汽车,他一跃而去。他早已达标苏联劳动卫国制体育项目标准,百米十五秒,跳高一米二五。”少年时听说过劳卫制,以为与劳动卫生有关,今天才明白它的全称是苏联劳动卫国制体育项目标准,与卫生无关。劳卫制也是历史。

普罗列塔利亚

“他相信火车是普罗列塔利亚的人生、价值、世界三观。”

普罗列塔利亚(proletariat,无产阶级)简称普罗,普罗文学、普罗大众、普罗大业——亲民、神圣、没有国界!

 

第三章《背篓》

罗伯斯庇尔的墓志铭

他施炳炎的心意是,比起被推上断头台的皇帝路易十六,他宁愿选择雅各宾派的罗伯斯庇尔。他的墓志铭写的是:“过往人们啊,请不要为我的故去而悲伤,如果我是活着的,你们谁也不用想活命!”法国大革命有多么激烈与决绝读一读罗君的墓志铭就知道了。它更像震撼心灵的诗!

预应力—皮实—相信

预应力是土木工程用语,用预设的压应力抵消载荷的拉应力。施炳炎选择了革命,选择了布尔什维克,选择了共产主义,革命预应力让他在挫折中不倒。

吴祖光对王蒙说:我们这些人皮实。王蒙请吴祖光把皮实写成一幅字赠给他。如今这副字已经成为王蒙文学艺术馆的重要藏品。人皮实点是一种进步与成长,耐心与成熟。

相信是施炳炎和王蒙共同的阳光底色,他们相信革命,相信文学,相信爱情,相信苏联,相信人民公社也相信作家协会,相信报刊社论也相信大报告,哪怕是轻信也比不信好。这与先锋派诗人宣称的“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有很大不同。

 

第四章《火红年代》

大跃进诗歌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民诗人和诗歌,那一年我八岁,从河北农村来到北京。我们村临街的墙上有工人叔叔农民伯伯坐火箭飞上天的宣传画,下面的标语口号是“十五年超英赶美!”到北京后我在收音机里津津有味地听评论家介绍农民诗人王老九的诗:“毛主席的手宝指头,让它山河水倒流……”

大跃进浮夸则浮夸矣,年代的火红与激情却是真实的,我们该怎么看我们走过的弯路?小说并非一味嘲讽,也有感动和热泪!我又想起王蒙老师的话:“凡把复杂事物说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者盖不可信。”

不求甚解

“好读书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自况之语。陶诗人绝对想不到此语成了一千五百年后施炳炎完成他的三个任务,即发明“木牛流马”式推车、扫盲、全村出诗人的动力和理由。小平同志说:对历史问题,还是要粗一点,概括一点,不要搞得太细。”任正非提出了灰度管理理论。不求甚解在哲学上理论上不是贬义词!不求甚解恰恰是甚解的内核。

相应

“又是图他个什么相应呢?”

“相应”是河北农村的土话,“应”要读轻声,意思是好处回报。土话常常又很古老,保留在方言俚语中。

 

第五章《困难》

纠正的纠正

“食堂发生了吃食的危机。然后有了说法,有了对于说法的说法。有了纠正,有了对于纠正的纠正。”说法之多,纠正之繁也是那个年代的特色。社会主义怎么搞大家还没经验嘛!

过梭儿

“说法过梭儿,是考验。”

“过梭儿”,北京话,过头儿的意思。

思绪奔涌

在困难的情况下,施炳炎思绪奔涌。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见《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蔷薇蔷薇处处开……”(陈歌辛词曲)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见《文天祥•正气歌》,天地间有一股正气,使万物生生不息。

“施炳炎想着阿Q,后来还想起孔乙己,一笑,俱往矣!”

笑什么呢?精神胜利法和书呆子?

“然后他想的是秋瑾、瞿秋白、方志敏、保尔•柯察金、刘胡兰、不死的王孝和、向秀丽……”

这才是施炳炎的底色、本色!

脚踏实地

生活的悖论让小施保持坚忍与乐观:原谅与不原谅,珍重与抛弃。东风压倒西风,既是风雨也是晴。塌方了就是塌方了,对对,行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来日方长,天高地阔。

小施坚忍乐观的极致是自嘲:“施炳炎兮,小坏蛋兮,行不改名兮,坐不改姓兮,有错必改兮,有难必受兮,有苦必吞兮咽兮,有屁绝不乱放兮。”他知道自己赶上大点喽。

施炳炎不是为苍生背负十字架的英雄,但实践经验让他与时俱化,变得聪明、坚忍、乐观、脚踏实地。

 

第六章《高峰大树》

神交老子

本章开头的二十四行诗是对大核桃峪的礼赞,对山谷的礼赞,是与老子李耳翁一次握手和拥抱。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把山谷视为母体的子宫,世间万物皆源于此。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云:“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老子把山谷视为知荣辱,养常德,复归朴,成大器,出人才、平天下 的道之所存。

呜呼!老子的天机被王子演绎得如此惟妙惟肖,叹为观止!

皮实

炳炎爬到这里的最高峰大核桃峰,俯瞰大地,感慨万千,语言瀑布一泻千里。

王一川较早用“骚体”概括王蒙小说的特点,他说得不错,《猴儿与少年》就是例证之一,它比“意识流”的说法更中国化,与《离骚》的风格相近。它们都有强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做支撑,有丰富的文化滋养,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不同的是少年布尔什维克出身的王蒙思想武器更多一些,更“皮实”一些。

 

第七章《古村与少年》

真实的告白

面对大核桃树峪村的悠久历史、革命抗日的历史、侯长友父兄两代英烈为新中国建立滚刀山越火海的事迹,施炳炎不但五体投地,而且惭愧负疚,更觉得身为知识分子,面对英雄烈属,原罪难赎,无言无语。这是身处逆境的二十八岁的小施和鲐背之年的施老内心真实的告白!现在有人对民国十分怀念,甚至倒腾出蒋介石礼贤下士的美谈,费解。旧中国三座大山压在中国人民头上,国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历史并不遥远。

 

第八章《七个我》

自我救赎

跳到圈外观察他我的非我的七个我(有点像绕口令)与大千世界是本事,也是自我救赎。

其一,一个犯错误抬不起头直不起腰的人,这是俗人昏庸之见。

其二,有革命史的人,革命人永远年轻。

其三,政治运动中的被责难者,成因复杂。

其四,反求诸己,做一番内功的人,传统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五,欢迎新鲜经验,不断学习,拥抱生活的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其六,是新中国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思考者、研究者、掂量者,无为而无不为,耐心等待非常重要。

其七,是欣赏者、审美者,旦夕祸福不全是政治,也有哲学性、美学性、数学性、观赏性,不然怎么会有六十多年后王蒙创作的长篇小说《猴儿与少年》?

