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共生共荣 文学与影视高峰论坛”暨“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系列活动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尹超  2021年10月27日15:34

10月13日下午,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活动之一“共生共荣 文学与影视高峰论坛”暨“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系列活动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行。活动由北京出版集团十月文学院主办,盛世肯特承办,旨在以文学为核心搭建文学与影视跨界交流合作平台,发挥文学母体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引领催化作用,促进作者、出版、阅读、影视等各维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北京市出版集团副总经理马驰,十月文学院院长刘子君,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宁肯,天津北方电影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李挺伟,华侨城北方集团副总经理欧阳建昕,儒意影业首席内容官张强,天津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奇,派乐传媒董事长张永琛,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柳建伟,鲁迅文学奖得主石一枫、张楚,编剧宋方金、陈汗、孙睿,导演雷献禾、韩凯臣,演员黄璐、雷皓翔,《四味毒叔》创始人谭飞,盛世肯特CEO林苑中等出席活动,共同探讨文学和影视的融合发展与转化。

马驰在致辞中表示,此次活动的立意和主旨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指引下,坚持创作文艺精品意识,以“十月文学院”为品牌,以新成立的影视文学创作中心为创新平台,以“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为延展和落地,整合优质IP资源、国内一线影视公司和影视投融机构,寻取多元战略合作,创作出更多的体现中国特色、凝聚中国力量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

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

十月文学院在去年建立文学与影视孵化中心后,进一步加强文学与影视资源融合,探求多元多维度的IP衍生运营与合作,盛世肯特、十月文学院联合天津北方电影集团等多家传媒、影视公司,发起“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旨在将优质文学IP进行影视转化和合作延伸,以及电影IP授权衍生,文旅结合等。

活动现场发布了芦苇《白山黑水》、邱华栋《听功》、肖旭驰、祁媛《非常之旅》、寇子《地面的声音》、韩凯臣《憧憬》等9个电影IP项目,李洱《应物兄》、张营《婴宁》、杨双印《运通天下》、刘品章《大唐琴缘录》等9个电视剧IP项目,陈汗《山海经之蚩尤战帝天》等9个网络IP项目。

“十月新浪潮影视计划”发起人林苑中介绍,该计划旨在汇集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影视化改编工作的运营,在文学界和影视界之间增进沟通和了解,是联合了投资、制片、拍摄、发行和完片担保等产业链环节的建设性、桥梁性、集合性的运营计划。现场发布的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首期作品,涵盖电影、剧集、网大等,其中茅奖获奖作品《应物兄》尤其引人瞩目。

茅奖作品《应物兄》开启影视化之路

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已作为“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首期作品,正式开启影视化进程。长篇小说《应物兄》围绕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筹备成立和迎接儒学大师程济世“落叶归根”两件事,以“应物兄”作为轴心人物,上下勾连、左右触及,相关各色人等渐次登场,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当代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生活画卷,于2019年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的影视化开发,也备受文学界和影视界的期待。

对此,李洱表示,很期待这部小说与优秀的影视创作团队碰撞出的火花 “我期待一个非常好的编剧对这部小说进行第二次创作,既要能够看到它跟以前作品的不一样,又能够对我作品进行进一步的丰富。”

《应物兄》被评论家誉为“当代版”《围城》。对此,李洱坦言:“我在写《应物兄》的时候,在长达十几年时间里,一分钟都没有想到过《围城》或者《儒林外史》,但是写完之后应该允许读者、批评家的这种说法。”他期待编剧能对小说进行更为丰富的二次创作,让它既能够有幸和《围城》相比,又能让观众感受到这是属于不同时代的两部作品。对于演员的选择,李洱则表示,自己完全尊重导演的安排,不会对此进行一点点的干涉和暗示。他也透露,有不少演员或艺术家都曾表达过对这部小说的喜爱。

影视界最缺少的就是文学

关于文学和影视的联动一直是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在“文学与影视高峰论坛”上,多位文学界、影视界的嘉宾进行了题为“新时代文学与影视的共生共荣”“文学影视改编的良性循环”的两场圆桌论坛,共同探讨新时代、新历史、新文学的境遇之下,文学和影视如何共同促进融合和繁荣。

(嘉宾左起:宋方金、张永琛、宁肯、 李洱、黄璐、陈汗、孙睿)

(左起:谭飞、张强、雷献禾、柳建伟、陶纯、张楚、石一枫)

