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回家过年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杨桂林  2021年02月08日06:44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蕴含最深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过年就是回家。回家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不仅是种乡愁,更是耿耿难眠的牵挂,望眼欲穿的期待!

平常亲人们为了各自的生计,像候鸟一样四处漂泊,只有过年才是全家团聚的理由。

今年年关渐近,伸进阳台那一抹枝头上缀满的雪绒花,随着楼下大街小巷摇曳的中国红,飘来影影绰绰年的味道。年味越浓,盼望远方亲人归来的思念之情也就越重。

这时,远在深圳女儿家的4岁小外孙打来电话:“姥爷,想你。妈妈说,今年过年不回老家了。”其实女儿已经来过电话了,她说:“要做好与病毒长期作战的准备,我们响应志愿者们的倡议,今年要在深圳过年。”本来我们约好要回老家与94岁的岳父一起过年的,岳父知道后对我们说:“现在提倡就地过年,为了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扩散,你们就地过年吧。这里对我照顾得很好。”岳父的话,令我感动。岳父不善言辞,总是将对孙辈们浓浓的爱意挂在慈祥的脸上。

这些天宅在家里有些空寂。一会儿女儿的视频发来了:剪纸红窗花已经贴在明亮的大玻璃窗上;黄灿灿的炸油糕、煮好的手把肉、最爱喝的家乡老酒也邮购回来了,家乡人最爱吃的猪肉粉条烩酸菜也备了不少。从他们灿灿的笑脸上我得到一种从来未有过的慰藉。

此时又将目光飘向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家河套乡村。曾有形容河套乡村年夜饭的民谣:“油尽绵香软又烂,吃了一顿没解馋,春节晚会刚看完,再上咱家的硬四盘。”这顿年夜饭已是河套人心中经久不变的年味了。

往常全家人一起回河套老家陪父母过年已成定俗。这也是常年漂泊在外游子最惬意的时光。当你在村口迎面遇到一张张熟悉或不熟悉的面孔热情地问你“回来过年了!”久别的乡音足以让你泪流不止。

在儿时记忆中,年夜这一天是孩子们最幸福的一天,从外地赶回过年的亲人们会给他们带些从来吃不到的各种糖果,全家人聚在一起守夜,一起包饺子一起唠叨着。按当地风俗接神的时间还没到,不知谁家已经开始燃炮接财神啦。紧接着爆竹声声四下呼应,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将窗户震得轰轰作响。已经入睡的孩子们一骨碌爬起来,捂着耳朵一拥而上去抢没响过的爆竹。再后来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村里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进入腊月,村里的人们就开始在县城最繁华的闹市,拎着大包小包年货往自驾车里塞。守岁的习俗也有了新的内容:看春晚,手机拜年的嬉笑声和祝福声在乡村年夜上空弥漫着。

这些年年近百岁的岳父在离村不远的县城由孙女照顾,耳不聋,眼不花,身板硬着呢。在回家过年的日子里,他总是默默地希望与儿孙们相聚的时间再长些。

今年过年岳父却主动放弃与儿孙一起的愿望。我们全家在三地过年,这种离别是暂时的,亲人们要平安健康地活着,生机勃勃的春天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