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周公度:作家的童年是内心的马达
来源:“延河杂志”微信公众号 | 周公度  2021年06月30日07:58

周公度,诗人、作家。陕西省作协百优作家。曾主编《诗选刊》《佛学月刊》杂志。著有诗集《夏日杂志》《食钵与星宇》,诗论《银杏种植——中国新诗二十四论》,随笔集《机器猫史话》,小说集《从八岁来》,童话《鲸鱼来信》《老土豆》。译有《鲍勃·迪伦诗歌集》(合译)《旋转的月亮——叶芝的童诗与故事》《俳句之书》(杰克·凯鲁亚克诗集)等。儿童文学作品曾获中宣部“2017年度优秀出版工程奖”、 2018年度中国桂冠童书奖、柳青文学奖等,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

 

问:您是由于什么样的个人和其他契机选择儿童文学创作的?您觉得儿童文学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答:每个人的创作主体都与个人的心境有关。之前,我个人心境的呈现,主要是诗歌的写作与翻译。有很多诗歌评论家说我的诗歌中有儿童的因素,譬如意象的明确、词语的简洁、结构的清晰等等。后来王宜振老师建议我不如专门写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然后我就写了一系列的作品。

儿童文学是一个奇异、美妙又完整的世界。从写作的角度,一个人可以在其中完成自己所有的童年梦想;从读者的角度,阅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像在参与他们的奇异旅程,是一次非凡的愉悦体验。

问:您的儿童观是什么,您觉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要具备什么要素?

答:我尊重中国古典家训中对“蒙学教育”的规范。俗话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讲的就是一个人的审美倾向、价值判断,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基本确定了,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只是在完善与规范、培育童年时期的“基因”。

也就是说,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看得到对儿童未来品格的塑造。譬如乐观、包容、善良、真诚、勇气、坚强、自由、想象,以及对美的基本认知与冒险精神,等等,都是一个人在未来的内心精神必需。

但具体到儿童文学的写作,这些“基因”的“输入”,又要避免过于说教。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一定是寓教于乐的。寓教于乐是欧美近现代以来很重要的儿童教育方法,但也是中国古典家训中的常见理念。

问:如何理解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儿童文学如何与现实生活对话?

答: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容易扰乱作者的问题。本质其实是儿童文学写作的不同类别。纪实类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是呈现生活的真实,譬如《朝花夕拾》《城南旧事》,那些动人的细节、微妙的情感,我们都能够很容易感觉得到;而虚构类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呈现的是所想象的世界的立体性,譬如《纳尼亚传奇》与《魔戒》三部曲,G·S·刘易斯、J·R·R·托尔金都是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空间体系,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故事中的人物角色的关系、冒险精神等核心因素又都是基于生活的真实的,有了虚与实的结合,才会产生那么强大的吸引力。

二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是互相借鉴、融入的关系。主要看作家个人写作主题与风格的导向。无论是艺术真实还是生活真实,它们共同的基础是情感真实。

问: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儿童文学原创力不足,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您对提升儿童文学原创水准有什么个人建议?

答:确实存在这个问题。目前市场上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国外引进的。国家层面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前几年设置了一个奖项,中宣部的“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奖”,专门奖励国内的优秀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把一项儿童文学的奖项命名为“工程”,可见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很荣幸,我写作的童话《老土豆》,获得了2017年度的这个奖项。

但“儿童文学原创力不足”只是一个阶段出现的现象。首先是源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经验式的,各种蒙学经典都是如此。虽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看得到众多寓教于乐的传统游戏,但在“传统”的层面,仍然是让孩子们“少年老成的”。您无法说他们的理念是错误的,但教育的方法是很粗暴的,是灌输式的,而非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现状的。其次是写作理念的偏见,认为儿童文学是低层次的写作。这导致大量儿童文学的从业者主要是一些“儿童故事”的写作者, “文学”二字消失了。其实,儿童故事与儿童文学是儿童阅读不同阶段的概念。文学是作家的艺术手法,是作家综合素养的体现。然后是“成人作家”的误解。近几年已经有不少知名作家尝试在写作儿童文学了。但苛刻而言,从他们的作品看,很多“著名作家”也写不了儿童文学。他们的作品几乎都是回忆自己的童年,那种语言、风格,乃至主题的介入方式,根本不是儿童文学的,只能被称为童年回忆录。

正视这些问题,就是我的个人建议。

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必须都遵循儿童文学的特征,尊重儿童的接受心理学,才可能写作出真正让孩子喜欢的作品。

问:您如何理解当下时代儿童文学的社会问题意识,您有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对社会问题和苦难表达的艺术策略吗?

