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何建明 《中国珍珠王》:关于中国珍珠的千年奇缘
来源: 上海何建明文学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   2021年08月19日16:06

我们都知道,佛教源于古代印度,后传入了我们中国。今日之世界里,佛教发展中心却并非印度,而是我国。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说法不同,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东西汉时代。有则传说:公元64年的某个晚上,东汉明帝在古都洛阳城的寝宫中做了一个异梦,梦见一位身材高大的金人头上顶着白光,在宫殿里飞来飞去。那个年代,人们倘若在晚上做了个梦,第二天早晨就要来解梦和圆梦。皇帝的梦更是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于是第二天早朝的时候,解释皇帝的梦就成了朝廷议论的中心话题。朝会现场,有一位非常博学的大臣傅毅对皇上说:“臣听说西边有神,它的名字叫佛,就是陛下梦见的那个样子。”汉明帝刘庄听后十分高兴,便派遣由两位大臣带领的18人的一支队伍向通往西域之径寻佛。这一行人,翻山越岭千万里,来到西域的大月氏国,遇到了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他们邀请二位高僧同去中国。二高僧欣然同意。于是这一行人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回到当时的国都洛阳。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次西天取经。

汉明帝刘庄为自己能借梦寻找到西方神佛而兴奋不已,他先安排两位高僧暂住专司外交礼宾事务的官署鸿胪寺,第二年又敕令于洛阳城西雍门外1.5公里远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僧院,并为纪念白马驮载佛经的功劳,特将僧院命名为“白马寺”。此寺也由此名噪千古。

另一种说法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阐述佛法的外籍高僧叫安世高,是东汉佛教翻译家,本名为清,字世高,安息王国的太子。此人从小就是努力学习的好少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年轻时候在西域即享有盛誉,后因不喜王权争夺,跑到中土,也就是中国,是中国佛经汉译的首位创始人。当初来译经的主要目的是看到佛教徒求神拜佛,祈求长生,安世高认为这样的“佛教”绝对不对,所以就把梵文的佛经翻译成中文供广大佛教徒学习。而且安世高的“信佛”念经时的方法是“静坐在地”的禅法,要求信徒坐禅时专心计数呼吸次数, 使分散浮躁的精神专注,从而进入安谧宁静的境界,不仅容易被人接 受,也能让人体味“佛”的善哉。佛教由此也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播 开来……

这也引出一个问题:那些常年奔波在外的信佛者期待随时可以念佛、拜佛,可毕竟寺庙有限,何处见佛呢?于是“请佛”便成为一件重要事情,急需解决,且佛为何物、何样,又成一事!

然而,佛像到底是何样,说法也不一致。现在我们已经十分清楚地知道,中国的佛祖形象就为释迦牟尼,它与现在的印度佛像基本上没有太多一致性。那么佛像又是如何演变成今天这个样的?而当初的佛像又是什么样呢?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的问题,因为这跟本书的主人公从事的事业相关——从中国最早的人工珍珠培育工艺中诞生的德清附壳佛像珍珠。

根据史籍的记载和古代文化遗址的研究,人们一向认为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图像,是沿着西域的丝绸之路,从流沙万里的亚洲大陆的腹地一程一程地由“沙漠之舟”骆驼驮进中原的。新疆是西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出土有反映佛教内容的文物,包括佛像。其中著名的是 1959年在新疆民丰县北尼雅遗址旁边的一座夫妇墓葬中,发现两块白 底蓝色棉布,其中一块的左下角印出一个长、宽均为32厘米的方框,框内有一个半身菩萨像,菩萨的头后面有顶光,身后有背光,上身赤裸,手持花束。棉花的种植在新疆要远远早于内地,上面这尊菩萨无疑是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当地的一种艺术风格。然而同中原的东汉佛像图比较,这尊菩萨具有浓厚的希腊风格。敦煌莫高窟内的佛像和相关的壁画,可以称为东方佛教与佛像最古老的“母窟”了。

然而我们又发现,在中国大陆最东端濒临黄海岸边有一座摩崖石刻佛像——孔望山摩崖造像,其刻凿时代为东汉年间,是一尊比敦煌 佛像早了 200多年的佛教图像。孔望山摩崖佛像中,有立佛、坐佛,其中最生动的要数佛涅槃图。立佛巨大而易碎,不易随身佩戴。坐佛,则可以方便外出的行者。

佛非凡人,佛像更值得信徒尊敬。所以佛像以何物来制,则是当时社会的一大用脑问题。佛为尊,尊为贵,贵者需要万物之精灵方可 造之。

何谓自然界的精灵之物?古时的人类还没有多少开天辟地的金属制造的手段与办法,因此那些来自自然界的珍贵和稀奇之物,便被人 类称作精灵之物,玉与珠则是古人信奉的“万物之精华”。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锦瑟》里的一句经典诗语,间接阐释了华夏古人对玉与珠的珍视与喜爱。然而我们知道,比唐代早3000年的中国夏朝的先民就已经发现了珍珠,并认为那是天雷孕育而生又经月光抚养成形的宝物。之后又经大约300年的进化,即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代,珍珠已经成为献给宫廷的贡品,甚至上升为国家的钱币。可见,中国古代对珍 珠特别重视。