猴儿何时登场?

施炳炎梦到自己变成松鼠与一群猴儿联欢。小动物也有灵性,分担着人世间的祸福通蹇与喜怒哀乐。小说的主角猴儿何时登场?

 

第九章《雨季造林》

博士卖驴不着驴字

“玻璃反映出来的那位老家伙是老相识、老哥们了。却又不能不不满,不能不有所遗憾。”

“劳动累,拓荒黄牛,触处生媚。”

“汗下成珠娇且骄……”

“云雨依预报,天然去矫饰……”

于是,他们的尽情暴露却非涉不雅的短装,他们的头发身体四肢脸孔,特别是形体皮肤,他们平日隐蔽难察的玩具暗器浑然囫囵,颜色与犄角凹凸可见可感可喜可悲,雨滴浇透,彻头彻尾,彻里彻外,湿润温暖。

王蒙老师曾被李白一首并不出名的诗感动:“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汉字自成一个世界,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形音义花样翻新。否定之否定、谐音新义、暗示难言、博士卖驴不着驴字。

受洗大喜

引老庄,赞甘露,颂人体,他们欢乐地受洗大喜!完全忘记了他们被改造的身份。

我一个亲戚是哈尔滨某剧团的团长,他说文革中被游斗、戴高帽,刚开始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丢人、害怕,后来一看满大街都是,没有哪个领导幸免,心里平静多了,还觉得是个乐呵!你不看开一点,怎么活下去呢?

悲剧喜剧

被另册的五男二女身份不同,年龄不同,说起获咎的原因,充满喜剧色彩。

改革开放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海外关系成了香饽饽,我夫人的一个同事当笑话说起她儿子让她好好想想有没有港台和海外的关系,也好沾沾光!

时过境迁回看历史觉得好笑,当时可一点不好笑。

七条泥鳅

雨中植树,七人成了七条泥鳅,小打字员不再哼哼唧唧,破涕为笑。

预计有雨却无雨,还得挑水救树苗。漫画家多能,唱京剧,学魔术,拉胡琴,多挑十挑八挑水却未装满路上还洒了不少。施炳炎高度评价了劳动的神圣与美好!

如果让七个人都回忆那段历史,他们的感受未必相同,但他们会以施炳炎的回忆和描述为骄傲!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

 

第十章《缤纷》

引诗

“春风得意马蹄疾”见唐,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山公醉后能骑马”见唐,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

“胡骄马惊沙尘起,胡雏饮马天津水。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色九千里。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烟雾。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昨日绣衣倾绿尊,病如桃李竟何言。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赖遇南平豁方寸,复兼夫子持清论。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将军骑马出潼关”见宋,释文礼《颂古五十三首》其一:

“不是风兮不是旛,将军骑马出潼关。安南塞北都归了,时复挑灯把剑看。”

重新定义与命名

施炳炎骑马骡驴能感受古诗名句的神力与新意,感受骡子的坚定和驴子的一扭一扭心有旁骛。这是把马骡驴当成了伙伴和朋友,是对生活的重新定义与命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见《道德经·第一章》。傻小子施胸中有朝阳,肚里能撑船能跑马!

居其厚不居其薄

“人生可以献身艺术,但是不可以让艺术毁灭迷醉到人的此生。人生可以说许多话,但是绝对不能让话语代替生活与生命。”

老子说:“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见《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厚”就是人生经验,“实”就是实际情况。骑马不能让马铲你的肛门屁股。献身艺术不可以忽视生活中的俗人俗务。说许多话,这些话应当利于你活下去而不是相反!

骑术

施炳炎讲骑术,无师自通。他的骑术论——不较劲、不懒怠、不落马、不被马镫锁死双脚、可进可退、能上能下、能屈能伸、能死守也能翻滚腾跃……你觉得这只是在讲骑马吗?

背石灰石

炳炎背石灰石是无工具硬顶硬干,应属于类人猿的原生态活计,但他把这当成博士补幼儿园的课,当成活到老,学到老,补课到老,加油到老。没有控诉,没有赞美,没有哭哭啼啼哼哼唧唧,而是坦然面对!老子说的大丈夫不就是施炳炎吗?

得意洋洋

炳炎上山打柴采药、上夜班一宿浇水、打土坯、插秧、扛起二百三十五市斤的稻种麦种麻袋走上颤颤悠悠的跳板将麻袋卸到解放牌大汽车上、五七干校在炊事班一次和七十公斤面粉——得意洋洋!朋友,你经历的事儿可能也不少,你像施炳炎老师、王蒙老师这样感受和表达过吗?

 

第十一章《吴素秋来了》

两件喜事

炳炎来到大核桃树峪村二件喜事,第一是上山爬树,第二是观赏名伶吴素秋主演的荀派京剧《红娘》。王某人已逾古稀反躬自问爬过树吗?好像还真没爬过,亏你还在老家农村生活了八年。

再说吴素秋师承尚小云、荀慧生两位名家。中国戏曲艺术(包括曲艺)讲究师承,它的优劣短长存而不论,一个事实是即使经过文革破旧立新的冲击和实行现代院校教育的传授,它依然不可撼动。

素秋与红娘

炳炎对吴素秋和扮演的红娘大加赞美:

“发电机的强大噪声和秋虫争鸣狗吠驴嘶,硬是扰乱不了角儿的娇娇嗲嗲、生生动动,让人民心疼得紧,吴老师的台缘,没了治啦。“

“红娘成了英雄、救星、主角儿……素秋实乃人生与戏剧的奇葩与大师。“

“红娘嘲笑封建礼法,也嘲笑男女情欲,更嘲笑读书读废了读萎了的小男人张君瑞……“

“红娘比维纳斯更普罗更人民更大众……人民是艺术的母亲,艺术与红娘与山村山民拥抱到了一起!“

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说西厢、说红娘、说演员、说角色、说感悟、说臧否、说新社会新习惯新思想,炳炎也没了治啦!

英雄之子的结论

十二岁的英雄之子、烈士之弟,为施炳炎此人做出了最重大最坚决的政审强势结论。认为他思想没问题,是好人。施炳炎含泪憨笑。少年的话代替不了组织的结论,却给施炳炎巨大安慰和感动!儿童眼真,是赤子。而赤子含德深厚,深厚到“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见《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可爱的两位老人

二〇一六年,吴素秋在北京去世,享年九十四岁。施炳炎给王蒙通电话,讨论了半天为什么业内名家称她“女才子”而不是“才女”。

王蒙老师说你称一个才女是女才子,她会很高兴;而称才子是“男才女”呢?那就成了糟践人了。二老接着又聊到五四运动、聊到民初巾帼英雄唐群英为了争执将男女平等写入国民党党纲,扇了该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一个耳光的佳话。最后二老闹不清是在聊什么……

这段描写绝了。先说“女才子”之辨,“男才女”之说有逗你玩的成分。二老电话里聊着聊着闹不清在聊什么了!多么可爱的两位老人!生活中这样的老人还不少呢!

