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电影《1921》《红船》等亮相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在光影中书写百年来青年人对理想的探寻、对革命的信仰
来源:文学报 | 李凌俊  傅小平  2021年06月19日08:36

6月11日,黄浦江畔上海大剧院内,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拉开帷幕,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拍摄,黄建新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影片《1921》作为开幕影片在金爵盛典上亮相。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始发地,以这部回望伟大征程起点的影片致敬百年前建党救国的中国共产党人,彰显了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历史意义。而在电影节期间举行的“迎建党百年——长三角出品重点影片联合推介活动”上,来自浙江的电影《红船》精彩亮相,青春化叙事礼赞建党百年,引发与会者广泛关注。

有专家认为,近年来,主旋律影视剧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这与影视工作者积极探索全新的呈现方式有着很大的关联,他们突破了传统叙事的局限,把百年来青年人对理想的探寻、对革命的信仰、对前路的探索,与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内容进行生动、自然的融合,年轻观众因此有了共鸣,受到感召和收获力量。

首映盛典上,《1921》将观众带回百年前那个虽然风雨飘摇但因中国共产党人汇聚而充满希望的上海。不同于以往同类题材影视作品的编年史结构,《1921》没有选择较长的时间跨度,而是完全聚焦于1921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前后,构架出由独立到汇合的三条故事线,一条是欧洲反共势力对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的监视,另一条是日本特高课对本国在沪共产党的严密追踪。而主线,则是观众们较为熟悉的党代表们齐聚“一大”的过程。时代思潮与社会的更变在不疾不徐的叙事中,如同长卷画一般在银幕上铺展开来。三条故事线相辅相成,各有叙事逻辑,同时又互相照应,最终在“一大”召开的时间节点上实现密切的交织——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克服重重困难,聚集上海,“中共一大”召开。

“献上一部留得住的作品”,是黄建新的心愿。影片最后,时间被拉回到当代,一位老师在为小朋友们讲解“中共一大”召开的始末。影片的立意由此呈现,我们不仅要回溯历史,更要展望未来,同时也是今天的人们对先辈的致敬——一百年前,火种由年轻人点燃,一百年后,星星之火形成的火炬,将在新时代年轻人的手中继续传递。

在电影《1921》专家研讨会上,党史专家、电影学者等就影片的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等进行研讨,认为该片是“艺术和真实的高度融合”,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上映具有重要意义。影片的年轻调性,能让年轻观众更容易走进历史故事找到共鸣。

6月12日,“迎建党百年——长三角出品重点影片联合推介活动”启动仪式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活动现场,来自浙江的电影《红船》精彩亮相。

《红船》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红船精神”为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求索中国向何处去的故事视角,准确演绎、全方位呈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与历史必然性,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逻辑。相对于30年前的《开天辟地》和10年前《建党伟业》,《红船》定位于更年轻化的叙事风格,以青年毛泽东的视角与思想成长为主线,通过全新的影像风格和镜头语言,还原这段观众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让新时代的年轻观众找到共情与共鸣。

该片总策划、监制郑重在活动推介会上介绍说:在这样一个盛大的电影节上,大家关心的话题一定是什么样的电影是爆品?所有的爆品,都是击中大众社会心理的敏感神经,击中了我们痛点、泪点、笑点,引起共情和共鸣。在一堆爆品中,主流题材电影的春天已经来临。对于在本次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首映的《1921》,郑重认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的崇高的历史时刻,从石库门到嘉兴南湖,兄弟省市同台竞技,给全国观众奉献不同视角,不同定位,不同风格的建党大片,这是礼赞建党百年最壮丽的风景,最华彩的篇章,而长三角院线联盟也正是这样的共为、共享、共荣的竞合平台。

《红船》中青年毛泽东的扮演者侯京健表示:《红船》完整立体地讲述了建党的过程,并以毛泽东的视角去展开各个人物,是一部有热度、有温度的主旋律电影。

据悉,电影《红船》由浙江省委宣传部的指导,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旗下浙江影视集团等共同出品,山东省委宣传部等参与联合摄制,由杨扬任总制片人,叶进军任制片人,郑重任总策划,黄亚洲编剧,沈东、王德庆联合执导,将于近期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