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朝戈金谈“两种文学的生产:书写和口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李霞 王猛 赵徐州 曾江  2021年01月07日08:15

2020年12月29日上午,西南民族大学武侯校区第一教学楼313教室,师生齐聚一堂,共享年末学术大餐。国际史诗研究学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研究员受邀为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作题为“两种文学的生产:书写和口传”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徐希平教授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二百余位师生在线共同参与听讲和讨论。

朝戈金为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作线上学术讲座。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供图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学术讲座线下现场。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供图

朝戈金从两种文学的生产者—写家(老舍语)和民间文学演述者不同的角色身份、创作路径入题,提出如何理解和定位民间艺人的问题,引领学生们思考当下民间艺人的诸种形态。接着,他围绕书写与口述、创作与创编、时间限制及空间特性等多个维度总结两种文学生产活动的差异,进一步强调民间演述创编是在限度之内演化和变异的传统,具有在同一时空中完成的特点。利用传统观念部件进行现场的创编,与专注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的作家文学,形成有趣的对照。

朝戈金从传播和接受两个层面讲述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活动之间的差异。传播方面,文字可以跨越时空,而传统的口头演述发生在同一时空中。书写文学通过文字以抄本、印本的方式传播,一旦作者定稿就不可更改,具有封闭性;民间演述通过声音传播,演述现场的受众反应等会直接影响演述人。当然也有以记音、誊写的方式形成介质的转化及传通,但一般而言,在演述场域中,演述人和受众形成一个开放体系。接受方面,书写属于编码,阅读属于解码,要求读者识字,就让阅读有了门槛和限制;而民间文学没有这种门槛,因为语言是自然习得的,演述对所有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受众开放。

最后,朝戈金总结说,民间文学的口语思维遵从合理俭省的原则处理艺术生产。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诗性智慧的结晶,是文化观念的承载和积淀的情感活动。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不能理解为前后承接关系,而是长期平行和彼此影响的共生关系,它们共同完成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建构。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网络文学获得长足发展,这与互联网的民众参与性相关。融媒体的发展为理解民间文学类艺术活动带来新问题和新契机。

除了讲座内容新颖丰富之外,朝戈金的PPT课件也是一大亮点。屏幕上的文字都出自他的手笔,传递了汉字书写的魅力,为讲座带来更浓郁的人文学术气息。

讲座结束后,线上线下互动热烈,同学们踊跃提问,朝戈金认真解答。对“网络时代的口头传统研究有哪些代表性研究成果?”的提问,朝戈金推荐阅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研究员的相关论文。朝戈金还力荐美国著名学者约翰·迈尔斯·弗里(John Miles Foley)的口头传统研究成果《口头诗学》(Teaching Oral Tradition),供想了解北美口头传统教学科研活动的学生做参考。关于诗学体系形成问题,朝戈金表示,东方和西方、口头和书写、古代和今天、文学和艺术几个维度都照顾到的诗学体系,才可称得上体系相对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