佩玉锵锵

读完这一章,想起了《诗经•郑风•有女同车》中的诗句:“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锵锵。”

 

第十二章《温暖》

大哥

侯东平长施炳炎二十岁,施炳炎长侯长友十三岁,长友管施炳炎叫大哥,炳炎管侯东平叫侯哥,长友管侯东平叫爹。

中国人辈分复杂,不像外国人,爷爷也可以直呼其名。这种叫乱了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在我们身上,但这多发生在同事、朋友和熟人之间。

全须全尾

“……而我们全须全尾……”

“全须全尾”,北京话,“尾”音“影儿”。斗蛐蛐儿曾在北京盛行,撕咬过程中双方极易受伤,全须全尾指蛐蛐儿双须双尾完好,没受伤,没缺损。比喻人平安度过种种困难和不幸。

干爨

“……相信越是干爨腥臭刺鼻的脏活越具有被熏染美好与获得善良教化的能力。”

“爨”音“篡”,指烧火做饭或灶台。“干爨”是双音节形容词,指干燥刺鼻。如果把“干”理解成动词,则后面的“爨腥臭刺鼻”音节不顺。

语重心长

老英雄侯东平请施炳炎就着臭蛋饮酒写得惊心动魄却溪水潺潺,写得肝肠寸断却袅袅炊烟,写得浩气长存却静默无言,写得语重心长,却大道至简——等着你的活儿还多了去啦!

 

第十三章《丢戒指》

《徐秋影案件》

此章是围绕电影《徐秋影案件》及其插曲《丢戒指》做文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有关部门宣布:原说的该影片系根据东北某地一个真人真事改编是不对的,电影所表演的这个故事 、这个女特务是一场冤案,有个女子被怀疑是特务,但最后证明不是特务。冤案平反了也做了善后处理,电影更不过是电影罢了。

这里涉及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即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与真人真事的关系。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但这并不能改变嘴、脸、衣服的真实性,有的可能还是作品的缘起。作者最害怕这种对号入座带来麻烦,吃瓜群众不管这一套,乐此不疲!

类属判断不能代替价值判断

再说东北民歌《丢戒指》。类属判断不能代替价值判断。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多作家怕别人说自己是通俗文学作者,似乎严肃高雅文学作者有面子得多。其实马三立的相声《逗你玩》的价值,王洛宾改编的西部民歌的价值,金庸的武侠小说的价值远非一些严肃高雅能比。另外,和人吃饭一样,你不能老是大鱼大肉,醋烹绿豆芽、拍黄瓜、小葱拌豆腐也不可或缺。

不幸的种子

徐秋影日记所写:“我是一颗不幸的种子,承受着不能发芽的痛苦。”

施炳炎第一觉得它生编硬拽,裝腔作态。炳炎更看重“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的流水无痕状态。第二又引起他叹息少许,不无辛酸。这与他的处境有关系——不幸的种子发不了芽。

反情歌的情歌

小民歌《丢戒指》比一个有威慑力的大电影还动人。为什么?原因可以列很多条,演唱者郭颂大名鼎鼎、它的大众化、它的明白如白话、它的有点俏有点俗有点逗哏儿的特殊的东北风情……但炳炎觉得从审美的角度看,它具有反情歌的性质。唱的不是姐儿与她的情郎,而是姐儿与她的可能出现的“就是不能拜天地儿”的非情郎,它让你警惕轻佻却不无轻佻,是非情歌反情歌,却又是情得不能再情、情得不知如何是好的俏情歌!

炳炎的精神能力超强,他道出了生活的真实真谛。

把戒指找回来

把戒指找回来就是把原生态的风情万种找回来,把傻傻的媚媚的甜甜的东北大妞找回来,把对于拜天地的推脱与向往找回来,把传统文化的身段找回来,把美好和幸福找回来!我们说提高生活的质量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不然我们真的会穷得只剩下钱了!

第十四章《一抡三圈》

蜂蜜炸年糕

炳炎自幼痛感自己不够高大强壮,乃百倍地重视营养与体育锻炼 ,这点与王蒙相同。“怒目攥拳增气力,左右开弓要射雕”,令人莞尔。

小长友“在吃了蜂蜜炸年糕以后”跳绳一抡三圈——虽是一笔带过,却令人心里五味杂陈。蜂蜜炸年糕之后就是三年自然灾害,不起眼的蜂蜜炸年糕连通着历史风云、经验和教训。

“挂”是说一个人既有问题有涉嫌又无证据、又不想轻易放过、不好做出结论,便先挂在墙上或钉子上,看上两三年,再取下来,或者留下,或者擦净,或者扔到河沟里去。

这既是解释陈述,又是比喻。留下是最好的结果,其次擦净,其次扔到河沟里去。至于“擦净”和“扔到河沟里去”的含义恐怕就因人而异啦!直接说把该干部“挂在墙上或钉子上”让人忍俊不禁或心有戚戚焉。

挂了

“挂”有了新解:人一死,照片挂起来,乃曰挂,挂了就是死了。炳炎读出了它的幽默感、优越感。与其让死亡的沉重和悲哀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还不如干脆轻松一回:“挂是闭眼,挂是仙去,挂是剩下的照片在墙上向你含笑,中看不中用了。挂是咯儿屁着凉,蹬腿儿合眼,呜呼哀哉,乃是听啦啦蛄墙根叫。然后,毕竟还有挂的尊严与受到的纪念、怀想、敬意、永远。”轻松里仍然有郑重!

因跳绳被举报

小施因喜欢跳绳而被举报,说他哗众取宠,别有用心。小施为此三省、四省、五省、六省吾身。鲐背之年的施老对举报人的平庸、私心、无才少德也给予了宽恕和谅解。如果她还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如果不在了,祝她在另一个世界安息!人老了心中多了一份对世界的理解,多了一份民胞物与的宗教情怀。

 

第十五章《猴儿三少》

跳绳

本章第一句话“即使在跳不动绳的一段时间……”年轻的朋友,你知道为什么跳不动吗?饿的,身上没力气。大跃进吃大食堂,吃蜂蜜炸年糕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严酷的三年自然灾害接踵而来,哪还有力气跳绳?