文艺复兴时期至今,关于自然哲学的理论思想家爱默生先生有一句名言:自然就是美。他还有一句重要的话:美,可以催发人类对自然的依恋和爱慕。

当看到一颗特别饱满和透亮的珍珠时,是否会有一种欣然兴奋与激动的不舍情绪涌至心头,流露于眼神之中?是的,我们或许都有这 种感受:当一颗硕大的珍珠出现在你的眼前时,你一定眼神一亮,甚至可能连身边最美的爱人也会暂时放开,去聚精会神地观赏那颗深深 吸引你的珠子。那珠子在那一刻占据了你全部的心空与情感。你会因它而迷恋和贪婪,你也会因它而执着地坚信世界上确实有比人更美的 自然和自然之精灵的存在,它们其实像神灵一样诱发你的欲望,同样也可以像清澈的甘泉甜美和净化你的心灵。而假如这颗珠子可为你所拥有,并伴你日久天长,你的身心会因这种来自自然界的神美之物而 去痼疾、蓄炼养颜健体的精气神,从而也会变得心若水、思如流、行高尚。如果你是一位女性,当你佩戴一颗特别硕大美丽的珠子后,是高贵者则更高贵,是美艳者则更美艳,是普通而平庸者,也会渐成晶莹剔透之玉质……珍珠,就是具有这般魔力的自然之灵性之物。正如爱默生所说:“自然的所有部分持续不断地相互合作,为人类带来福利。风播种着种子,太阳蒸发着海水,风又把蒸发的水汽吹向田野; 在地球的另一边,冷空气又把这蒸水凝集成雨,雨水滋养着植物,植 物供养着动物,如此形成了自然以神圣的施舍养育人的一个永无休止的循环……”

自然赐予人类的珍珠就在这样的循环中永无休止地施舍于我们美的雨露和光泽,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爱美的人……

关于珍珠,世上有太多的传说和故事——

位于印度和斯里兰卡之间的马纳尔湾,据说是历史上采集天然珍珠最早的区域,已有2500年的历史,采到的珍珠常作为礼物由使者带往印度。但是现在这片水域只是偶尔才能采到天然珍珠了。波斯湾的采珠区,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海域的浅海区和巴林岛附近。历史上,阿拉伯海湾盛产完美无瑕的天然珍珠,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该地区开采出石油和天然气以前,天然珍珠一直都是卡塔尔国的重要收入来源。

这一地区的采珠业始于公元前300年。由于波斯湾地区历史上盛产珍珠,因此,波斯的国王和王后经常以珍珠为配饰。在巴黎卢浮宫的波斯馆内,存有一条珍珠项链,这条项链可能是现存最早的天然珍珠饰品,它来自波斯国王的宫殿苏萨(Susa),在20世纪初发现于阿克 马埃梅尼德(Achmaemenid)公主的石棺内。大约在公元前200年,古埃及贵族才开始使用珍珠首饰。犹太教法典中曾经提到:古代的埃及人、波斯人以及印度人等均十分喜爱珍珠,把它视作护身符和财富的 象征,并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古印度在按照“纳瓦拉特那”风格所制作的金指环或银指环中就镶嵌有珍珠。

“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 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丝绸之路把珍珠传给了古罗马人,来自东方的珍珠,源源不断地进入罗马,维纳斯(Venus)寺庙内部是用珍珠装饰的,而富人们则把珍珠装饰在衣服上。

在古罗马帝国的富人中,珍珠是一种最受欢迎的珍宝,男性和女性竞相攀比自己用作装饰的上等珍珠,妇女总是佩戴着珍珠入睡,甚至其寝室及马饰等都闪耀着珍珠的光彩。这种古老的炫富,今天我们看来仍然不失为一种精美之举。

国外有关珍珠的传说,还有许多。如古罗马的博物学家普林尼(公元23—79年)曾经记载道,在罗马把颗粒大、质量好的珍珠称为尤尼奥(Unio),把颗粒小、质量差的珍珠称为马加利塔(Margaritae)。在庞培(Pompey)征服期间的罗马,人们对珍珠已经非常熟悉了。在庞培凯旋的队伍中,共有33顶珍珠王冠,一幅用珍珠制作的庞培画像和一个用很多珍珠装饰的献给缪斯(Muses)的神像以及大量的珍珠装饰品。有人曾评述道,在当时的所有珍贵物品中,珍珠的价值是排在第一位的。

在公元1096年至1291年的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时期,东方的珍珠被“十字军”大量带到欧洲,从此欧洲人开始视东方珍珠为奇宝,珍珠被广为传播和珍藏。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珍珠开始被用作个人饰物。皇爵、贵妇等上流社会人士无不用珍珠作为装饰品以荣耀自己。而统治者为了对珍珠奢侈使用的集权,甚至立法限制普通公 民使用珍珠。1530年至1612年,欧洲许多国家纷纷立法规定人们按地位、等级来使用珍珠。

欧洲的所谓“珍珠时代”,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凯瑟琳•德•麦迪斯就是著名的珍珠爱好者,这一点,从她们的肖像上便可以看出。

其实,正当欧洲的“珍珠时代”如火如荼时,中国的“珍珠风暴”也在到处涌动,或者还要早于欧洲各国……

一位译名叫“麦嘉湖”的西方珍珠专家曾撰文指出:珍珠发现的 优先权是一种没有人会争辩的荣誉,因为这既不需要天赋,也无需智慧。人类不可能一直食用软体动物却错过它们产出的珍珠。麦嘉湖先生认为,古人类开始在海底寻找食物时,就已经发现了蚌中的珍珠, 这在哪个人类发源得较早的地方都可能发现珍珠,其本身并不稀奇。称奇的是谁开始把珍珠作为珍品用作于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一种稀罕之物,这才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与文明社会的发展史紧密相连。麦嘉湖指出: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最古老的《尚书》中,就已经有邻国(今江苏省东北部地区)将珍珠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的记载。11世纪之前,周公(指南针发明者)编纂了最早的字典,书中说明珍珠 是陕西的珍贵产品之一。淮河也发现了大量的珍珠,在东南亚各地,从喜马拉雅山到太平洋,从满洲到海峡,都有这种被推崇的装饰品,它可以用来装饰鞋子、腰带、耳环、项链和头饰,以及用于点缀民间的神灵。现在,在普陀岛上,可以看到一尊菩萨的金像,这是送给康熙皇帝的礼物,约五英寸高,雕像身上镶嵌着一颗巨大有光泽的珍珠,菩萨从那儿“升”到了天空。中国历史对珍珠的诸多记载,显示了宫廷以及装饰者所赋予其的价值,在这儿引入一些参考资料再合适不过了。

