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行走高原沃野 书写大美青海——“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青海采风侧记
来源:中国环境报 | 张黎  2021年06月17日08:22
关键词:生态文学

6月的青海,山川与江湖纵横,天地辽远,悠然壮阔;

6月的青海,碧绿与蔚蓝交织,映入眼帘,流进心田。

6月的青海,也迎来了由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青海省政府联合组织的“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团。

4天时间里,10位洋溢着环保热情、创作激情、文学才情的生态文学作家,相聚雪域高原,他们行走碧波荡漾的黄河上游,了解“天下黄河贵德清”背后的付出和努力;探访挖掘生态资源脱贫致富的美丽乡村,体验乡村振兴带给村民的“获得感”;穿行净化污水的生态湿地,欣赏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聆听一代代人攻坚奋斗绿化荒山的故事,感悟构筑起生态屏障的坚韧坚持坚守;调研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修复,感受物种多样的大美祁连。

“这是一支高水准的作家队伍,展开了一段高质量的采风之行,作家们将创作出精彩的文学作品,成就一场高回报的采风活动。”采风团团长、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扎西达娃用3个“高”总结此次采风之旅,抒发内心澎湃之情。

深入一线,扎根生活,作家用脚步丈量大地,也将用一行行文字、一句句诗歌、一幅幅画面,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汇聚起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

聚焦治水攻坚,“高原小江南”

守住“清清黄河”

九曲黄河万里沙,最美不过贵德清。

“大地文心”作家采风团的首站,便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考察黄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

驻足黄河岸边,眼前清亮亮的河水与两岸苍翠丛林相守相望,勾画出清新迷人的村野仙境。

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作家陈应松从来没听说过“清的黄河”,这里颠覆了他对黄河的印象,第一次来青海的他,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触动。“黄河原来还有如此温润、轻柔的一面。”

贵德县委副书记张国新介绍说,被称为“高原小江南”的贵德为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将河湖保护与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对全县“十九河一水域”实行三级河湖长管理制,启动实施了河道整治和清水入城项目。

在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投资4亿元实施农牧区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惠及1.2万户7万余居民,建设一体化集中(分散)处理设施320座,有效解决了农牧区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问题,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农村污水处理覆盖率达53%以上,居全省首位。

“如今的贵德,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农村污水处理示范县和全国农村垃圾分类示范县,不仅有生态农牧业、全域旅游业和环保型工业三大产业优势,一代代人义务植树,也让绿色林草铺满山坡。”张国新说。

对于贵德县73岁的退休干部佘占明来说,种树,是根植在记忆里的往事。“小时候人人都要种树,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这样的词人人皆知。”

黄河岸边,一座少女雕像吸引了作家们的目光。

“只有到了黄河源头,你才会知道并且相信黄河是蓝色的。伟大的黄河母亲又回到了自己的少女时代。”雕像基石上,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的书写,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贵德清澈的黄河,也引发作家的赞叹与共鸣。

大连市作协主席、作家素素感言,来到此处,不仅有来自大自然的感动,感受到黄河“少女时代”的美,而且还有来自人的感动。“这里黄河儿女的责任担当,才使得生活在下游的人们能够安心。”

“身为作家,我们更有义务呼吁人们爱护自然、守护自然,呵护好这纯洁美丽的圣地。”山西省作协副主席葛水平感怀道。

临别黄河岸边,陈应松不禁拾起河滩边一块光滑、带有纹样的石头久久凝望。或许,在这些关注生态、热爱自然的作家眼中,每一块石头都有故事,都蕴藏着这里的人民默默奉献的史诗。

感受生态变迁,还水以清还绿于民

修复生态、整治环境,养护一方水土,谱写着生态文明建设最美的底色。

贵德县芦花湾水生态公园里,只见红色地砖铺就的人行道向远处延伸,湿地水面波光粼粼,丛丛芦苇随风摇曳,各色鸟鸣不绝于耳。

“昔日这里可不是这样,水体黑臭,就是个烂泥滩。”贵德县相关负责人告诉作家。

针对芦花湾水生植物退化、污染物聚集并形成黑臭水体的状况,贵德县投资3600多万元,实施了黄河流域贵德河阴段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项目。此后,这里变成了贵德县落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战场”。

采风团副团长、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作家叶梅认真追问,“湿地的水来自哪里?”“维护的成本有多少?”

当得知项目是通过引流县城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实施尾水深度净化,达到天然湿地生态修复、自然湿地内源污染物清除及尾水二次净化的效果时,江西省作协名誉主席刘华与作家素素不约而同惊叹:“没想到水下有黏土夯实、粗砂、砾石、种植土等9层之多,如此复杂的工序,就是为了确保汇入黄河的水清清亮亮,可谓用心费心。”

黄河流域贵德断面因何“碧波荡漾”,作家们在芦花湾找到了答案。

与之相似的,还有西宁市湟水国家湿地公园。

这里水润,清透,宛如一抹绿色的飘带,串联起城市散落的沙洲,也为深处西北的夏都增添几许独特的韵味。

“呀,快看,这么多水鸟。”在作家的惊喜声中,只见一群群水鸟悠然地安享自然的和谐。

图为叶梅等作家在青海西宁市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了解生态保护工作。 肖琪摄

“这种鸟是白骨顶,从前可没有这么多,现在湿地公园建起来了,它们也陆续在这里安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湿地公园的建立,不仅更好地保护和恢复了湟水河流域和北川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筑牢生态屏障,其独特的生态景观和行走其间的自然体验,也提升了西宁作为西北高原旅游城市的环境品质,促进宜居城市的建设。