“厮抬厮敬”

炳炎给长友讲科学知识和革命道理,长友给炳炎介绍他给羊起的名字——黑黑、长毛、偏犄角、老虎、小豹、啃半坡……并用自己奇特的声音控制羊群的前进路径。他们俩相互敬佩,“叫作厮抬厮敬”。这是对“斯抬斯敬”(互相敬重)的活用,这里包含了炳炎的谦卑自惭。另外,下放的“有问题”的施炳炎和山里的放羊娃可不都是小厮吗?

秉性

长友评价他二叔是个“跟别人不一样的人,秉性根本就不一样”。少年会用秉性一词,给炳炎留下了印象。

“秉性”一词在河北农村常用,我祖父王洛井是个老农民,没文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他说秉性,不说本性。

顺便说一句,我祖父王洛井本叫王井田,年长以后改称王老井,这种称谓在冀中流行,长篇小说和电影《红旗谱》中体现得最充分:朱老巩、朱老忠、伍老拔……祖父把户口迁到北京,户口本儿上写成了王洛(老)井。

三少照镜子

千呼万唤始出来,猴儿三少终露面。

炳炎生动描述猴儿三少照镜子的细节“……乱搔乱抓乱搰撸…”搰撸,音“胡路”,撸读轻声,用手弄乱抚摸之意。如“把牌搰撸搰撸”、“你给他搰撸搰撸背”,常说不常写。

烟士披里纯

“烟士披里纯”亦作“烟士披离纯”,英语inspiration的音译,灵感。粤语可译为“印曼桀乃欣”。什么是闲笔?这就是。闲笔并非可有可无,它包含着对三少的喜爱,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回顾,对五四以来西风东渐过程中早期稚拙翻译的玩味与欣赏——可爱得有点像东北大妞。调侃在其次,重点是玩味与欣赏。我想起了王蒙老师的两个短篇小说《在我》、《他来》,它们的命名是选择小说开头的两个字,这也是早期白话文小说曾经使用过的做法。老师也觉得不妨试一下,他对什么都兴趣盎然。

有无之辨

猴儿(留洋大学士、三少爷)照镜子最有趣,生动、活泼、可笑可怜可叹!炳炎感慨不已:“多情本在己,无端错笑猴,戏猴为猴戏,观猴缘何忧?抓搔全然无,抓无思其有,有有即无无,无有无犹有。”

让人想到那些被“挂”起来的干部和知识分子。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见《道德经·第四十章》。有与无、真与假岂是一二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们每天也照镜子,以为镜子里的那个人就是我,其实是一个左右完全颠倒的非我,但我们还是乐于接受它的帮助。语言学家陈原说,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生活何尝不是这样?

问得人心疼

小长友对炳炎大哥的三问:

“大哥,您说那只猴儿在叔家养了那么多年,它回到六神山,活得了吗?”

“我做了好多次梦了,您说,三少爷是不是给我托梦啊?”

“您说,猴儿也会哭吗?”

这三问问得人心疼不已,多么善良仁义的孩子!炳炎把他搂到自己的怀里唉声叹气。这三问化大道于无术,化大德于无名,化大善于万物而不争!

 

第十六章《余响》

解药

大核桃峪村一年的生活,让施炳炎这个从城里来的“有问题”的知识分子悟出了许多道理,这些道理有很强的思辨性质:

“人生一世,最大的享受是爱与奉献……”

“存在即是合理……不合理的东西是站不住的,是即将消失淘汰遗忘的。”

“人一帆风顺的时候要享受满足,不顺遂时日更要寻找金不换的独得之秘、独得之乐、独感独惜之光与热。”

“……活腻了的人才是一心想升官发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山、又一河、又一村、又一人……”

“……百善之中刻苦为最,悲亦美,学为良谋,乐为光辉,脚踏实地地干活,正是百灾千病的解药。”

炳炎吃过了梨子,知道了梨子的滋味,还把这滋味提升到理性的认识,这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成功,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执着的成功,也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的通透豁达的成功!

人生大场面

炳炎与妻赴大核桃峪村“探亲”的火车上有一番气势逼人的关于哨音的联想与赞叹:“……人生总要有些大场面,不能抠抠唆唆,不能只计算功力……口哨回响,在此地彼时此起彼伏。”炳炎被另册的憋屈一字未提。

我和炳炎叔可以比肩的人生大场面是上山下乡,短短几年在西南边陲割橡胶、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当老师的经历让人终身难忘。这与政治历史结论无关,已年逾古稀的这帮老头老太太(当时的知识青年)说起这段历史依然兴致勃勃记忆犹新,回到城市后相对安逸的生活反倒记不起什么了。

我又想起王蒙老师的一篇文章《苏联文学的光明梦》,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见到我十分兴奋地提起这篇文章,对文章的观点大加赞赏。苏联解体了,苏联文学艺术的价值不能一风吹。他是新中国派出第一批赴苏留学生,那该是他们的人生大场面吧!

来了走了

“有快乐也有艰难,有诉说也有劝慰,有嬉笑也有叹息,来了,走了,又回来了……”

这种叹息早在三十五年前王蒙老师的短篇小说《他来》中就表达过。小说这样开头的:“他来了。她走了。他走了。她来了。”有来就有走,有走就有来,来来复走走,走走复来来,来走倏忽间,倏忽即永远!

嘛都没留下

炳炎问侯东平:“您还在积肥?”东平答到:“今非昔比了。你们老几位是积肥的骨干,老几位一走,积肥队冷冷清清的喽。城里人来的多,当初那个粪劲儿大啊!再说现在的粪也太薄,拉到地上,风一吹,只剩下干片片和碎渣渣,再一阵风,嘛都没留下……连灰儿也留不下啊。”炳炎不好再多说,他早就警告过自己“有屁绝不乱放兮”。不知道年轻人是否能明白侯积肥队长的话!

长友哭了

长友带着三少爷将客人送到路口,炳炎从三少爷浮躁不安的模样和不停出声,悟出了三少爷是猴里的“小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是社会变革大潮中的“猴儿”。

长友与三少谈了一宿,不敢留下它,只能送回高山大核桃树一带。说着,长友哭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其是之谓乎?