绍兴(位于杭州和宁波之间的一座古城)的一位珍珠商人 受皇后委托(公元前202年)采购一颗周长三英寸的珍珠,事成之后,他获得了500件银(1500美元)作为酬劳;一位公主得知后,心生嫉妒,以更高的奖励作为报酬也委托商人获得一颗更大一英寸的珍珠。在我们这个时代之前一个世纪,皇帝派遣信使去海域购买“月亮珍珠”,其中最大的周长为两英寸。随后,一颗从印度进口的,如李子般大小的珍珠被送上 朝廷。据说,大约在这一时期,皇帝所拥有的一些珍珠光彩夺目,三分之一英里外都能看见它们的光彩。其中,“光之山”珍珠尤为突出,其是在江苏的扬州发现的,如拳头般大小,即使在黑暗中,也能在三英里外看见。

一个典故就是,大约140年前,一座犹太寺庙被火烧毁,寺庙里的屏风和窗帘都曾装饰有大量珍珠,这些宝石有可能会在废墟中被发现!这将是非常有趣的考古活动。

各种尺寸的珍珠经常被从厦门运往宫廷,它们的产地是锡 兰。其中一件贡品珍珠极其光彩熠熠,足以照亮一个房间,但其光泽在约三年后完全消失了,这是一个奇妙且充分证实的分 子间变化的例子。

这儿可能需要引用珍珠发生分解的类似情况,尤其是在已 经排除光线照射并且暴露在湿气中。可能由于它们的易腐特质,莱亚德(Layard)或博塔(Botta )在发掘亚述宫殿时,并没有发现这些东方宝石。

明帝,10世纪早期的君主,因他的奢侈而闻名,他有如此众多的珍珠来装饰他的华盖、马匹和战车,以及随从和其贵族的随从,道路上经常散布着从其华丽列队上散落的宝石。

有一件奇闻轶事记载,公元1023年Jingtsung统治期间, 一个大使带着来自Chulien (很可能是一个马来亚国家的名字) 的贡品,请求允许他们在包含皇帝在内的观众中举办他们国家 的习俗,称为“散居宫”。随后得到批准。他们中的一人走到皇家大厅的一侧,跪在那里,拿着一个莲花状的金色容器,里面装着大量的各种珍珠。按照他们国家最最尊敬的习俗,把里面的东西撒落在皇帝面前的地板上。侍从们把十两(近一磅) 的珍珠扫了上来,皇帝把这些珍珠分给了他的官员们。在前一个统治时期,一个大使馆也进行了一个类似的辉煌的东方展示,这个国家的国王被称为“世洛斋”(Shih lo chay in t616), 其大使是“巴驻李”(PahT6Li)0送礼人带来了一封用金粉书写的信,一顶帽子,一件由珍珠串组成的衣服,以及一百零五两不同尺寸的珍珠

从这位欧洲人记载的当时中国朝廷上下以及民间对珍珠的敬重,也可以看出当时珍珠业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和重要性。而正是这种特别 的影响力与珍贵性,那些可以执掌珍珠来源和培育能力的人,便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中华民族英雄。

春水龙湖水涨天,家家楼阁柳吹绵。

菱秧未插鱼秧小,种出明珠颗颗圆。

这首明代诗作描述了中国珍珠之乡——湖州的珍珠养殖的繁荣景象。约八九百年前的12世纪末与13世纪初的湖州德清地区,“珍珠大王”叶金扬的名声早已鹊起。因此有关叶金扬的珍珠制造技术也被那 些传教士们广为探访并传播到西方列国。从十六七世纪之后,一直到19世纪甚至20世纪之初,那些研究中国珍珠的西方学者,无一例外地 把“叶金扬”(许多西方人还把叶金扬译成“叶纯阳”,这是湖州德清方言迷惑了洋人所致,他们根本听不清浓重的当地方言里“金扬”跟“纯阳”有何区别)视作世界珍珠养殖技术的始祖。法国人路易•布唐 先生(L.Boutan)在其《珍珠》一书中这样指出:

用软体动物产生珍珠,似乎是中国比所有其他民族都走在 了前面……中国人把珍珠制造工序的发现归功于湖州府的一位 本地人,名叫叶纯阳,生活在公元13世纪末。他死后,人们在距湖州府40公里的小山,为他建立了一座寺庙;在这个寺庙里他的名声依旧,仍然受到尊重,逢年过节时,人们举行特别的佛事活动来赞美他。这属于一个垄断行业,由某些村庄和家族控制,如果其他村庄或家族想从事这行业的话,必须向叶纯阳寺庙支付贡税,并承诺支付一笔钱作为寺庙维修费用。

路易先生还指出:

中国南方人也从事这项艺术活动,主要是广东地区的人们,格瑞尔在1772年记录了这一切。1825年,欧洲第一次指出了这一点,并注意到了这些半球形佛像珍珠(灰色的佛像珍珠),用壳体连接着,打碎之后发现它们拥有很厚的外壳,后者是由同心珍珠层构成,周围还有小块凸起形状的珍珠层。

而书中对叶金扬在自己家乡湖州德清培育人工珍珠有更清晰的描述:

在浙江省(中国东部)的湖州府一带,也就是杭州以北75公里的一座城市,人造珍珠工场就设置在那里。在湖州附近,布满了1-2米深的湖泊和池塘,在这些湖泊和池塘里,每逢干旱季节,人们挖了纵横交错的渠道来引水;这些湖泊里生长了一种很大的蚌,也就是佛像珍珠蚌。

就在叶金扬等中国珍珠业界风云人士叱咤天下时,欧洲尚未形成 真正的“珍珠时代”,而后来得以迅速形成和风靡,不得不说与一位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有着密切关系。因为是他第一个 对从中国、特别是在“行在”(当时他笔下的杭州城别名)所看到的珍珠宝物,进行大力推荐和传播的。

