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真正看懂《长津湖》,还需要这份片单
来源:文汇报 | 柳青  2021年10月03日08:51
关键词:《长津湖》

《长津湖》的“冰与血之歌”在那段用血肉之躯填满的历史里,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从不同视角展开、不同切点深入的影片,带着今天的观众深入朝鲜战场风雨如晦的往事 制图:冯晓瑜

电影《长津湖》上映三天,票房突破10亿元。这部筹备长达两年的史诗片,根据史料复原并设计了超过一百公里的战役战术路径图,历时200天拍摄,先后有近9万人次群众演员参演,最终呈现的3小时影片,极富冲击力和感染力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冬天在朝鲜的浴血奋战,尤其在朝鲜东部战场的第九军团,忍受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克服缺衣少食、补给艰难、没有制空权的重重困境,以贴身肉搏式的阻击战重创美国精锐部队陆战一师,歼灭在一战、二战中威名赫赫的北极熊团。

《长津湖》的“冰与血之歌”在那段用血肉之躯填满的历史里,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从不同视角展开、不同切点深入的影片,带着今天的观众深入朝鲜战场风雨如晦的往事。

《1950他们正年轻》

志愿军老兵的青春之歌

其实在《长津湖》上映之前的一个月里,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已经在院线低调地放映了近一个月。

2014年,首批437具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离开祖国60多年的烈士英灵终于回家。71年前,那些年轻的战士走上抗美援朝战场,有些人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1950他们正年轻》聚焦71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普通年轻人,通过不同军种、不同时期参战的老兵真人讲述,倾听他们平实细微的话语再现曾经热血的青春与梦想,从当事人的视角还原最真实的战场。摄制组历时四年,采访26位老人,拍摄素材近80小时,最终剪辑成98分钟的纪录电影。

正如导演自述: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这些志愿军老兵的青春之歌,是最可爱的人的真实脸庞,是和正在与世界倒计时告别的爷爷奶奶以热泪托付的许国故事。每一位老兵在宏大的历史中是小人物,是无法影响时代车轮的普通人。但是这些回忆,这些隐藏在真实岁月中的碎片,是那段渐行渐远的过往充满温度的生命记忆,是每个老人心中的一段惊世传奇。

本片自9月3日上映以来,排片数量并不理想,好在至今未下院线,看《长津湖》被七连小伙子们触动的观众,不妨走进《1950他们正年轻》的放映厅,看看老兵们真实经历过的“大榆洞”和“长津湖”。

《冰血长津湖》

中国军人的精气神彻底压倒了美军

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纪录片《冰血长津湖》,在2013年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

这部影片以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回顾包括长津湖之战在内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在随军记者留下的影像资料里,这场“朝鲜战争中最惨烈战役”远比想象的更残酷。影片也以非同寻常的勇气,诚实地面对这场战役黯然的一面:志愿军以16万优势兵力在长津湖地区成功分割包围美军陆战1师和步兵7师一部共约3万人,但由于严寒、补给不足、火力差距和美军空中优势,志愿军未能达成全歼陆战1师战役目的。

许多反复出现在历史著作中的细节,以真实的影像面目呈现时,震撼力仍然是惊人的。比如,志愿军第9兵团没有照计划在沈阳休整,列车直接开到鸭绿江边,战士们行军进入朝鲜,武器参差不齐。东北军区本来在沈阳的休整地,为入朝战士准备了换装的棉衣,由于临时改变行程,战士们穿着江南地区配发的薄冬装奔赴前线。从中国集安到长津湖,二三百公里大多是冰封的山路,上山的陡坡近45度,雪深过膝,战士们在黑夜中摸索前行。零下30摄氏度低温,战士们在冰天雪地的山林里隐蔽伪装,连续行军10天,10余万人的兵团,在美军飞机严密低空侦查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翻过狼林山脉,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1950年11月30日后,美军往兴南港大撤退时,志愿军一个连被安排在路上伏击,结果美军经过时伏击部队没有开枪,因为这个连队全员被冻死了,全连保持射击姿势。

第9兵团在长津湖严寒中的殊死决战,让美国陆战师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伤亡减员达13916人。但第9兵团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部队战斗减员达14000多人,冻伤减员30732人。

《上甘岭》

展现志愿军战士广阔胸襟

所有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中,《上甘岭》是经典中的经典。

当年,年事已高且心脏衰弱的导演沙蒙,坚持率摄制组前往上甘岭实地考察。战争已经过去快两年了,但摄制组被战场留存的残酷场面震惊:山是秃的,没有活物,岭上遍布厚厚一层子弹壳、炮弹皮,一截不到一米的树干上嵌进100多个弹头和弹片。创作团队采访了100多位参加上甘岭战役的老志愿军战士,记录材料达到数十万字。编剧和导演放弃了全景式回顾这场战役,叙事集中在战役中一条坑道里的一个连队。剧本初稿里没有女卫生员王兰这个人物,编剧林杉总觉得本子差一口气,直到志愿军女战士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的事迹报道给了他启发。王清珍是朝鲜战场上许多女护士中的一员,在上甘岭战役中负责3个坑道的20多个重伤员,工作之苦可以想见。然而,在上甘岭,她像春天的燕子在残酷的战争中注入了温情和活力。林杉和沙蒙决定,在原本清一色的男人戏中加一个女卫生员王兰,以林清珍为原型,综合其他志愿军女战士的身影,赞赏女性在战场上的付出和能量。影片上映后,王兰为垂死的指导员唱起《我的祖国》,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场面,这首《我的祖国》也成为中国电影插曲中最广为传唱的一首。

这首歌的词作者乔羽回忆,他从长江两岸的江南风光中找到了创作灵感:“我记得第一次看到长江时,那是多么大的场面啊!长江很阔,我们乘的渡轮要两个小时才能到对岸。长江水很清,江上有许多帆船,那船上的帆很白。过了长江,一眼望去,漫天遍野是碧绿的水稻田,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南方水稻长什么样子。长江两岸的绿真是美极了,我自小读过不知多少描写江南的诗文,但从未想到江南的绿会这么可人,南方空气里的特别的味道真是太强烈了。那种新鲜感直到现在还是一想起来就会荡漾在我的心里。我想,何不把我的这种感觉写出来呢?”“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乔羽的歌词冲破了时空限制,他用抒情的调子写一首唱响在战场上的歌,表达了严酷的战争中,共和国的战士镇定、乐观、从容,他们拥有广阔的胸襟——他们因这胸襟去为更多人谋和平,他们赢得这场战争不是仅凭血气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