 

第十七章《猴精》

文化现象

写猴精三少勾出了我们常说字典里却没有的“软pia pia”一词。

勾出了人类起源的不同说法。

勾出了德国的电影《冷酷的心》和民歌:“有花名勿忘我……”

勾出了陶制原始乐器埙及其特色。

勾出了烟台软香梨是山东莱阳梨与美国软梨杂交形成的品种。

……

文学三元,即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和生命现象。它们在作品中不是单摆浮搁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在一起,但这不妨碍我们依然能辩识出它们的文化本质。

生命现象

炳炎摆手示意长友不可多情误猴,不要太难过,这把猴精三少彻底得罪了,它门儿清你摆手是什么意思。怒吼、瞪眼……高高跳起打一个响鼻,把嚏喷泡沫喷到了炳炎脸上。少年厉声申斥,猴儿做恐惧与怔傻状,连连向长友打躬,只是仍然不看炳炎一眼。

炳炎出于爱护而劝慰长友,猴儿跳起响鼻怒喷炳炎,长友厉声申斥三少,三少装傻充愣。此皆鲜活的、有温度的生命现象是也。

社会现象

“人大多喜欢猴儿……但也有硬是顾不上猴儿、顾不上爱惜与心疼猴儿的时候。”人都不够吃,不可能再供养只猴子。

“猴子应该既能躲避毒蛇猛兽,又能寻找醴泉灵芝仙桃浆果,享受自己的神奇岁月……”这也是炳炎的自勉自励自警。

“……它们要的是自由自在自如自安自玩自闹,甚至它们在人前有几分自傲……”这说的是猴儿,怎么感觉像说“小鸡屎”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呀!他们要修得正果还要走很长的路呢!

以上这些就涉及历史背景、人生经历等社会现象啦。

 

第十八章《面对》

一问

“干什么带你爱人去?”老领导老顾听说炳炎春节与妻去了山村立刻问道。这一问带出了千头万绪。

炳炎不明白老领导啥意思,这一问成为小说的一个契机,此其一。

老顾夫人马上反驳老顾的话义正辞严,暖人心,此其二。

老顾从不与老伴儿争论有代表性,多数情况下这是丈夫的优点,此其三。

老顾叹气:“我只是说要面对现实,要注意小刘的处境。”原来老顾担心这个,小刘是炳炎的爱人,老顾对炳炎夫妇充满善意,此其四。

却让炳炎产生了“官场”之叹,此其五。

炳炎堵心,后背冒凉气。小说原话是“陌生的凉爽从后脊背上往外渗冒”。随后想到了妻的体贴、苏联作家巴甫连科的小说《幸福》、卓娅。他心里烦乱却仍然感到幸福!此其六。

施炳炎就是施炳炎!

《幸福》

苏联解体,炳炎也知道了臭名昭著的告密者巴甫连科的恶行与恶德,但他的小说《幸福》仍然让炳炎难以忘怀。还是一码说一码为好,人生来既不是圣人也不是坏蛋,一辈子走过来“和其光同其尘”,见《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君子宜之

读过这一章,想到了《诗经•小雅•裳裳者华》中的诗句:“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

面对不利的处境,施炳炎知道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小心应对,先要活下来,又不灰心,有耐心,“是以似(嗣)之”的光明前景终会到来。

 

第十九章《梦猴》

三少入梦

三少闯入炳炎梦中,它的自得其乐、天趣弥天,它的无所谓正误、无所谓是非、无所谓责任与后果,它的非重要非决定性给炳炎带来一种放松与相对感,给严正的争辩带来了庄周的齐物论。

与其说是猴儿三少带来的,不如说是炳炎选择的活法带来的,是他少共的阳光底色带来的,是他爱读书爱学习勤思考带来的,是他对文学对生活对人民的热爱带来的!

齐物论

“齐物论,在上海就是捣浆糊,在北京的建筑工人中,说是齐不齐一把泥。”

炳炎用最通俗的方式解释庄周高深的齐物论,直击世界万物本质上无差别这一核心议题(与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统一的、相对的观点十分接近——安注),让炳炎身心放松了不少。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此岸性、经世致用性对炳炎发挥了作用。

花儿与少年

炳炎解读“花儿”是女孩儿唱的情歌、解读“少年”是男孩儿唱的情歌、解读“花儿与少年”就是男女青年对唱的情歌、解读新中国家喻户晓的《花儿与少年》的歌词——诗情画意令人陶醉烦恼全无晴空万里!这就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这就是泪尽则喜,这就是对生活的热爱而生活可以消解极左或形左实右。

歌词最后两句:“嗬,美丽的花儿,英武的少年!嗬,机敏的猴儿,善良的少年!”小说的题目《猴儿与少年》莫非缘于此?

 

第二十章《远方》

九年

“……以后是九年的浓云密布……”这是理解消化本章的线索之一,九年当指1957——1966年。虽有六十年代初搞了一阵子“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文艺八条”,形势稍稍缓和了一下,但总体上说阶级斗争的弦是越绷越紧。那时表现阶级斗争的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在北京上演火得不得了。

几十年

“几十年的动荡,他正好远方去也!”这是理解消化本章的线索之二。愚以为这几十年有五六十年之久,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跨越到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直到目前的2021年,再到明年、明年的明年……只要施炳炎、王蒙尚未衰老!这既是地理的漫游,也是人生的漫游,既是生命的漫游,也是精神与灵魂的漫游。

互为表里

《远方》写施炳炎几十年里漫游这个世界的人生经历,这些经历和感受与王蒙十分接近,有王蒙的影子。

曹雪芹的《红楼梦》里有捉对儿人物贾宝玉与甄宝玉、贾雨村与甄士隐。王蒙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里有钱文与王楷模,短篇小说《夏天的奇遇》里有翁㐗苍与王蒙,所以施炳炎和王蒙可理解为互为表里难舍难分,这可以看成是小说表达的需要,也可以看成是作家的艺术趣味。

青海花儿

“上去那个高噢呀号山,望昂杭平呀川,平嗯那个川唼含汗上有一朵,呵喝牡胡丹咳含暗,看支(去)容易啊卡哈,接(摘)下难,摘不到手,也是枉昂杭哼然哩”。去掉音乐元素歌词是:“上去那个高山望平川,平川上有一朵牡丹,看容易啊摘下难,摘不到手也是枉然”。

化清晰为模糊,化直线为曲线,化质为文,化熟悉为陌生,就是为了让你知道这朵牡丹不好摘!

当太爷了

“……走南闯北真不善,东跑西颠又何难,到处风光等你去,到处活计待你干,三生有幸,四世同欢……”

恭喜施老当上太爷爷啦!

大嚏喷

寒冷——“他见到过绝寒处的公厕,排泄物实时冻结,规模如冰原丘陵山脉……”

炎热——“风吹起来如理发结束时候,塑发型用的电热吹风……”

嚏喷——“大嚏喷一打,威风凛凛,小崽子小爬虫们它们吓坏了,它们狼狈,它们自惭形秽,落荒而逃。”

经过大风大雨大寒大热的施炳炎一个嚏喷就这么厉害!