马可•波罗是世界公认的大旅行家,也称得上是西方第一个“中国通”。他游历了世界众多地方,公元13世纪末时,不远万里,横穿欧亚大陆来到元代的中国。由于马可•波罗受到元代大汗的特别信任和赏识,他被留在元朝宫廷长达17年之久。这期间他常受命到全国各地巡察。也正是由于这个经历,马可•波罗有机会对神秘的东方大国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察情。1277—1287年间,马可•波罗曾多次来到 杭州并多次居住此地。当时的杭州,十分繁荣,尤其曾一度是南宋首都,所以马可•波罗看到的杭州不仅繁荣,且浩大无比,故他盛赞杭州是“The Heaven City”,意即“天城”,是“世界上最宏大壮丽的城市”!又言杭州的“赏心乐事是如此之多,以至人到那里,仿佛置身天堂一般”!大概这位欧洲旅行家已经听说了当地人所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谚语。马可•波罗对杭城规模大小和地理环境了如指掌,说:“行在城规模是如此宏大,其方圆公认有100里左右。城 内街道和运河十分宽大。”“这个城市所处方位如下,城的一面有一个碧波盈盈的淡水湖泊,另一面则有一条大江。通过延伸到城区每一地方的许多大小河渠,湖水和河水带走各种污秽浊气,然后流入上述湖中,接着又从那些运河流入大海。这使空气洁净,非常合乎卫生。人们可由陆路和这些河渠往来城内各地。街巷和河道都很宽阔,舟船、车马往来便捷,为居民运送各种必需物品。”这与杭城左江右湖、运河纵横的地理状况完全吻合。而马可•波罗忽略了他在行在内所看到的一江一湖的名称记载,这就是杭州的西湖与钱塘江。但作为旅行家的他,并没有失掉意大利商人的天性,乃至他为“商铺林立,鱼市繁盛”的商市万分惊叹而发出了“邑屋繁华,货殖填委”的如此感慨,并以甚为称叹的笔调将商贸繁盛情况描述得细致入微:“城中有许多方形街区,市民在那里开设市场。由于经商者人数众多,市场必须十分开阔广大。”“城中就有十大露天市场,其形方正,每边长各为半里。这些市场沿线,有一条宽达40步的大街,亘贯全城南北,街上有许多平坦的桥梁横卧,以利往来。这些市场周围长达2里,每隔4里即有一处。”这里所说的,其实就是杭州的厢坊和御街。

作为一个有见地的意大利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先生以其特有的敏锐,在万物呈现的杭州市场上格外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即“象犀珠玉之珍……常溢于庐市”。这里的“象犀”可以肯定其所说的 是象牙和犀牛角,这两样东西不是杭州本地稀有之物,为什么陈列于市,说明了当时的杭州市场的开放性,来自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的象犀珍宝此时已经非常多地出现在中国内地市场。“珠玉”显然是中国自产的“东方瑰宝”,这令意大利商人格外关注。虽然我们还没有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找到专门的关于“杭州玉”的描述文字,但他却对当时的杭州城内的男人和女人有一段令杭州人至今感激他的描述:“男人跟女人一样,皮肤很细,外貌很潇洒。不过女人尤其漂亮,眉目清秀。她们的服装都很讲究,除了衣服是绸缎做的外,还佩戴着珠宝,这些珠宝价值连城。”男人为什么皮肤细腻且潇洒还真没有研究过,大概江南男人被太多的水滋润的吧!女人的美,在欧洲旅行家的 眼里,更令他亮眼的是她们身上的穿着和佩戴的饰品。绸缎是杭州的特产,珠宝同样是这里的特产。

软绸明珠,其实也是杭州自古以来的人文特色与自然产物之品质。我们在这里不说丝绸了,只言珠宝。在13世纪末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眼里所看到的杭州珠宝,显然有一种珍珠宝贝格外引起他的关注,那便是当地已名噪一时的“珍珠大王”叶金扬所培育的附壳佛像珍珠。叶金扬是距杭州不远处的湖州德清人,这位可谓世界淡水珍珠养殖第一人的“珍珠大王”,随当时中国民众大举信佛之势,创造性地培育出了一种“弥勒佛”珍珠像,轰动“天城”内外,随后佛像珍珠流传到神州各地。当然,这股风潮自然引起了像马可•波罗这 样的外国旅行者及传教士们的注意和兴趣。从步马可•波罗后尘到中国的几个著名传教士所著的书中皆能找到对叶金扬和他的珍珠培育的详细记述。

古代用叶金扬技术培育的附壳佛像珍珠

我们知道,叶金扬的珍珠培育技术和他当时培育出的附壳佛像珍珠,之所以名噪东西方世界,这跟公元十二三世纪全球宗教激荡传播有关系。

基督教教义中讲到,在上帝创造伊甸园时,就在伊甸的河中放置了大量珍珠玛瑙,而道教宫观内,神仙的装饰及其所使用的器物中自然也少不了珍珠。

当时伊斯兰教最为活跃的波斯,可谓“无珠不教”,统治者和教徒们,对珍珠的聚敛程度,远比对黄金等其他饰品要严重得多!

