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发现的《工人之路》报:研究党史的宝贵新资料
来源:学习时报 | 忻平 高明  2021年07月23日09:36
关键词:故纸寻踪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上海音像资料馆将在俄罗斯采集到的各种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带回国内,其中数量最大的是2500余万字的《工人之路》,为中共党史、共运史、工运史、华人社会史等研究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是上海文献和理论界对建党百年的重要献礼。

苏联远东的中文红色报刊

《工人之路》,1922年3月1日在苏联远东赤塔创刊(原名为《华工醒时报》,共发行33期),后迁到海参崴、伯力,1938年4月停刊。开始为半月刊、周刊,后为双日刊,每期4版,约3万字,每期最高印数达到6800份(1931年630期到635期)。最初为全俄中央职工苏维埃远东部出版,自339期开始改为苏联共产党远东边疆委员会和苏联远东边疆职工苏维埃出版,目前已知出版了1700期左右,是迄今发现办报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由苏联共产党主办、中国共产党人参与主编的在海外发行的红色中文报刊。1996年,俞秀松烈士后人俞敏首次发现了《工人之路》这份报纸。经多方努力,目前从俄罗斯成功采集到第一批《工人之路》扫描件约700件,发行时间跨度在1924—1932年。

初步研究发现,该报的主编、编辑和记者,多为当时在苏联远东地区工作或留学的华人苏共和中共党员。中共发起组成员及中国共青团创始人之一的俞秀松,曾担任过《工人之路》报社副主编;早期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何今亮(汪寿华)、周达文、华林、任作民、嵇直,人民司法的开创人梁柏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时《真报》编辑张孑余,内蒙古早期革命家康根成、文学家丁山、翻译家张锡儔等人,先后在《工人之路》报社担任主笔、编辑、栏目主编等职。

《工人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在远东的舆论宣传阵地、联结华人华侨的纽带,展现了中国革命史上诸多的历史细节,通过海外共产党人看中国革命,具有独特的视角。

海外中国共产党人时刻关注中国革命

《工人之路》刊载了许多关于中国革命前途、方法、过程的讨论,包括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策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的社会矛盾和大量中国革命的人物、事件等文字。海外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心向祖国、关注中国革命、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该报的主流倾向;文体多样,如大量的社论、政论文,也面向基层刊登了许多文艺作品,有诗歌、话剧剧本、漫画、木版画等,发挥了政治宣传和社会动员的作用。

《工人之路》刊发了大量中共中央决议,如1925年4月8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孙中山之死告中国民众》;转载党的重要领导人撰写的重要文章等,其中1929年10月8日发表的邓中夏的《呜呼!彭湃同志之死》,1930年9月26日第540期刊出“中共主要负责人投稿”的《中国工人运动的新高潮》,弥足珍贵。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0天后,4月23日第185期刊载的丁山《蒋介石反了》一文,犀利指出蒋介石的本来面目:“蒋介石现在已经明目张胆的抛弃革命的上海工人市民及其他各地的革命群众而投降于帝国主义和军阀方面去了……蒋介石现在与枪杀革命工人及民众的军阀孙传芳、张宗昌、张作霖又有何分别?蒋介石反了!”稍后刊出的《蒋介石专政的南京政府》一文,亦揭露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

1930年12月第572期《中国现时革命的性质与特点》旗帜鲜明提出“此刻放在中共面前的任务,就是用武装民众,建立民众的政权来为中国领土的完整而斗争”。1932年第920期《只有苏维埃才能挽救中国》强调,苏维埃在中国已是历史证明必须要和不可避免必然强大伸长的制度和势力,明确指出建立苏维埃政权是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

支持中国走自己的道路的最新《决议》

党的六大是党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由共产国际指导下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工人之路》利用处于苏联地理和信息便捷的优势,从1929年1月30日至2月9日,连续4期做了非常详细的报道。这些关于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会议的记录真实的报道文字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开辟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自己的道路。共产国际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支持中国革命的选择。1931年8月26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的决议》,肯定了共产国际关于支持中国革命由“城市中心”向“农村中心”转变的策略;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推广(泽东)良好经验”,着重强调了中国农村苏维埃、根据地、红军在反对国民党政权、取得全国革命胜利中的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决议》还特别明确地指出了党必须把工作重点集中到农村和与之相适应的三位一体的任务:在巩固而扩大的区域根据地上,建立和巩固红军;成立苏维埃中央政府,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群众革命斗争、农民运动,特别要扩大非苏维埃区域的工人罢工。

会后第三天即8月29日第701期开始,《工人之路》连续三期登载了翻译的《决议》33条内容。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黄平9月份才回到上海,向临时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的决议,临时中央表示完全接受共产国际《决议》的精神和“农村中心”的策略思想。同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了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这样,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农村中心”策略,就经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得到部署落实。从时间来看,除去翻译和出版时间,《工人之路》应该是最早对共产国际这份决议进行报道的媒体,也是最早报导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由“城市中心”向“农村中心”的策略转变,意义极为重大。

首次发现的大批中共党史新资料

通过多日的审阅、鉴定,上海党史专家从《工人之路》中找出400余条有价值的内容,其中包括:李大钊的遗著诗歌《进攻》、邓中夏的《呜呼!彭湃同志之死》、俞秀松的《工农通讯员和下级刊物目前几个战斗任务》、北京大学师生创作的《北大之救国歌》、萧三的诗歌《八百勇士赞》,以及用上海“新春调”填词的《工农革命十二月花》等宣传革命、救亡图存的文艺作品。上述内容此前未在党史研究出版物刊登发表,可以初步判断为首次发现。

李大钊的新体诗《进攻》则是其中之一:喊一声兮,进攻、进攻,壮哉我军容!群众劳工,群众兵农,一行战线中。白日光天,花花世界,残暴贼销声。白日光天,花花世界,革命军勃兴。君不见,资产阶级途穷悲落日;君不见,第三国际赤旗迎春风。为我同胞,努力杀贼,携手入大同!为我同胞,努力杀贼,携手入大同!这首《进攻》每段前半段重复,以为铺垫;形式和文风与李大钊的其他诗歌一致;完全采用白话,韵律和谐,有节奏感,是“坚信的主义”与“优美的艺术”统一的典范,表现出了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对社会主义充满了必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