 

第二十一章《吃元宵》

燃与慰

“……燃我以真理之光,慰我揉我以花儿、猴儿、少年、小曲、星月风雨。”

这说的是思想和情感两个方面。思想是骨骼,情感是血肉,骨骼坚强血肉丰满你一定健康。鲐背之年的施炳炎就是这样的人。

拼诗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叫人恨五更风。掠过清风已次日,耄耋不待马齿增。”

前两句为唐代诗人王建所作,后两句为施炳炎续接。炳炎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花开花落追求结果,与五更风没有一毛钱关系,叽叽咕咕就叽叽咕咕吧,听啦啦蛄叫还不种庄稼了?活儿很多,时间宝贵,该干啥干啥。

这叫“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叫“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这叫“能耐天磨真好汉,不遭人妒是庸才。”

好事好人

“世上真有好事,好事比坏事多,好人比坏人多!除非你决定自杀于今晚十一点五十九分半。”

炳炎经历了挫折逆境,收获了友谊信任;经历了不测风云旦夕祸福,收获了难测彩虹高歌猛进。这就是香港人说的“吊诡”,这就是生活的悖论,这就是“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坚信好事比坏事多,好人比坏人多是照亮我们生活的明灯!

再说燃与慰

燃我以……慰我揉我以……句式脱胎于李白“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指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与大块头无关。

“文章”本意条纹花饰,引申出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的具象,与写文章的文章无涉。当然,要把“烟景”和“文章”表达出来还要靠写文章。

王蒙自传三部曲的第二部《大块文章》的意思当与李白相同,不是自夸之语。

芝麻开花节节高

施炳炎不喜欢“芝麻开花节节高”形容他又是大学教授,又是省政协副主席的高歌猛进,并为之面红耳赤,无地自容。这也是王蒙的感受,他不止一次提到过这个俚语并为之羞愧。

起先我觉得是王蒙老师谦虚谨慎的性格使然,后来觉得不完全是这样,是他“自是桃花贪结子”的真实流露,他始终志在文学,不在仕途。

我1988年刚到部长秘书的岗位,曾接到作家马原的一个电话,具体什么事儿已经忘记了,我向王蒙部长汇报了,没想到他格外重视,不断追问打电话的细节,生怕我那句话没说好造成马作家的误会。

这样的例子很多,中央决定让他出任文化部长,他连连活动,不是为了跑官,而是为了辞谢。傻得这么可爱的人不多见了。

回忆生回忆

本章以二十四行诗作結。诗歌在《猴儿与少年》中占了很大分量,在近年的多篇小说如《笑的风》、《夏天的奇遇》等作品中也占了很大分量。在小说中追求诗的语言、诗的感觉、诗的意境和享受是否受《红楼梦》的影响也未可知。陆文夫早就说过:“王蒙首先是一个诗人。”此言不虚。

 

第二十二章《再访》

不必等待

“如果真是日行千里,夜走八百,这样的赤兔乌骓,怎么会死等伯乐,活等分不清马的牝牡与毛色的九方皋,闹出疑似抑郁症来?”

伯乐向秦穆公推荐九方皋相马,九方皋能能识千里马却分不清马的牝牡与毛色,见《列子•说符》。王蒙老师称列子为“道家的精彩的段子手,具有民间风趣的故事大匠,中华奇思锦绣的编织人。”九方皋相马的故事可见一斑。

这个故事让人们叹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强调伯乐识人(九方皋)的重要性、强调九方皋抓住本质(千里马)忽略非本质(牝牡毛色)的重要性。施炳炎则反其道而行之,千里马何须待人识?这符合炳炎的思想,该等则必须等,耐心等,不该等时要立刻行动,有所作为!

不同的感受

“一九五八,大核桃树峪给他的冲击是巨大与高耸。一九八二,大核桃树峪给他的感动却是古老、小巧、精致与质朴、更是亲切与简明。”

施炳炎的感受似曾相识!我在重回度过童年的老家河北省安国县石佛村时有过,我在重回上山下乡的云南省河口县坝洒农场时有过。我的一些亲友们他们都有过类似的感受,这莫非是人类的通感、通境与通情?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好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感动了我们,让我们欲罢不能!

不设防

“长友的笑容里包含着一种对自己、对他人都是好人的深信不疑。”

王蒙老师有一枚闲章“不设防”。你把一个人当成朋友,他真的可能成为朋友;你把他当成敌人,他真的可能成为敌人。当然这些都是有条件的,不用抬杠。

二十斗米

“……为大约二十斗米——不是五斗米的俸禄,而是二十斗米的负重而驼背。”

绕一个弯表达一百斤的负重,引出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长友为五斗米折腰常年背负百斤背篓而驼背何尝不是骨气?

热爱与苦难

“长友的眼睛里似乎多了点泪水。为什么我的眼睛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读过艾青的诗吗?”

长友的泪水引出艾青的两首诗《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读没读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所表达的热爱与苦难感同身受,这种感觉在诗人、炳炎、长友的心灵深处并无不同。

狂欢

施炳炎通过长友先是结结巴巴,后慢慢补叙了解了大核桃树峪村“文革”中侯东平、猴哥、王区长挨斗的遭遇,炳炎对这段遭遇形象而真实的描述堪称一绝。文革中红卫兵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而“颠倒”没有调查,不需要调查。没有核实,不需要核实。没有逻辑,不需要逻辑。凌空蹈虚,无限上纲,草菅人命。正剧变成了悲剧、喜剧、闹剧、滑稽戏,变成了全民狂欢。侯东平含冤去世,这不过是文革的一个缩影。施炳炎为之嗟叹不已!他能说什么呢?

“对不起”

炳炎为完不成长友来信的嘱托向长友道“对不起”,长友为写信添麻烦向炳炎道“对不起”。两个人的“对不起”令人感动!

相忘

“现在呢,倒正如庄子所讲,有点相忘,或者是他忘了人家——于江湖。”

“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见《庄子•大宗师》。庄子说得没错,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我们追求的生活,但这与赞美人们在苦难历程中的相依为命相互支持并不矛盾。炳炎太忙,也许忘之有理,但仍然对大核桃树峪村和长友心怀歉意!人生颇多无奈,不是你能改变得了的。

 

第二十三章《未相忘》

我们都老了

“我们——都——老了。”她说:“真想找七八个不同国籍、不同语种的大演员啊,每个人用自己的语言讲一句这个话吧。”她含泪笑了。

我们都老了——这句话感天动地!

当年炳炎的老领导老顾曾经担心过的小刘,如今的老小刘、炳炎的妻子患了绝症,提出想去一趟镇罗营大核桃树峪,看看这个五十六年前去过一次的小山村,看看只有一面之交的小友侯长友。

面对死亡,安慰她的是淡淡的回忆、隐隐的笑容——大悲。

随炳炎漫游了中国和世界的她不忘小村小友——大慈。

希望不同国籍不同语种的人共同讲一句“我们都老了”——大德。

伴随“我们都老了”的叹息,她含泪笑了——大勇!