珍珠在佛教中则是“七宝”之一,西天极乐世界便是用黄金、珍珠和玛瑙铺筑而成的……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自西方传教士不断涌入中原大地,原先封闭的东方人也开始不断远行。信佛者远行企盼平安保命,于是随时需要求神拜佛。如上面所言,立佛巨大,无法随身而带,一般质地的坐佛又不显尊贵和对佛祖的虔诚,所以湖州德清人叶金扬培育创造的附壳佛像珍珠便成为当时风靡佛界的一件美事,就像现在人们追捧的“华为” 5G一样抢手。

在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兼旅行家马可•波罗之后200多年时, 第一位西方传教士正式以传教士名义来到了中国,他叫利玛窦。1584年,利玛窦获准从广东入境,进入肇庆地区传教。他声称自己来自 “天竺”,致使当地中国官方以为他是佛教徒。利玛窦解释来中国的原因:“我们是从遥远的西方而来的教士,因为仰慕中国,希望可以留下,至死在这里侍奉天主。”他表现出的表象虔诚,欺骗了当时的中国人。不过他从西方带来了许多用品,比如圣母像、地图、星盘和三棱镜等,包括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让许多当地百姓和官员十分好奇并为之所吸引,甚至眼界大开。

几乎可以这么肯定:利玛窦的传教是以“新知识”来迷惑和影响那些相信他的中国人的。他也很会拍中国人的马屁,口上从来都一直在称赞除了中国文明还没有沐浴“我们神圣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不仅是一个王国,中国其实就是一个世界”。他甚至感叹“柏拉图在《共和国》中作为理论叙述的理想, 在中国已被付诸实践”。不过有一点他说了真话: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

利玛窦后来“北上”,到了北京,热衷于他的传教,并获得很大成果——当时他领导的耶稣会信徒已经非常之多了。后来他在北京没有受到官方朝廷的更多宠爱,失意后返回中国南方,在“1598年12月5 月—1599年2月”期间,“利神父穿过山东,来到徐州,又冒着严寒从徐州来到扬州……此后,利神父又在镇江府渡过了长江,进入了通往苏州的运河,然后又沿河到了浙江的嘉兴和首府杭州”。这时的利玛窦,向西方世界做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贡献,即他第一次使用了 “杭州” 一词,他的先师马可•波罗一直称杭州是“行在”。这“行在”到底为何物,连中国人自己都解释不清。利玛窦的“杭州”一词出口,让中国这座从南宋时繁华起来的名城从此扬名天下。

出现在杭州的利玛窦,对这座东方城市的认知比马可•波罗更深刻和细致。关于这座城市和社会风物中流行的珍珠养殖与叶金扬的附壳佛像珍珠,他自然更为熟悉和倾心,因为利玛窦他本人就是位“知识型”的传教士。将所有大中华先进的技术和民间知识介绍到欧洲,是他除传教之外的“头等重任”。

聪明的利玛窦,被他的同胞称为西方人中能够标注Hamceu”(杭州)的第一人。他把中国的许多科学技术包括珍珠养殖技术源源不断地“输送”回了他的故乡,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后来者抵达东方古国来 探险寻宝。西班牙人曾德昭便是这支“探险寻宝”队伍中的一位,他在中国生活的时间长达22年,这期间杭州是重要的一站。1637年,他从澳门返回欧洲,开始撰写巨著《大中国志》,由此闻名天下。

与其他国家来的传教士和冒险家相比,曾德昭是个“歌颂派”, 他对中国的好感可谓溢于言表。这位在中国经历了万历、天启和崇祯三个朝代的洋传教士,虽然亲身经历了明朝灭亡的前夜,但在他的笔下,中国社会仍然一片繁荣,尤其是在他“居杭州时为多”的日子里,对中国南方的繁荣景象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回味的描述——“我曾在流往杭州的南京河的一个港湾停留了8天……一个沙漏时辰过去, 仅仅数数往江上航行的船只就有二百艘。那么多的船只都满载货物,便利游客,简直是奇迹。船只都有顶篷,保持清洁,有的船饰以图画,看来是作为游乐之用的,不是运货的。”

这里的人“不乏长寿和愉快的人,可以看见许多精力旺盛和健壮的老人”。“女人非常爱美,有钱人家的女人穿的是丝绸,脖子上则佩戴着一颗颗圆润且光泽异常耀眼的珍珠。据说这座城的附近有一位珍珠先驱者,他的培育技术让杭州这座天城名扬四海。许多信仰佛教的信徒,都佩戴着他创造的附壳佛像珍珠而云游天下……”

曾德昭的《大中国志》堪称一部抒情式的“文艺志书”,其中对中国社会的描述,非常具有文学纪实性。可以肯定地认为,曾德昭这位洋传教士,一定也非常喜欢中国古典文学。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相信杨万里这首赞美杭州的词,曾德昭也会熟知或读过。

17世纪前后,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极其动荡的岁月,南北差异越来越拉大,北“政治与政权”,南“商贸与经济”,呈两大地域的明显区别。来华的一批批洋人们虽然似乎还有些惧怕中国朝廷,却义无反顾地、成群结队地热衷在南方做生意。丝绸、瓷器和珍珠这三大商品仍然是首选的主要贸易货物。杭州及周边,这三样货物样样都有,且资源充足。太湖之隅的苏州与杭州又是毗邻,两个“天堂”之城又能随时调节货源,所以这一阶段,苏杭二城,双雄并起,再度将以丝绸、瓷器和珍珠贸易为主的陆海“丝绸之路”推到一个高度繁荣的水平。我们所关心的珍珠生意和珍珠技术——特别是德清叶金扬的淡水人工培育珍珠技术,开始被系统地介绍和传播到西方世界……

在这个历史阶段,我们不能不提及一部重要著作,它叫《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这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明代以及此前历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巨著。该书详细总结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和生产技术、工艺装备、制造过程,以及组织管理生产的经验,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并附有123幅插图。在创作过程中,宋应星十分重视调查、试验,虚心向农夫、技师和工匠请教,对一些关键技术和操作要点每每亲自实践体会,所述的每个内容,作者对其技术指标,无一不是运用数量、比重等数学、物理方法亲自实验,将专业人士提供的数据与长期积累的经验汇总与总结,并上升到科学理论的概括。《天工开物》作为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百科全书,不但在中国科技史上前所未见,树立了光辉的里程碑,而且在世界科学技术从古代中世纪传统向近代科学转变的潮流中也居于前列,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学者李约瑟称《天工开物》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开篇之作”,宋应星是“中国的狄德罗”。天工开物》后来传入日本后,形成了一个很有影响的“开物学派”,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重要推助力。

