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美景不止于方寸之间
来源:中国文化报 | 金坚范  2021年02月25日06:59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文明是礼乐文明,礼是中华文明的文化标识。孔子告诉弟子:“不学礼,无以立。”“礼者,敬人也。”《礼记》开篇即曰:“毋不敬。”可见,礼的核心是一个“敬”字,无敬不成礼。宋代大儒朱熹说:“敬字功夫,乃圣门第一义,徹头徹尾,不顷刻间断。”

今年是牛年。画家高建伟先生画牛,他一生爱牛、敬牛,以牛自喻,并以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勉。他不是一般的爱牛,而是爱到了“敬”的程度。正因为“敬”字当头,高建伟先生才能倾其心力、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创作出千姿百态的牛,怡人的生活情趣与勃勃生机交相辉映。

中华传统文化基本上是农耕文化。古人云:农为天下本,万世此心同。有句俗语:牛耕田,狗看门。世世代代,农夫靠牛耕作,因此,郭沫若先生赞牛为“国兽”:“花有国花,人有国手,你是中国国兽,兽中泰斗。”(《水牛歌》)

在中国文化中,牛以埋头苦干、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精神,为世人所喜爱和赞赏。“老黄牛”三个字大家耳熟能详,体现了整个民族所敬重的美德。俗语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牛是有开拓精神的。不久前去世的雕塑家潘鹤先生,他的《开荒牛》是深圳的标志性城市雕塑,映照的正是深圳的创新和创造精神,成为改革开放精神的“世纪象征”。所以历代赞牛诗不绝,画牛者高手辈出,而鲁迅先生对牛的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少索取、多奉献。他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在于读者(或观赏者)的共鸣。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可以跨越时空引起读者共鸣的。这就是读者跟作品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对话,如同庄子所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对作品心领神会的读者会感叹,这部作品所表现的思想,不就是我们朝朝暮暮碰到的现实吗?

今天,放眼神州大地,老黄牛、拓荒牛、孺子牛存在于实在的、生动的、鲜活的生活中。亿万群众正是发扬了老黄牛、拓荒牛和孺子牛的“三牛”精神,才使改革开放以来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才使我们成功地抗击了新冠肺炎疫情。所以今天要继续发扬“三牛”精神,以创造新的业绩,凯歌行进,从胜利走向胜利。扶正祛邪,颂扬一种精神,隐含着对其反面的不屑和批判。发扬“三牛”精神,也是对社会丑恶现象的鞭挞。近些年被揪出来的老虎、苍蝇,其被万人唾弃的贪得无厌的嘴脸,哪有什么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奉献精神?去年末《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凡尔赛文学”榜上有名。那些装作不经意间露出“贵族生活线索”的文字,如今被冠以“凡尔赛文学”之名。这种病态的金钱观、价值观,理所当然遭到批判,因为这是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相违背的。

庚子已过,辛丑来临。俗话说,牛马年,好耕田。但愿新冠肺炎疫情随着鼠年的终止而消失殆尽,更祝愿牛年人人气壮如牛,诸端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