一句“我们都老了”包含了多少沧桑、幸福、眼泪、叹息、苦辣酸甜风光无限!

有点冇好意思

“你老了……你办理了离休手续,现在是二〇一六,有点寿数,有点意思,有点冇好意思了吧!”

“冇”,音卯,冇好意思,在广东话里是不好意思的意思。 炳炎感慨时间对什么都不在意,不知不觉不预报不提醒,一转眼变化了那么多。回顾来路,有点意思,有点冇好意思。“有点意思”是肯定、是珍重、是满意、是知足、是无怨无悔 。“有点冇好意思”即“有点不好意思”是什么意思?仅仅是抱歉客气吗?我觉得这里有“只耄耋,不饕餮”的清醒,也有“耄耋加饕餮”自信和游刃有余。

喁喁情话

人一辈子不知会摊上什么事儿,好事坏事闹心的事。这不,七十三岁的侯长友“不得不”住进精神病院,炳炎的妻子得了绝症,炳炎自己的曲折就更不用说了。但炳炎仍然深情地诉说:让我们学会微笑,学会招手,学会说“逗你玩儿”,学会怀着感激的心态与这个世界的长与幼、人与猴、梦与真,拉拉手,亲亲脸,说点喁喁情话吧。

人一辈子不容易,哭着喊着来到这个世界,走得从容、得体、舒适、安宁一点儿多好!

 

第二十四章《飞跃》

一牙大饼

“……日本无条件投降,住到中国来的日本军人家属急急地变卖家产,狼狈回国,一个电子管收音机可以以一牙大饼的价钱出售。”

“一牙大饼”不是一张大饼,只是一张大饼的一部分,其中的一条、一块儿叫一牙。

日军投降后狼狈至极。

李香兰

“……美女明星李香兰唱抽大烟的歌。她主演的电影《万世流芳》歌颂林则徐,日伪方面也鼓励对于英国的控诉……炳炎读了更多的资料,包括李香兰——山口淑子——大鹰淑子的回忆录,他知道这位歌手、演员、参议员对于中国人民的感情与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痛苦与尴尬的反思……”

1992年根据李香兰自传改编的音乐剧《李香兰》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邀请来华先后在北京、长春、沈阳、大连演出15场,受到观众的欢迎。1997年该剧到曾被日军占领的新加坡演出也受到好评。李香兰一生折射着历史的风云变幻。

不堪回首

“……人们都长大了,老到了,往日不堪回首,月明中”

“……不堪回首,月明中”见南唐,李煜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后主的词流传后世以亡国为代价,令人嗟叹!

贯口

从本章的“什么都在中断又飞跃……”直到“……海归中还有大核桃峪的他舅他叔?”凡七个自然段一千五百言完全可以当成相声贯口和播音主持专业的教材!这里有历史,有政治,有哲学,有政策,有成功,有失败,有进步,有愚昧,有拨乱反正生活富裕走出国门发展太快笑话频仍满面笑容……一路走来,坑坑洼洼,迈的步子还不小呢!

乡音

“炳炎原来的印象,这里的乡音有一种调性,基本上是a小调,就是说不是C”大调,不是祭诵体,也不是法官宣判体。它有一种旋律,有一种原生态的阴柔,它太像唱歌,它有一种情感表达的亲昵。比如说“碴子粥”(原文“碴”是米字旁,字库没有,以“碴”代之——安注),它的音调用简谱写下来,大体是3.56.3;说“不精神”即身体有些不适,他们的音调是3.65.2;说“大火不怕湿烧子”(烧子,即柴火),音调是3.3.56.3.3 。这样的调性使炳炎喜悦活泼,这样的调调儿有一种纯朴的温柔,有一种——对不起,可以说是取媚于他人的示好示乖招人疼爱,却仍然不失其旷达其真爽其山民之倔强之音韵。”

“C大调和a小调属于关系大小调,在自然调式中,音列相同、调号也相同的大调与小调,叫做关系大小调。”我查了百度,还是不懂,跟没查一样。

按着炳炎的简谱我试着说或唱“碴子粥”、“不精神”、“大火不怕湿烧子”,怎么着也觉得不像,说得自己哈哈大笑。

我忽然被感动了,面对农村话、山里话、土话、怯话炳炎老师没有觉得“呕哑嘲哳难为听”,而是“如听仙乐耳暂明”!这绝对是把世界当成自己的情人把生活当成自己的情人才能或有的情感。这样的人能不幸福,能不快乐吗?

 

第二十五章《旧疑案与新机遇》

“砖家”

“网络上如此时兴以“砖家”的写法代替专家,说明的是我们这里的反智主义的顽强顽抗,炳炎摇摇头。“

炳炎摇头的反智主义大行其道,也有假专家、伪专家满天飞的现象帮忙。

“大师”

“院区,高高低低盖了些自称是巴塞罗那农舍式的小房子,而且在院办会客厅悬挂着那里的建筑大师高迪大照片。致使施炳炎联想到,挂高迪的目的是不是由于高迪乃是涉嫌精神病的惊世骇俗的天才呢?每天盯着他的照片看六十分钟,久了,普通人会犯精神病,而病人会成为大师天才。”

炳炎本质上是宽容的,也有实在忍不住刻薄一下的时候。在当下“大师”泛滥成灾的情况下,你读了炳炎对建筑大师高迪大照片的描述,你还敢轻易使用“大师”吗?你骂我?

中国式的智慧

“王局长客套一番,讲什么咱们是老乡亲老朋友了,当年多有冒犯,咱们的缘分不浅,化敌为友,堪称佳话,两国也罢,两人也罢,不打不成交,历史多情,人民重义,岁月淘洗,人心怀旧,古道热肠,终成佳话。

“权博士立即鲜明表态:少年不智,误入歧途,阶级斗争,岂是儿戏?革命就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地主军统,杀之有理。不辞而别,愧对父老,给侯家乡亲带来后患,给王长官也带来不便,理应请罪受罚,唯期为如今的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略尽绵薄,救赎此生的惭愧于万一。”

以上王区长与权博士(侯守堂)的一番对话能让一根儿肠子的老外晕倒!天大的事,时过境迁,也可以说得如此礼貌得体如坐春风,中华文化深了去了!

 

第二十六章《病乎?》

总览

本章对侯长友病源的追溯堪称惊心动魄,堪称春秋笔法,堪称肠一日而九回,堪称什么都没说却什么都有了。

长友一九六一住院与一只与他关系亲密的猴子的死亡有关。

长友一九六七年看病而未住院,只是打了针,拿了药。这次与他老父亲侯东平含冤去世有关。

这次住院则从话里到话外,从一位副科级女调研员近乎行为艺术的来了又走了……从惜墨如金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肇事双方村落、欣安医院、公安与检查部门、区政法委、医院的院长书记首席医师主任医师主治医师等来自方方面面的谨慎而真诚的善意!太多的社会历史因素岂是一二句话能说清楚的?炳炎除了说“谢谢你们了!谢谢你们了!”,他还能在那种场合说什么呢?

