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六五环境日作家在行动 ——“繁荣生态文学共建美丽中国”论坛在西宁召开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张泽华  2021年06月05日22:00
关键词:生态文学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由中国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21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于6月5日在青海西宁举行。本次活动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6月5日上午的主场活动仪式上,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作为2020年度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代表发表了题为“讲好中国生态故事共建万物和谐家园”的观察感言,并表示今后将为繁荣生态文学,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而不断鼓与呼。会上,生态环境部聘任了2021年度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并举办聘书颁授仪式。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西藏文联主席扎西达娃成为2021年度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之一。此次活动还揭晓了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长、惠州市一级作家申平当选。

6月5日下午,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繁荣生态文学共建美丽中国”论坛召开。青海省委副书记吴晓军致欢迎辞。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出席论坛并发表讲话。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做了题为“让我们从三江之源出发,为共建和书写新时代的生态文学而共同努力”的主旨演讲。吉狄马加表示,就他个人而言,不仅仅在灵魂和精神世界里对所有的生命怀有无比的敬畏,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通过他的诗歌唤起更多的人去热爱我们的地球和所有的生命。“文学自诞生之日,就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或者说,正是由于人类生命与心灵对自然的感悟产生了文学和艺术。”“对万物及其生命意义的追寻对于个人而言或许是终其一生的事,我并不认为它是无意义的,因为这种诱惑产生于生命的深层之处,产生于对那些事物所蕴含的、所体现的永恒存在之物的思索,也来自于那些神性在消逝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振颤,对人类及其万物生命终极意义的叩问,我以为,这种思索和叩问永远不会停止,因为当一种生命对别的生命还在产生相互吸引并认同这种共生关系时这一切就会延续下去,也正因为此,我们所倡导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才是有价值的。”

对于生态文学,他认为:“就生态文学诞生的条件、包含的内容、承担的使命来看,它显然有别于单纯以风物为描写对象的自然文学,也有别于寄情山水或借物言志的传统抒情文学。生态文学必然体现一种全新的美学思想,包含一种融天道和人伦为一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态文学需要思考的是人与自然如何才能和谐共生这个命题。文学家既是又不单纯是自然保护主义者,既是又不单纯是人本主义者。文学家要思考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也要检讨人对环境的破坏;既要警示生态对文明发展的灾难性影响,又要反省人类行为的得失。生态文学要成为人类生态文明的预言和先驱。”

他指出:“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重要组成部分就包含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为我们做好生态保护,繁荣生态文学,共建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国家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保护草原、森林、河流以及野生动植物的法律法规。全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存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劲步伐,成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表率和推动力。这个良好态势,也为我们生态文学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而此次在环境日举办“繁荣生态文学,共建美丽中国”论坛,“既是一种象征,也是一个承诺。这是以文学之名对母亲河的承诺,对所有生命的承诺”。他呼吁:“让我们汲取祖先的智慧,把握时代的脉搏,探索文明的未来,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奉献无愧于当今和历史的文学作品;让我们从三江之源出发,为共建和书写新时代的生态文学而共同努力!”

论坛上,长期从事生态文学创作的作家、学者、出版机构代表围绕“繁荣生态文学共建美丽中国”进行了发言。

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西藏文联主席扎西达娃的发言题目是“浅论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青藏高原生态观”。在谈到生态文学时,他表示:“生态文学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指描写环境或描写自然,而是指这样的文学首先具备生态意识、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只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一切生命的根本前提和最高价值,人类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消除生态危机,最终也必定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利益或根本利益。”

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做了题为“传承民族文化繁荣生态文学”的发言。通过近年来的实地观察走访,叶梅在体验到新时代生态环境历史性变化的同时,也发现仍有许多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亟待完善。她表示:“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更应面对这些生态矛盾和问题,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应瞻顾和思考的未来,做时代的先行者。”

江西省作协名誉主席、中国民协副主席刘华的发言题目是“写不尽的大地美人”。他从民间观念和诗歌历史两个角度谈了对生态文学的理解,他认为,繁荣生态文学并非突兀的、应时的事件,它既是与中华优秀文化、中国文学传统的现实对接,也是对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价值观的当代延续和弘扬。

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陈应松的发言主题是“我与生态写作”。他表示,在科学技术神速发展,人类社会以梦幻之步向前迈进的今天,现代文明带来的生态灾难和危机使我们人类的生存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天地就是自然生态,作家应以“以天下为己任”,为自然、为万物生命呐喊。

青海省作协主席、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得者梅卓做了题为“文学助力壮美三江源”的发言。她认为,大自然是一切生物的母体,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她表示,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作家们始终在场,改革开放以来,一批重要的文学作品以关注生态环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唤醒人们生态保护的意识为己任,在青海文学宝库中成为一种独特的存在。她还提到,青海省作协正着手编辑出版青海作家生态文学作品集,用文学的形式助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庆祝建党100周年。

大连市作协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素素的发言主题是“我喜欢荒凉之美”。“因为过度的开采,过度的砍伐,过度的消费,大自然的面孔终于由生机勃勃的荒凉,变成死气沉沉的荒凉。这是令人绝望的荒凉,因为它无美可言。正是这样的荒凉,给20世纪越来越成熟的生态文学提供了话语空间和话语权力。”她指出:“作家用文字和心灵的力量阻止沙化、驱散雾霾、消除污染,其终极目的,就是让遍体鳞伤的大自然得以治愈,还荒凉于原始,让做了杀手而不自知的人类得以救赎,还人性于本真。”

山西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葛水平的发言题为“水是生命和文明的源头”。讲话中,她表示:“大地上任何民族皆缘起和受惠于一条大江大河。当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逆时序地上溯到一个民族的源头时,最终一定迷醉在一片无比壮美的高山峻岭和冰天雪地之间的江河的源头里。地球上一代代生存和繁衍下去的人们,此刻我想说,爱是让时间暂停的唯一方式。爱能留住时间中的一些特定瞬间。以爱的名义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从我们做起。”

《人民文学》杂志社副编审、生态文学栏目负责人李兰玉的发言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生态文学——兼谈《人民文学》推动生态文学创作的实践”。她表示,《人民文学》杂志关注、推动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由来已久,通过这一领域的作品表现生态责任、生产方式升级理论的反思,表现既有的工业和科技反思、消费文化批判、重返与自然的和谐等特质,一直是《人民文学》的编刊传统。她还提到,面对不断更新的本土经验与全球环境,如何找到中国生态文学的新特质、新形态,也许是我们文学人的新课题,出发的新起点。

论坛上,采访团作家代表、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宣读了《青海宣言》。宣言中指出,“‘文脉与国脉相牵,文运与国运相连’,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态文学必将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记录和呈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发展进程的同时,生态文学或许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档案和备忘录。如果说生态能够涵养美的话,那么文学也一定能够涵养美的心灵。克服现代化的轻率和功利,将生态文明的种子播入每个人的内心,生态文学不仅大有作为,而且大有可为。”作家们表示,将以自觉的生态意识,用优秀的生态文字作品,传递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助推和繁荣新时代的生态文学而共同努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奉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地文心”作家采访青海行暨“大地文心”第四届中国生态文学征文活动也于论坛当日正式启动。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向采访团团长扎西达娃授旗。据悉,采访团将聚焦青海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于青海开展为期5日的采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