《天工开物》对珍珠的形成也总结出了一套“东方理论”而被传播至欧洲等地,他说:“凡珍珠必产蚌腹,映月成胎……取月精以成其魄。” 这个时候,中国的珍珠培育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尤其是湖州德清的叶金扬育珠技术早已在神州大地上广泛运用与传播。但在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珍珠的诞生与形成,在理论和实践上仍处在“上帝”的想象诗意之中。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问世5年之后的1642年,一位欧洲炼金术士费弗朗索先生这样论述他们的珍珠理论:“珍珠母是上帝注入,在吸收上天花蜜之精华后形成珍珠。银色珍珠、苍白色珍珠或淡黄色珍珠由阳光或露水的纯度决定。露水组成的小颗粒慢慢变得如 冰一样坚硬,它们在阳光的自然打磨下慢慢形成……如果露水丰富,珍珠的颗粒会很大;如果有雷电,珍珠则会发育不健全,奇形怪状或颗粒无收。”

但是,我们绝不能嘲笑此时的欧洲,因为此时的欧洲其实已经在许多方面完全超越了我们古老而伟大的东方大国——中国。也可以说,他们在这二三百年前就在酝酿的一场伟大革命,让其已经开始赶超我们,这场革命波澜壮阔,意义深远,它便是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文明社会的欧洲文艺复兴。这场空前绝后的文艺复兴运动,始源于14世纪至16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罕见的一次新文化运动,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群星争艳、人才济济的光辉时代。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称它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确是如此。

这场最早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早于世界任何其他地区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阶级准备、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它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其核心是“人乃万物之本”,主张以个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文主义者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个性与人权,主张个性自由,反对天主教的神权;主张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封建迷信。当我们了解欧洲这段历史进程和社会变革的内因与核心后,便会发现,无论是马可•波罗,还是步他后尘的传教士利玛窦、曾德昭等人,不远万里,来到神秘的中国,除了谋求一定的“强盗”的“掠夺”野心之外,更多的恐怕是与他们母国正在发生的追求人文主义和探求科学精神的变革有关。要不然,这些人怎么可能漂洋过海远行,有的一生在远离故土的异国他乡吃尽千辛万苦也在所不辞,甚至有的把生命都留在远方。最终我们会发现,这些人仅仅做了一件或两件事:把东方的文化和文明技术,记录下来,然后传播到他们的国家,或者传播到全世界去……而这,我认为应该是欧洲文艺复兴的组成部分。因为东方的传统文化和人们创造的先进技术,恰恰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所需要与特别倡导的东西。

文艺复兴的伟大实践和积极成果,又为之后的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人文与精神基础。这两场伟大的革命,使古老而原本先进的中国一下落后了,甚至再也无力迎头赶上,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始,才重新有了赶上和超过欧洲的今天……这一程,我们花费了曲折的四五百年时间。

呜呼!然,历史就是如此。你不前进,人家在前进;你前进了,人家可能比你飞奔得还要快!

只有一样东西是永恒的: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一切文明先进的东西,会始终得到有识之士的尊重,也总会得到传承与传播。

湖州德清叶金扬的珍珠培育技术,便是引起欧洲人士高度重视的东方文明之一,几百年来始终被不断传播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甚至很多时候,欧洲人的这种传播与传承的热衷和疯狂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这是为什么?不为什么。因为也正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波澜壮阔、深入人心,有权有势的各国宫廷的王室与贵族们,对大自然界的珍宝——珍珠的渴望与占有欲,越来越不能满足,甚至不惜为一颗奇珍硕珠而打一场战争,推翻一个朝廷。那时,欧洲海洋沿岸的捕捞珍珠差不多已经断绝货源了,于是捕捞珍珠的风潮又吹到“新世界”美洲大地的各海岸,据说当时下海捕捞珍珠的印第安人达数十万人之多,许多印第安人为潜海采珠最后葬身大海,命归西天……蚌礁的严重破坏,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害。神圣的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为此专门颁布过禁止印第安人虐待珍珠蚌的相关法律,然而这并没有阻止西班牙人疯狂破坏海岸整片蚌礁的行为。

“我们为什么不学学中国人培育珍珠的技术呢?”于是有人向自己的国王和权贵们提出建议。

“上帝之物能人工制造?”欧洲人再次被神秘的东方古国的先进文化与技术力量所吸引,于是一个又一个冒险家前往东方,前往马可•波罗、利玛窦和曾德昭等先驱者描述过的“行在”和“天城”杭州及叶金扬的故乡德清探寻人工养殖珍珠的秘诀——

聪明的欧洲人找到了“门道”,而且把整个德清珍珠养殖技术的细节弄得一清二楚:

仅限于两个相邻的村庄,靠近德清,在浙江北部,位于一个丝绸产区。在5月或6月,大量的贝(Mylilus edulis )从距离大约三十英里的江苏太湖装篮带来,尺寸为成年贝中精选最大的。由于贝的健康程度在旅途中受到影响,它们在水中的竹笼里暂缓数天,为了满足人类的虚荣心,这些贝随后会被带出接收基质。珠核在形式和材料上多样,最常见的是颗粒状,……由此获得的不规则碎片在铁研钵中用沙子研磨,直到光滑、呈球形。另一类模子由小图像组成,通常是坐姿的佛像;有时则由鱼组成,它们由铅制成,铸造得非常薄,通常浇注在一块印有印记的木板上。自从几年前第一次引起国外人的注意以来,这些形式的珍珠令人非常惊讶。