狐疑难解

“两嗓子没有病的呻唤,是梦呓还是抗议?是掏心还是癔症?施炳炎听了,倒真的一惊。他八十六岁了,他懂得,越是大呼小叫不承认有精神病,越可能是当真有病。但这里似乎也有悖论,如同是说,认罪就算罪行轻微,态度良好;为自己辩护,不承认罪行,就是态度恶劣,坚持顽抗。这样说来,有病是病,没有病更是有病,有罪是罪,说自己没罪更是罪,人只能承认了自已罪才算不太有罪,这叫个嘛话茬儿呢?这不是活要命吗?这不是逼供信吗?狐疑难解。”

炳炎的叹息并非空穴来风。改革开放之前历次政治运动的“老运动员”们都有刻骨铭心的经验。

 

第二十七章《碳酸锂》

锂理同音

“施炳炎学习翻阅了一阵子精神疾患学材料,他注意到碳酸锂对于治疗有关疾病的重要性,他了解到,至今,全世界的精神病学专家解释不了躁狂抑郁症的病理根源与药物功能,只知道含有微量元素锂的药品疗效不错,难道精神病的病源是微量元素锂的缺乏吗?什么是维持心理平稳的锂呢?他现在使用的改善听力用的丹麦产助听器用的所谓纽扣型锂电池,它们是同一个锂吗?能不能把用过的锂电池研磨服用呢?一切都是何等的唯物啊!”

此章开头的这一段有点“闲坐说玄宗”的意思,其实不然,锂理同音。中国汉字有同音假借、谐音双关之妙。炳炎作为一个勤于思考的学者更看重各种事物包含的道理,想探究一下长友得病的来龙去脉及其包含着的理儿。

“能不能把用过的锂电池研磨服用呢?”表面是调侃,有没有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含义呢?

猴屁股的尊严

按村民的说法,长友无奈之下打了猴儿三少的屁股,致使它跳进原主人猴哥儿的院子倒挂榆树冻饿而死。猴儿连“猴屁股着火啦”这样的话都不能接受,都会和你搏斗拼命,何况是打呢?猴子的尊严不比人少一分。当然这是物我合一的高级解读。

其实,三少真正的死因还是没吃的,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都了然于心。我记得那时北京人见队就排,有时警察处理交通事故围一堆人,一会儿后面就排上队了,怕错过买吃的。排队买啤酒,啤酒也算粮食呀,更主要的是外带一盘儿炒茄丁呀什么的熟菜。高级点心(糕点)十五元一斤,十五元什么概念?几乎是老百姓半个月的工资。我那时上小学,班上浮肿的同学补助点黄豆。我们庆幸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

 

第二十八章《疑难与期待》

三问

王蒙向炳炎先后提出了三个问题:

一、侯守堂到底是怎么跑的?

二、侯长友不是侯东平的亲儿子是怎么回事?

三、人命案长友到底有没有法律责任?

施炳炎给出了不是十分确切,但又合乎情理的有中国特色的答案。两个老人糊涂得成了“猴精”啦!

挽留时光

炳炎妻子老刘在病重时希望听到话剧演员用不同的语言说“我们都老了”。由此引出中国的孙道临、好莱坞的马克斯•冯•叙多夫、苏联饰演过乡村女教师的薇拉•马列茨卡娅、中国总政话剧团的林默予、舞台与电影双栖明星唐若青,甚至连在收音机里听唐若青朗诵“红酥手,黄藤……”时突然断电,那个“酒”字炳炎只听到了三分之一的情景,王蒙说炳炎的声音像毕克配音的《远山的呼唤》里高仓健扮演的田岛耕作……

这不是显摆,这是历史,这是回忆,这是纪念,这是对青春与时光的挽留,它证明了并战胜了失去,使无可奈何花落去,生成了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动!

 

第二十九章《山清水秀》

怀旧喜新

“人们将会懂得:标帜惜古旧,建设出新貌,往事多怀念,新春乐美好。乡愁自依依,文脉长葆葆。青山永无恙,溪水更含笑。六十年过去,鲐背应未老。情思大跃进,如今真飞跃。”

王蒙对两年后二〇一三年大核桃峪的想象自然代表了施炳炎,他们是小说的难舍难分的捉对儿人物。他们怀旧更喜新,真诚地盼望着小山村美好的明天。

旧匾与新联

旧匾:“里仁为美,于斯万年”见《论语•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新联:“白发怕看新世界,乌衣犹见旧楼台”(陈独秀作;乌衣,贫贱者)。陈独秀窃火给人间,他是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

旧匾好,新联亦好。旧匾是对山区人民美好的祝福,新联是施炳炎、王蒙这些革命者永远的怀念与激励。

王蒙自问为什么人一老,想到自己挫折晦气的经历觉得搞笑又抱歉,想到自己的所谓成绩功名社会地位觉得惭愧和不好意思呢?窃以为“搞笑”者,回头看也。“抱歉”者,留下诸多遗憾也。“惭愧”者,高标自律也。“不好意思”者,还可以做得更好诚于心者也。

耄耋加饕餮

“云淡风轻近午天,群猴踊跃闹山巅。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写少年。

风萧萧兮奈何年,学士去兮不复还。不复还兮君且待,山花烂漫猴满园。

庄周遐想山林佳,携手禽猿阿凡达,天地山河人气旺,猕猴漫舞醉芳华。

少年写罢须发斑,猴儿离去有猴山,此生此忆应无恨,苦乐酸甜滋味圆。

大山大河大团圆,花旦青衣一应全,吴素秋情农户暖,徐秋影案指环寒。

古今多少愁和欢,背篓攀崖意正酣,游遍五洲成一笑,山鸡蛋味最鲜妍!

狂风暴雨忙插条,立马青山待妖娆,翠柏青松峰绿绿,小说奇事话滔滔!

敲键疾书笔未残,抒新怀旧意绵绵,耄耋挥洒三江水,饕餮编修二百年!”

这是小说的结尾诗,从诗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阳光与豪情、怀念与憧憬,是“苦辣酸甜滋味圆”。难忘吴素秋扮演的俏红娘,难忘电影《徐秋影案件》的插曲《丢戒指》,难忘背篓、山鸡蛋、狂风暴雨忙插条…… 耄耋之年仍发饕餮之力,他真的做到了青春万岁!追逐王蒙老师的文学创作让我们年轻,让我们快乐!

2021年11月30日于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