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黄河三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王昕朋  2021年01月17日08:07

隆冬时节,我沿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向上,经滨州、济南二市,进行了3天的考察。3座城市,风格不同,内涵也不同,但深植于黄河文化中的一种不懈追求的精神是共同的。

鸟儿乐园

黄河三角洲湿地公园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省东营市,一踏上这块土地,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

一望无际,再望仍然无际,已经发黄的芦苇荡虽然不像春夏时节那样绿浪翻滚、气势磅礴,也不像深秋时节那样芦花飘雪、银装素裹,但金碧辉煌、波澜壮阔的景象,显示出一种成熟之美、广袤之美、雄性之美。

陪同考察的东营同志自豪地说:“黄河三角洲湿地公园1992年建设时只有187种鸟类,这几年增加到370多种,充分说明生态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几年我们东营有句口头禅,叫做‘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

突然,一位同行惊喜的叫声吸引大家把目光投向窗外。只见一排排类似电线杆的水泥杆顶端,挺立着一只只大鸟,羽毛有黑有灰,嘴很长且笔直,外形极像白鹤。它们有的曲颈像在眺望,有的低头像是凝思,有的扭头仿佛在等待。东营同志告诉我们,这种鸟叫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全国约有2500—3000只。这里2005年到2017年底累计成功繁育937只,成为中国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之一。2010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东营市“中国东方白鹳之乡”称号。

“电线杆子怎么看不见电线?”一位同行好奇地问。

“您再仔细看看杆子上边有什么?”东营市同志笑着说。

“鸟巢!”车上的人异口同声回答。

据介绍,东方白鹳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相比其他鸟类更加苛刻。它们喜欢干扰少、环境好、食物丰的地方栖身,还有一个特殊爱好是在高大的乔木或电线杆上筑巢。但在电线杆上筑巢,其粪便会腐蚀电线,也威胁其自身安全。为此,东营人就在湿地上竖起一排排形似电线杆的水泥杆,供它们筑巢繁殖。他们诙谐地称之为东方白鹳的“安居房”。

一般来说,冬季来临之前,鸟类会成群结队地南迁。但现在已是隆冬,不仅水泥杆上可见栖息的东方白鹳,水边、草地、沼泽地甚至一片片湖面上,随处能看到各种鸟儿,有的在潇洒地散步,有的在恣意地啄食,有的快乐地追逐嬉戏,有的旁若无人地在私语……

一阵鸟鸣声在耳畔响起。仰头望去,只见空中一群体态优雅、全身洁白的丹顶鹤在盘旋,时而绕着圆圈,时而列成一字线,仿佛是在做一场激动人心的空中飞行表演。

“过去,东营是鸟类的国际机场、中转站。这些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在这儿过冬的越来越多!”东营市同志说。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这不仅是东营人的口头禅,抑或是东营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东营的一种标识。同时,它也应当是新时代的一个缩影!

一城湖光

我们进入滨州时,已是华灯初上时分,那一栋栋伟岸的商业大楼、一排排规整的居民大楼灯火通明,楼下悠然散步的人们,以及沿街饭店窗口显现的身影或笑脸,能让人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繁华的气息、暖暖的温度。离市中心越近,空中、地面上的灯光越发明亮,风格也不时变幻,忽而嫣红如霞光,忽而发绿似绿波,忽而金光闪闪像金秋的稻穗,忽而五彩缤纷如节日焰火……“这霓虹灯真漂亮!”我感叹。滨州的同志告诉我:“这是湖光和霓虹灯光交相辉映产生的效果。”

我留心看了一下,发现车子驶过的沿街两旁,不时就出现一片明镜似的湖泊。那些湖泊有大有小,有长有方,但错落有致,布局工整,一看就知道经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霓虹灯光在湖面上留下一道道快乐的身影,而湖水则反哺似的把光芒折射给霓虹灯光,相互交融、相互辉映,灵动地编织着这座城市七彩的夜空。

第二天在滨州城考察时,我发现这座城市里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罗棋布,与湖泊相连的几乎都是一座园林。滨州同志告诉我,建设黄河之滨生态园林城市,保护黄河生态,是几届市政府的一种共识,他们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作为区域发展的约束性要求,纳入考核体系。通过多年努力,全市建成108座园林72座湖泊,几乎遍布每条街道,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市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一城湖光一城秀,一城园林一城福”,这是滨州这座黄河之滨城市留给我的美好印象。

小推车

在济南黄河之滨的黄河文化展览馆里,一幅旧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是上世纪50年代山东人民治理黄河时推着小推车爬坡的场景:一群衣衫破旧的人们,奋力推着堆成小山状的淤泥,沿着陡峭的河坡向上艰难地行进。长长的车队,在古老的黄河河道上犹如一条气势磅礴的长龙。

这张照片似曾相识。我想起,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里也有几幅小推车的照片,只不过场景是战场上,小推车上堆的是粮食、弹药等物资。天空可见尚未散尽的硝烟,脚下可见炮火留下的弹坑。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场景、人物,小推车上装载的货物也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用小推车这种运输工具在改天换地。

这种木制的小推车,只有一个轮子,靠人来推,就是这样的一辆辆小推车,推出了中国革命抑或说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淮海战场上,几十万辆小推车日夜兼行,长驱千里,运送着战场上需要的物资,陈毅元帅曾充满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他们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省包括北方广大地区的人民群众,推着小推车投身祖国建设,黄河文化展览馆里这组照片就是真实的写照。

岁月更新,时光留痕。如今,小推车作为一种传统的运输工具已进入历史博物馆。我们在山东农村考察时看到,马路两边停放的是汽车等现代运输工具。但是深深地根植于黄河文化之中、深深融入山东人民血脉之中的那种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甘于奉献、赤胆忠诚的“小推车”精神,依然在齐鲁大地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小推车“吱呀吱呀”的历史回声,在北方大地久久荡漾,如同未来在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