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8份关于武康大楼的答卷
来源:新民晚报 | 陈丹燕  2021年09月24日08:26

淮海路,兴国路,武康路,天平路,余庆路,在武康大楼熨斗形锐角前,形成了一个五星般的多岔路口,从空中看,有点像欧洲城市的广场,而武康大楼所在地,则非常接近广场上纪念碑的位置。

2016年以后,随着武康路空中电线落地,更新修缮完成,在武康大楼的这些街口渐渐聚集起一些外地年轻游客。他们在这里驻足,背对大楼自拍、与大楼合影。其中一些人双双来拍摄情侣照,还有一些年轻女孩,她们拖着一只拉杆箱而来,还为自己与武康大楼的合照准备了一套复古的西式淑女装。

在武康大楼外游客聚集的情形,随着因新冠疫情国际旅行的停顿越演越烈,到2021年的端午假期每天前来武康大楼外面驻留的人达到四万人次之多,惊动了警察,前来维持秩序。也惊动了媒体,纷纷前往报道街上的奇观。其实也惊动了武康大楼里的居民,他们发现自己处在日日被围观的境地里。

这是我们决定要做一份武康大楼外聚集的游客情况调查的原因。武康大楼在2014年我们开始做居民口述史时,还只是一栋历史悠久,造型好看的,衡复风貌保护区里的老公寓,如今,年轻一代游客将它追捧成这一历史街区的形象大使。所以,2021年的武康大楼不仅仅是居民自己的武康大楼,也是全国各地年轻游客定义上海的一个新形象。在流行文化中,它似乎已是上海最著名的网红打卡地。

于是,我们与徐汇区文旅局合作,在2021年8月下旬设计并完成了这次武康大楼外驻留的游客情况调查,回收到208份有效答卷。答卷中,我们发现:

1.25岁以下年轻游客是主流,远远大于中年以上的游客,这与前往外滩的游客不同。我们可以发现拜访武康大楼是年轻一代游客的风尚。

2.女游客的比例远远大于男游客。年轻女游客似乎更钟情武康大楼优雅的异国情调建筑和街景,对武康大楼体现出来的都市生活方式更有认同感,更愿意将自己的形象融入这样的场景中。

3.游客的诉求,比起仔细了解大楼的人文历史,武康大楼围观者更倾向于体验都市生活方式这样的文化向往,更多属于浅尝辄止的过客方式。停留三十分钟左右,消费100元左右,拍照晒朋友圈。但即使是在这样的安排里,游客们仍旧喜欢这个更有上海都市生活气息的地方,它提供的中西文化融合的生活场景仍旧是吸引游客的力量。

4.武康大楼外游客的来源,比起参加旅行社组织的城市行走项目的游客,更大量的是自由行者,比起苏浙附近的游客,更多的是全国各地的游客。它已渐渐成为许多地方年轻一代认知上海文化的一个地标。

5.深度游的部分游客,从这里出发,前往附近的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做街道漫游,更深入地接触上海的城市文化。浅度游的部分游客,离开这里后,大多还会去外滩和上海中心、金茂大厦等上海著名景点,但武康大楼不可争辩地成为他们心目中多元的上海形象。

6.武康大楼现象与武康路成为全国历史名街有关,与中国这些年城市化进程有关,与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有关,也与互联网时代它在各种媒体上的曝光度有关,更与流行文化的带动有关。武康大楼现象是这个时代造就的一种城市文化现象。目前我们还没有更多的调查数据供我们比较,是否在上海其他区域也存在这类现象。

是的,武康大楼外面的人群不光是一种城市旅游的现象,也不光是上海近些年来提倡的建筑可阅读,进而了解历史,然后热爱上海的城市传播现象,它也是中国城市发展变更的一种标识物,这个现象有一定历史和人文价值。我们看得到,一栋历史风貌保护区里的老公寓,它提供了对城市变化的观察角度,是随着时代变化源源不断而来。这就是建筑无形的文化价值,它这部分的价值,不会随物质的建筑折旧,而是随文化的建筑日渐增长。

将武康大楼里面居民的口述史与武康大楼外面的游客调查结合起来,或许能更完整地体现建筑口述史。我们很幸运,得到了这样的观察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