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神农与姜
来源:湖南日报 | 管弦  2021年09月27日10:41

姜,从羊从女,“羊”意为“驯顺”,与“女”合起来,表示“驯顺的女子”。在古代,姜与美是一样的,女子取名时也多以姜为名,寄寓着美丽的容颜、美好的希望。同时,姜也指一条名为姜水的河流。

神农氏与姜,早有渊源。他生于姜水,以居邑名为姓,成为姜姓的得姓始祖。姜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它与姬、媙等20多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国语·晋语》记载了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出生的情况:“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少典是华夏族、汉族先祖之一,也称有熊氏,《国语》载其嫡子为炎帝和黄帝。《元和姓纂》《说文解字》《新唐书》等文献中也有类似记载。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姜姓炎帝和姬姓黄帝带来了炎黄子孙,有了华夏民族,炎帝与黄帝被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姜姓,也糅合着阴阳交融之美。源于阴:出自母系氏族、生于水边;盛于阳:得姓始祖为男性,雄壮的神农氏还因为懂得用火,被称为炎帝。

生姜,是神农氏发现并命名的。生姜与姜姓一道,源远流长。

神农氏完成了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田耕的转变,实现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和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跨越。最值一提的,是他作为医药始祖的伟大,“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族,而医道自此始矣。”

远古时期,百姓常以采食野生瓜果和动物蚌蛤为生,腥臊恶臭常伤脾胃,又得不到医药救治,受毒害而病亡的人很多。神农氏因偶尔无意中体验到一些植物的解毒疗伤作用而受到启发,开始“宣药疗疾”,立志救夭伤人命,使百姓益寿延年。他跋山涉水,嚼尝大量植物,体察百草寒、温、平、热的药性,辨别百草之间像君、臣、佐、使一般的相互关系,曾经一天遇到七十多种毒,又通过品出的百草神奇地化解了毒性。他还“味尝草木作方书”,记下药性。他积累下来的药草知识,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之后,被历代医家继续记录下来,形成中国最早的医药学经典之作《神农本草经》,后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为宗。

生姜,就是神农氏所尝百草之一。那天,他采药时误食了毒蘑菇,瞬间头晕目眩,腹痛如刀割,吃随身带着的解毒药草也不止痛。很快,他晕倒在一棵树下,不久,却又奇迹般地苏醒过来。他发现自己躺倒的地方有一丛叶儿尖尖的青草儿,香气浓浓,再细细闻了闻,感觉又舒服了些。神农氏明白了,是这青草儿的气味使自己苏醒的,便又顺手拔了一兜,连着根块也嚼了,味道香辣而清凉。过了一会儿,他泄泻了一次,身体就痊愈了。他想,这青草儿真是作用神奇、能够起死回生啊,要给它取个好名字,想到自己姓姜,就为它取名“生姜”。

得姜姓之神农氏,又“生”出了“新”姜。

生姜性味辛温,能排毒祛寒,属阳,又善温补,含阴。适量食用它,能体健身安,毒邪不侵。生姜,也早将水火之性,融于漫漫岁月中:偶感风寒时,可以熬水喝;脾胃虚寒时,可以与红枣加红糖同煮吃下;寒气瘀积时,可以与芍药一同煎水喝;呕吐气逆时,可以直接嚼食或饮用汁液。夏天更是可以多吃点生姜,元代医药学家李杲说:“盖夏月火旺,宜汗散之,故食姜不禁。”“冬吃萝卜夏吃姜”,是有道理的。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说:“姜能疆御百邪”。那“如列指状”里,是微微的黄里裹着微微的白,还噙着一点儿似红还紫的尖儿,那一份细嫩剔透,堪比美好女子的纤纤玉指。低头沉吟间,宋代诗人刘子晕的《咏姜诗》跳了出来:“新芽肌理细,映日莹如空。恰似匀妆指,柔尖带浅红。”

姜姓,也宛若生姜,有着指点江山的豪迈与温柔。奇妙的姜,就这样将植物与人相牵相连。在那一种相融与和谐中,食物越发清美,人也越发舒畅。

多么相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