徜徉湟水河畔,一路静静聆听。作家们不禁感叹西宁市政府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力度之大,才有了如今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

环境美了,市民乐了,也吸引越来越多的鸟儿前来湿地“凑热闹”。

作家刘华表示,自己已经是第三次来到青海,也亲眼见证了青海更美了,西宁更绿了。“感触非常深。这是人们珍惜环境、爱护环境、改善环境所收获的成果。我们要颂扬好生态自然的壮美,也要通过文学作品引导人们追求诗意、绿色的生活,并警醒人们关注生态变化,这是作家的职责所在。”

图为作家刘华在采风。肖琪摄

呵护至美生境,脚下

就是文艺创作的宝库

采风团一路行进至“天境祁连”。山川、河谷、雪山在这里恣意铺陈,变换出各种形状与色彩,而久闻其名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也以其保护优先、生态优先的面貌,展现在作家面前。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祁连山国家公园在青海片区总面积158万公顷,这里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类型丰富,生态资源丰厚。

面积如此之大、从东往西绵延数百公里的“大公园”,如何实现全方位的保护和管理?一张无形的“天网”应运而生,它为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管护、确权、调查监测等科学决策和准确预测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

当作家采风团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大数据中心,一幅区域影像图呈现在大屏幕上。

“只要轻点鼠标,便可从卫星图上清楚地看到每一处森林、河流、陆地,甚至奔跑在山头上的岩羊、雪豹等野生动物,足不出户就可‘游览’全部美景。”工作人员介绍道。

有了这张“巡护地图”,国家公园实现了实时动态保护和管理,并能掌握公园内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也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无所遁形。通过影像对比发现,从2014年到2019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资源数据在变化,当地的生态环境正在进一步好转。

不仅如此,平台还通过布设的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的行踪。实时观测并拍摄到了十分罕见的豺、雪豹等珍稀特有野生物种,调查监测面积达到4000平方公里。

信息技术助力实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精细化、动态化、体系化管理,也让作家们纷纷感言大美祁连,良好的生态离不开科技支撑。

作家陈应松一直关心关注野生动物,他的生态写作中多次书写动物故事。此刻,他细心询问着国家公园中雪豹的生存环境。青海日报高级记者、作家古岳感叹祁连山黑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变化真大 ”,“生态保护工程使得山坡绿意盎然,这样的故事值得书写。”作家葛水平则表示,“应该在这里扎根一段时间,深入挖掘这里的生态保护故事。”

令人欣喜的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已建立生态文学创作基地,这里的生态文化研究将更加多元、开放。

“我们脚下就富集了生态文学创作的丰厚资源,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希望广大作家朋友以此为契机,拿起手中的笔,去挖掘国家公园的生态精神、绿色人物,用文学的力量唤起更多人的生态觉醒。”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副局长韩强如是说。

肩负时代使命,书写生态文明实践故事

一路步履不停,一路体察观望,一路探究思考。

图为“大地文心”采风团一行在西宁纳家山林场“碳中和林”。祁万杰摄

作家们感怀于天地间、自然里的万千生态,更关注这背后“人的付出”与“人的力量”。

在西宁纳家山,这片属于青海省生态环境部门的承包区,正是一代代生态环保人的接力助阵、植树造林,才得以创造了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的“奇迹”。

当荒漠变绿洲,当赤地变青山,迎风挺立着一棵棵红柳和沙棘,使这里成为西宁的生态屏障。

青海本土作家曹有云有感而发:“红柳对环境的要求极低,但却是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发挥着生态安全屏障的作用。这种坚韧的精神,正像生态环保人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那股韧劲和使命感。”

“红柳精神”传递着人的努力可以改善自然、消除贫瘠,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感召下,采风团的作家们更是收获满满、备受鼓舞。

采风团团长扎西达娃表示,今后要深入挖掘青海生态环境建设背后蕴藏着的人的故事;作家古岳也表态,要继续写出更多生动鲜活的生态环保故事。

短暂的4天采风活动,令作家们流连忘返。

“这是一段有亮点、有深度的生态文学之旅。” 采风团副团长、作家叶梅给予如此评价。

叶梅认为,在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部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主办此次采风活动,意义非凡。通过采风调研,作家们深切感受到青海近年生态环境的改善,感受到我国守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信心。当下,人们的生态意识在逐渐觉醒,作为生态作家,更要对这片土地怀有敬畏之心。

“希望生态文学不断积淀、丰厚,生态作家队伍不断壮大,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叶梅说。

“此行加深了自己对生态文学的理解。”青海省作协主席梅卓表示,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态文学创作中。“今后会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写出对得起故乡、对得起这片高天厚土的文字。”作家曹有云如是说。

“大地文心”生态文学征文及采风活动已连续举办3届,团结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作家,将创作视角聚焦到生态环境领域,以生动的笔触讲述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生态文学呈现崭新面貌。

作为采风活动承办方,中国环境报社将继续推动更多作家深入生态文明建设一线调研采风,聚焦生态亮点、治污重点、文化看点,为波澜壮阔的生态文明建设留下真实的历史记录。

厚植新时代生态文化,凝聚力量建设生态文明,就从三江之源出发,把这片沃土上的绿色之歌唱得嘹亮悠长,浸润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