珍珠核的引入(植核)是一种相当精致的手术。用一把珍珠母做的小勺轻轻打开外壳,用铁针小心地将软体动物的活动部分(鳃和内脏)拨向壳的一侧;然后在分叉的竹棒上依次引入异物,并在动物的外套膜或肉质表面上分成两排平行排列。如果在一侧放置了足够量,则在另一侧重复该操作;受刺激体刺激,经受的动物痉挛地压迫其骨架两侧,使基质保持在适当的位置。该操作结束后,贝被一个接一个地摆列在运河、溪流或池塘中,相隔五或六英寸,深度为二至五英尺,数量为五千至五万。

如果在引入模子后几天取出,将会发现它们通过膜状分泌物附着在壳上,膜状分泌物在稍后看起来好像浸渍了钙质物质;最后,多层珍珠母沉积在每个珠核上,该过程与较高发育的动物中的钙质结核形成过程类似。泥灰色的脊通常从一个珍珠瘤延伸到另一个,并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在整个季节中,大约需要向水库中六次投入人粪尿,为动 物提供营养。尤其要谨慎防止山羊粪便落入,因为它对贝非常有害,根据数量大小,其阻碍优质珍珠母的分泌甚至会杀死贝。

11月,手工小心收集贝壳,去除肉质部分,用锋利的刀子将珍珠分离出来,如果珍珠的基础是珍珠母,则不会被除去;但如果是土质和金属基质则需要被切除,然后将融化的黄色树脂倒入空腔,并用一块珍珠母巧妙地盖住孔口。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超半透明珍珠薄膜具有媲美实心宝石的光泽和美感,且可低价大量供应,以便所有想要拥有它们的人都能买到;作为主要购买者,珠宝商和其他人将它们加入头饰、环饰和各种女性饰品中。少量的贝壳及其黏附的珍珠被保留下来,出售给好奇或迷信的人,此时,这些标本已经进入欧洲和美洲主要的公共和私人橱柜。它们一般约七英寸长,五英寸宽,包含有双排或三排珍珠或图像;每个瓣膜中,前者数量多达二十五个,后者则为十六个!动物能在引入如此多刺激物后存活下来,并且在如此短时间内,在所有刺激物上分泌一层珍珠母,这无疑是一个惊人的生理现象。实际上,一些博物学家对其可能性表示强烈怀疑,认为珍珠是通过某种成分黏附在贝壳上;但对生长在不同阶段的活体标本进行检查时发现,每个瓣膜都镶嵌着珍珠,充分证明了其真实性。在一些贝壳的整个内表面上出现了一丝黄色,表明受体动物最近分泌的珍珠母不是自然的;然而,所有的肉质都被吃掉了。

在钟管(Chungkwan )和十字港(Siauchangngan )村庄,有超过五千个家庭参与这个独特的工业分支;然而,他们的(经济)支持主要来自培育桑梓、饲养丝虫以及其他农业活动。对于那些不是贝类管理专家的人,贝死亡率大约10%或15% ;而对其他擅长管理的人来说,在整个养殖季都不会有损失。村民们把这个发明归功于他们中的很多人的祖先,他的名字是余顺阳(Yu shunyang )。村民们已经为其建立了 一座寺庙,在这里神圣的荣誉归于他的形象。他大约生活在14世纪末。浙江地形学提及一颗在公元前490年被送到宫廷的珍珠,它类似佛像,大小为三英寸。这种相似之处可能是奇特的,但却是以通常的方式产生的不规则形状的珍珠。那些现在制造的珍珠只有半英寸长,在壳中有一个蓝色色调,并随着从基体中移除而消失……

(摘自《Pearls and Pearl-making in China》 作者麦嘉湖)

瞧,这回又出来个“余顺阳”了!其实,他就是叶金扬,德清方言里的“叶金扬”,让“老外”听后再译出文字,估计能再出现些诸如“许琴洋”之类的名字。德清叶金扬只有一个,德清人工培育珍珠的也只有叶金扬一个,他是珍珠培育的圣祖,无法改变,当地人为他们心目中的“珍珠大王”修建的寺庙也只有一座。

然而,在实践中国德清人叶金扬的人工培育珍珠技术的同时,欧洲君主们对珍珠的渴望与企求到达了顶点,逼迫一些科学界的“能工巧匠”研究出他们所要的珍珠奇宝来。于是1761年,瑞典的大自然学家林奈先生尝试在黑蝶珍珠贝壳上采取环锯术代替以往打开蚌瓣膜的方式植入珍珠核并培育出一颗珍珠。他兴奋得把第一颗培育的珍珠献给了国王君主。但林奈再想完成他的“发财梦”时,却发现,他的这种方法,造成蚌的死亡率超高,最后不得不放弃。

11年之后,同为瑞典人的一位科学家叫格瑞尔,亲至中国德清,在叶金扬故乡的土地上,对当地的人工培育珍珠技术进行了详细考察与学习,并且掌握了全套技术。之后,他把叶金扬的人工培育珍珠技术带回了欧洲。从此,西方世界也有了成功的人工培育珍珠的新天空……

再过几十年,欧洲又一场更加伟大的革命席卷那里的每一个国家,也带动和影响了全世界,它就是持续了近200年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产生,人类进入了完全崭新的时代。而就在这个时候,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却进入了封闭与没落的晚清,整个国 家的制造业以及珍珠养殖业等也被邻近的日本超越,连同大名鼎鼎的 叶金扬也在民间渐渐被淡忘和消失。

再之后,一场政治浩劫和“农业学大寨”运动,让大片大片养殖河蚌及培育珍珠的“温床”湖漾,变成了种水稻的粮田,曾经的珍珠 大国几乎灭绝了珍珠产业,更恐怖的是谁要是佩戴了珍珠项链,谁就是“资产阶级”,会被批斗甚至丑化。这一幕,如今5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经历过,就像昨天的事一样历历在目,想起来就会心有余悸。

