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夜扬州:诗意、画意、情意 ——评晏明《扬州夜访录》
来源:文艺报 | 殷智轩  2021年09月01日08:58

从《扬州画舫录》到《扬州夜访录》,昼夜交替,风景更迭,古韵留存。历经百年,扬州城在“二十四桥明月夜”里寂寂沉睡,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里徐徐叹息,在“二分无赖是扬州”里缓缓苏醒。今人晏明,便在这沉睡与苏醒之间,寻觅出了扬州的另种美丽。他以四季为界,灯火为伴,双脚为尺,走遍古城大小八十余地,将建筑之美、历史之故、食物之饶融汇其中,既存古人余韵于往昔,又留诗意文化予今朝,从而使得夜扬州也别有一番情致和诗情画意。

全书以作者夜游的行动轨迹为主线,众多美文集结而成,它们与历史典故衔接,撷取诗词颇丰;与建筑气质关联,造就画境颇美;与生活变迁融通,流露情感颇真。因此,诗意、画意、情意,于古城的一角铺展开来,渐渐绘成一幅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图景,藏着过去,也伸向未来。

扬州月、扬州桥、扬州河、扬州街,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所以作者在这些篇章中都或多或少插入诗词来润色,譬如在《夜咏扬州月》一篇中,晏明总结了扬州月的几种气质:大气、豪放、灵气、婉约、文气、宜人和善解人意、别出心裁。且每种气质都对应着一句诗词,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与人情相通、和人心相连,确是善解人意、知人愁思。如此之例,不胜枚举。

古人之意亦已知晓的同时,晏明并不止于此,而是凭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今人建立起面对面的文化交流。“夹岸画楼难惜醉,数桥明月不教眠”道出了作者夜就小秦淮时难寻当年繁华景象的落寞和感伤,正如文中提及,“逝去的岁月,谁也打捞不起”。当一切物是人非,是对逝去岁月的惋惜,也是愿更多人寻觅至此,于闹中取静里体味古人心境,了解文化内涵一二。寄居于晏明笔下,琼花观“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以厚重的历史底蕴得其建筑构思。宋夹城“无限残红着地飞,溪头烟树翠相围”,在湿地风韵一面独具特色。皮市街“惟泰元尊,媪神蕃釐”,在佛道儒三派的氛围中厚积薄发,呈现慢生活的节奏和态度。

以上种种,皆是作者在古今融合里目睹到的关于扬州徜徉的诗意,它如古城的底色般,涌现着不为人知的旧时光。因而,当诗词融入文字的脉络成为一种流淌的血液时,诗意便藏匿于夜扬州之旅的行文之中,带着诗人的情致,也带着晏明的情绪,潜移默化地使人感知到。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同时也是一座古城的灵魂所在。晏明利用自身优势,在文字中加入了古建筑构造和重建的相关知识。因而,使得《扬州夜访录》不仅铺展开过往的江南街巷画卷,还展开了一幅当代建筑重建后的社会图貌。且以夜之视角出发,这些建筑的绘画美更有一种意境感笼罩其中。跟随晏明夜访的足迹,走过两次改造的教场,穿行在自然设计双重美的润扬大桥,经过文化交织的大王庙,驻足充满复建智慧的东门遗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覆盖于扬州城的每个角落。作者虽各自为篇,但每行一处,都深有感触。情感之中,交杂着对古建筑传承和保护的使命态度,又饱含着对古城未来建设的期待和憧憬。在历史的进程中,城门、街区,承载着朝代的悲喜和经年的沧桑,于是重建与修复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格外突出。

此外,晏明另辟蹊径,夜走旧路,描写了“夜市千灯照碧云”的生活画卷和“种遍菊花年最久”的清幽画影。在众多如淮海路、长春路、汶河路等特色小道上,夜令扬州味愈发浓烈。而且近年来,餐饮文化、建筑文化、景观文化不断崛起、发展,作者就此巧妙捕捉到了夜间出行的人们慢节奏的生活姿态和快意的人生态度。从个人的悲喜出发,到古城万象,由此逐渐望见整个扬州城的壮阔画卷。

诗意和画意构成了夜扬州的美色,情意赋予了夜扬州活的灵魂。晏明以一方水土为引,道出了一位扬州人心底的故事和缱绻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