影视界曾一度以网络文学为主的“大IP”成为影视项目开发的重要指针,国产电影、电视剧的小说改编开始更多地从畅销小说、通俗文学以及网络文学中找寻蓝本。而如今,种种迹象表明,网络文学IP曾为影视蓝本仓库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影视改编的风向,正在从网络小说吹回到严肃文学。影视市场上现实主义风潮再起,随着《人民的名义》《白鹿原》《大江大河》《我叫余欢水》《山海情》《装台》等作品取得良好反响,以及梁晓声《人间世》王蒙《这边的风景》陈彦《主角》等文学小说影视改编启动,证明了市场对现实主义题材更加重视,优质文学作品才是真正经得住考验的⼤IP。

曾创作《京华烟云》等剧作的编剧张永琛指出,这些年来由于资本和平台的推动,给基于严肃文学的好电影、好电视剧带来很大冲击。现在的影视界最缺乏的就是文学。“我们这几年走得很艰难,这个艰难就是来自于行业内一些在我看来不具备文学和影视基因的作品的冲击,这种冲击造成了现在价值观和表达方式上的一种混乱。”

宋方金认为影视行业在回望传统文学,回到严肃文学的怀抱时应真正地给作者予尊重。他还认为在与资本的交流甚至博弈中,资本永远是人格化的,“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资本关回到剧本的笼子里”。

演员黄璐曾出演过娄烨执导的电影《推拿》,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小说。在她看来,文学作品是影视作品的土壤,“文学是可以脱离影视的,但是影视脱离了文学,就会变得很脆弱,没有厚度。”生活中,她喜欢看书,和不少作家都是好朋友,“我觉得如果想要做好演员的话,一定要多看书,而且要一直不停的看文学类的书。看书对我的人物刻画、对影视作品的选择,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片占故事片产量的30%,且大多是佳作。这些作品具有严肃文学的精神内核,通过艺术性和民族性的呈现,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正如马驰所说,当今时代如何更好地使文学和影视融合发展,是新的历史时期文艺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文学与影视的共生共荣

“我们公司组织影视创作的时候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根据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的作品,成功率特别高。相反根据一个凭空的概念,找几个编剧去写剧本,这种情况失败率非常高。这个不光是个人体会,纵观中国的经验,纵观世界的经验,都可以看到这个规律,大多数优秀作品都是来自于文学作品的改编。”张强在论坛上表示,过去几年,中国影视行业形成了一个IP加流量明星的病态商业模式,“怎么颠覆这个模式?只有回到艺术创作的本质规律,内容决定一切。这个内容很大程度上是文学,文学是内容最重要的根源。”

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陈汗认为,现在很多制片人不愿意投资文艺片。电影是给普罗大众看的,难以避免走通俗化的路,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改编成最适合它的艺术形式。

导演雷献禾则认为文学与影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很重要,“我最早读《十月》的时候还在扛机器,我那时候读到东西能说跟现在拍戏没有影响吗?肯定是有的。文学的影响是潜在的。”

孙睿认为,传统的小说注重故事加文学性,现在一些所谓网络IP是仅仅停留在故事,没有往文学性上走。“我们最近十几、二十年的电影里已经不像以前中国电影里的文学性那么强。以前的导演是从文学里拿故事,也拿文学性,现在只是拿故事。”孙睿说,改变观众的习惯很难,影视人任重而道远。

对于文学与电影,作家也有话说。张楚认为好的文学是讲述灵魂横切面的故事,也就是说文学性的好故事,才能真正的引发共鸣。柳建伟表示,改编自优秀文学作品的影视作品,成功的可能性更高,即便是近几年豆瓣评分高、观众愿意一刷再刷的电视剧,也大都基于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容为王,而不是买IP。如果这个公司只跟随流量,赚了钱很快又会赔回去,无法持久。”石一枫认为,“商品的价值在于凝结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是马克思主义核心论点。一个东西的价值在于人类的智慧凝结在里面。影视和文学都是这样,是共通的。”

作家陶纯、谭飞认为,现在文学和影视要想共生共荣,需要搭建桥梁,把优秀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影视工作者,现在文学和影视之间的桥梁不够,有断层,很多作品被忽视了。只有构建了互动互联的桥梁,文学与影视才能有持续的良性循环。

宁肯认为,电影和长篇电视剧发展起来以后,极大地取代了传统小说讲故事的功能。“文学越来越小众,大众讲故事的功能已经让位给电视、电影,特别是电视剧。”“我们今天把文学和影视‘共荣’的概念提出来,某种意义上可能有一种纠偏的功能,”宁肯表示,有志向、有抱负的影视人可以把好的文学作品用自己的方式拍出来,重启过去文学在影视里的繁荣。

本次论坛以文学展开影视的另一种可能,期待文学与影视能够相互激发、促进和提升,共同塑造中国⽂艺的新生态和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