不知远在苍穹的叶金扬知此景况,会如何悲切?同一时期,在中国东海之邻的日本国,出现了一位名叫御木本幸吉的珠宝商人,也是当时珠宝生意做得最大的一位,至今在世界上仍然是珍珠商店里的“老大”。

御木本幸吉在1893年培育出了第一颗完美的珍珠,那时的中国晚清王朝已经处在日薄西山的势态。这一年也是后来成为拯救中华民族并令其重新崛起的领袖的毛泽东的诞生之年。就在这一年,御木本把那颗完美的珠子献给王室后,曾许下一个愿望:“有一天要让全世界的女人都佩戴上珍珠。”这句豪言后来他真的在全日本实现了。

1858年,御木本幸吉出生于日本的一家名为“阿波幸”的小面馆。父亲的生意并不好,经营每况愈下。作为长子的御木本幸吉,在13岁时便辍学回家,帮助家人料理生意。因为年纪小,他的任务是去市集买菜。路上他经常经过一家经营珍珠生意的珠宝店,那家商店里的珍珠都是天然珍珠,潜水员把牡蛎从海里捞上来,再由岸上的工人用小刀剖开牡蛎,然后从里面挖出闪闪发光的珍珠。从此御木本幸吉喜欢上了珍珠,为他以后成为珠宝商人埋下了伏笔。

20年后,已经成家的御木本幸吉和妻子一起贷款买下了英虞湾的一片海域,开始尝试养殖珍珠。他以超过常人的商业眼光,开始通过人工手段向牡蛎的珍珠壳内植入刺激物来激发牡蛎生长珍珠。据日本珍珠业史学家介绍,御木本幸吉动此念头,是看了几本欧洲人写的“人工珍珠培育技术”书籍,据伊丽莎白《珍珠》书籍记载,1890年,日本渔业局出版了一本名为“改良水产养殖的理论”的小册子,通过插图详细说明了中国古老的珍珠养殖技术。御木本看到后,向自己的 妻子透露了按照中国的方法人工养殖附壳珍珠的新计划。特别指出了中国德清叶金扬的人工培育珍珠技术即附壳珍珠培育,是他的“新计划”的核心部分。但御木本幸吉的试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19世纪末日本海岸线突遇久不散去的赤潮,让御木本幸吉等养殖的牡蛎全部死亡。望着一片片散不去的赤潮,闻着臭气熏天的成千上万的牡蛎,御木本幸吉几近绝望……是妻子在这个时候一直支持他继续试验下去。直到1893年7月11日这一天,御木本幸吉终于在自己养的牡蛎中发现了日本国第一颗人工培育的珍珠。

“苍天关照我了!地母恩惠御木本幸吉了!”他哭了,哭后又疯一样地笑。尽管这颗珍珠其貌不扬,但御木本幸吉还是凭此申请了日本的人工养珠专利。8年后,御木本幸吉女婿西川藤吉、学生见瀨辰平终于养殖出了几颗光泽极佳又浑圆的珍珠——证明他的人工培育珍珠获得成功。

随即,御木本幸吉在国内和海外大规模地开办珍珠商店,名声迅速遍及全世界。1927年,当御木本幸吉游历欧洲及美国时,遇到发明家爱迪生,对方看了一颗颗亮晶晶的人工珍珠,大为惊叹地表示:“这绝对是世间的奇迹!”御木本幸吉的人工珍珠和珍珠首饰品,开始誉满世界,称霸全球。御木本幸吉过世后,日本政府为他追颁了日本国一等荣誉奖章,并尊他为“日本珍珠王”。

御木本幸吉在日本珍珠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到1940年,他经营的珍珠养殖场达360家,年产珍珠1000万颗。但即便已经在珍珠养殖行业称王称霸,御木本幸吉在告别人世前,曾对他的家人和学生嘱托:御木本家族和日本珍珠业有今天,不能忘记中国的叶金扬。

也许正因这一嘱托,在新中国成立即将10周年之际的1958年,受日本人工养殖珍珠技术影响的中国留学生熊大仁,带领学生在广西北海,开启了海洋人工养殖珍珠的先驱之路,并在两年之后成功培育出第一批海水人工有核珍珠。

这一成功预示着中国人工培育珍珠沉默了数百年后,再度鸣起号角。

谁也想不到的是,几年后的1967年初夏这个“九九艳阳天”的日子里,在叶金扬的老家浙江德清,一个年仅19岁的小伙子却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凭着民间传说中的“叶金扬培育珍珠”经验,伏在家门前的漾水中“弄”起河蚌来,并在次年成功地采收了 40粒淡水游离珍珠。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端。仍在世界各地称王称霸的日本“珍珠大王”,做梦也不曾想到与他们一水相隔的那个自甲午战争之后一直让人瞧不上的邻国,那一位看上去瘦不啦唧的中国小伙子竟然又用了不到 10年时间,在德清雷甸的那片漾里,养殖了100万只繁殖人工珍珠的三角小河蚌……这个数字对外行来说也许没有什么概念,然而那些日本珍珠专家们一听就傻眼了:不可能!他,一个突然从水里冒出来的中国人怎么可能一下子抢占了我们全日本养殖珍珠河蚌的总和呢?不可能!绝不可能!

哈,但这已经是事实了,无法改变。让日本同行更无法接受的现实是:又仅三四年时间,德清的人工珍珠产品以绝对的数量和质量超过了稳居世界市场龙头近百年的日本人工珍珠产业!还是这个瘦瘦的德清人创下的奇迹。

“叶金扬显灵了!”“中国叶金扬转世复生了!”

一时间,日本、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的珍珠界都在流传一个传说:古老的中国和奔腾跃进在当代世界发展前列的中国,有两位相隔近千年的“珍珠大王”,如今一起被世人所传颂——他们便是在湖州德清同一片波光粼粼的漾水中诞生的两个史诗般的人物:

叶金扬——沈志荣。

——选自《中国珍珠王》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