答:很有格局的一个问题。从儿童文学的功用上,我理解为如何塑造孩子的责任意识与情怀。

从儿童文学的分类上,依然只是一种写作类别。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会兼顾到这些“功用”。

在写作与出版现状的角度看,目前这类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由国家引导的主题出版。多数作品的写作质量都挺高的,但核心受众究竟是谁,写作方式是否合适,是值得思考、分析的。据我的有限观察,它们主要是教育从业者在购买,然后再“传递”给儿童。

如果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核心受众不是儿童,多少会有观念传达的“说教”倾向。

以我个人对儿童教育的理解,我不希望儿童有太多社会问题意识。如何让儿童有儿童的样子,就已经很难了。我只希望他们的童年快乐、自由。如果需要阅读,那么主要是接受关于爱与勇气的意识。我确信一个孩子,如果他具有这两种意识,他就会乐观、勇敢、坚强、善良、真诚,在未来的生活中一往无前。

当然,这太难了。堪称“奢望”。虽然如此,去年我还是与一家出版社签了一部这样主题倾向的作品。我尝试着写作一部能让孩子们主动思考的作品。

问:您如何看待成人文学创作和儿童文学创作?是否儿童文学创作更能考验一个作家的综合文化修养?

答:有成人文学创作经验的人,写作儿童文学作品,语言更鲜活、更出彩,未来意义也更为深远。拉格洛夫、泰戈尔、叶芝、梅特林克、吉卜林、黑塞、米斯特拉尔、福克纳、斯坦贝克,等等,都有很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他们也都有更为立体的身份,诗人、作家、学者、思想家,等等。

是否“更考验一个作家的综合文化修养”,主要决定于他们面对“儿童”时的心态,是平视还是俯视,是直接切入童年的场景,还是自说自话的童年回忆录。平视是童心,俯视是姿态。有童心便会简洁、直接,有姿态就会有修辞,乏于诚意。儿童读者自会选择。但我相信优秀的作家都能解决这个问题。《道德经》所说“复归于婴儿”“比于赤子”,优秀的作家综合素养越高,内心的障碍与界限越少,便越接近“儿童”的心理。

问:童年的经历对您的儿童文学创作重要吗?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如何从以往时代的童年经验和现代化背景下的童年经验的对接中提取创作灵感?

答:非常重要。还是那句古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能够明显感觉得到我的童年生活对我的写作的重要影响。所谓“胃是童年的”,“心是妈妈给的”,“眼睛是爸爸给的”,年龄越大越能体会到这些俗语的强大概括能力。走遍千山万水,最爱吃的还是妈妈煮的一碗粥。

一个作家的童年就是他的内心马达。只要他重视自己的童年经历,那么他就会对“以往时代的童年经验和现代化背景下的童年经验”有良好的裁切取舍。永远不会没有灵感。

问:是否儿童文学是更有难度的写作?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谈谈您的体会。

答:任何文学作品的写作都有难度。即便是儿童故事,也有难度。正因为简单,所以更难。我们读《伊索寓言》,每一则故事,一、两百字或几十字,简洁、生动,那么直接,当代作家可能需要两、三千字才能说清楚那了不起的寓意。我写过半本故事集,名字叫《大魔鬼与小魔鬼》,其中一篇是这样的:

很生气

农场的食物盆子摆乱了

小猪误吃了小羊的食物

小羊误吃了小牛的食物

小牛误吃了小驴的食物

小驴站在小猪、小羊和小牛的面前,

大喊一声:

我不想吃猪食啊!

有一次,我在一所小学和大家分享,孩子们高兴得东倒西歪的。但简单的东西太难写了,这本故事集,我写作五年了,还只有半本。

问:谈谈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在您看来儿童能够理解和喜欢的叙述方式和叙事方法应该是怎样的?

答:简单而言,儿童文学语言有四要素:首先是语言的简洁,其次是文字的生动,然后是想象的奇特,再者是故事的跌宕起伏。其中,值得重视的是故事属于情节,怎么会归入“语言特点”。分析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在叙述“情节”时,经常有半句话,总是会保留足够的悬念,使得后面的故事进展令人期待。这属于一部作品语言的整体特征,不是某一句、某一段的写作特征。

儿童喜欢阅读的作品,在上面的优秀的儿童文学必备四要素的基础上,还讲究故事切入(叙述)的直接性。直接(叙述),又要曲折(叙事)。作为艺术方法,抒情性语言的使用场景,主要侧重于青少年的阅读。

问:谈谈儿童文学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构建及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担当。

答:依然是那句中国古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再也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如此简洁、准确地概括“儿童文学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构建”的重要性了。在所有的国家,儿童教育都是极为重要的问题。而儿童教育的首要媒介,便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重要的儿童文学奖项。他们的根本目的都是塑造一个国家未来的文化基因。

马克·吐温对于美国,吉卜林对于英国,《五卷书》对于印度,《格林童话》对于德国,《骑鹅历险记》对于瑞典,《一千零一夜》对整个阿拉伯世界,《安徒生童话》对于丹麦乃至北欧,当我们想迅速表达对一个国家的印象时,最迅速的方法便是说出这些生动形象的符号。他们以及他们的杰出作品,早已构成了他们所在国家的文化性格的一部分。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应以这些伟大的作家为榜样、为辨识。

注:本文发表于《延河》2021年6期作家访谈一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