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传宏:小说是虚构的,所以有着更开阔的空间
来源:《小说月报》 | 王传宏  2021年08月31日07:59
关键词:王传宏

王传宏,女,江苏人。1998年开始写作,著有长篇小说《诱惑》《我走了》《疼痛》、中短篇小说集《跳舞吧》等。曾获叶圣陶教师文学奖主奖,2015年、2016年上海市作协优秀作品奖。现任教于上海某高校。

 

小说月报:您开始小说创作的动力或者灵感来源于哪里?

王传宏:我曾做过多年的新闻记者,但在写新闻稿的时候,有时会忽然希望去尝试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从那时起,开始了最初的小说创作。小说是虚构的,所以有着更开阔的空间,让我去打量、去眺望。那是一种成长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的一己之见。我在作品中目送那些匆忙行走的路人,向那些沉睡者和低声哭泣的人伸出手去,触摸那些呐喊者和窃窃私语者颤抖的声带……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我的键盘中存留了下来。

小说月报:您如何看待小说与“非虚构文学”的关系?

王传宏:虽然小说的基本特征是虚构,但小说的想象力常常来源于生活的规律。而所谓的生活规律都是由人总结出来的,是理性的,因此难免会有人为因素。但是,理论是灰色的,唯有生活之树常青。如果我们把非虚构文学看作是生活的实录的话(虽然二者之间也有差异),那么非虚构文学是粗糙的、非理性的,里面会有一些完全超出想象、出乎人意料的东西。在我看来,这正是生活本身的魅力,也是这几年非虚构文学拥有很多读者的原因之一。

小说月报:请描述一下您与现在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关系?

王传宏:我在上海工作生活了十多年,仍然时常会惊诧于它的丰饶与驳杂。每个人眼中的上海都是不一样的,这正如我在一部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这座城市虽然明艳、张扬,却也是琐屑、平常的,就像是什么人把所有的一切全都敲碎了,又细心地将它们重新组合在了一起。于是,它们便在忽然间变得陌生起来,充满着某种不可捉摸的意味,就像是人们口中讲述的耳熟能详的故事的真相,或是某个谜语的谜底。虽然最后的结论总免不了陈旧而发白,但却充满着机巧,灵敏而出人意料。

对于我来说,上海既是整个世界,又是一座桥梁。它是我体察世界的介质,就像是一块飞地,由此抵达生命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