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刚  2021年01月05日08:49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

作者:王刚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ISBN:9787201166216

定价:68.00元

内容简介

路遥是从陕北大地上走出来的著名作家,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创作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多部有影响力的作品。由于身患绝症,路遥于1992年11月辞世。贾平凹说:“路遥是一位像牛一样进行创作的作家,他是陕西文学的英雄。”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一书以年代为主线,采用大量一手资料,详细记载了路遥一生的生活与创作轨迹,将新中国文坛、陕西文坛的重要事件与重要人物穿插其间,将路遥及其作品置于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的脉络中思考,为读者提供了路遥及其作品得以生成的文艺环境与地理条件,进而为重新审视路遥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位置打开了新的空间。

全书广泛利用传主的著述、信札、序跋等材料及谱主同仁、朋友的回忆文章等,用资料翔实的资料,谨慎严密的考证,生动呈现出作家路遥不平凡的一生,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作者简介

王刚

笔名秦客,陕北清涧人,路遥同乡。路遥纪念馆研究员,作家。

2007年,王刚在《陕北》编辑部获得了一份“编辑”的差事,期间住在文联二楼办公室,正是路遥曾经住过的地方,由此,羁绊产生。作者遍访路遥生前亲朋好友,广泛挖掘相关资料,创作出为读者了解路遥创作生涯和他不平凡人生的最佳指南——《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

著有《路遥纪事》,曾获《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

目 录

序言 路遥和他的文学时代

凡 例

1949年 诞生

1950年 一岁

1951年 两岁

1952年 三岁

1953年 四岁

1954年 五岁

1955年 六岁

1956年 七岁

1957年 八岁

1958年 九岁

1959年 十岁

1960年 十一岁

1961年 十二岁

1962年 十三岁

1963年 十四岁

1964年 十五岁

1965年 十六岁

1966年 十七岁

1967年 十八岁

1968年 十九岁

1969年 二十岁

1970年 二十一岁

1971年 二十二岁

1972年 二十三岁

1973年 二十四岁

1974年 二十五岁

1975年 二十六岁

1976年 二十七岁

1977年 二十八岁

1978年 二十九岁

1979年 三十岁

1980年 三十一岁

1981年 三十二岁

1982年 三十三岁

1983年 三十四岁

1984年 三十五岁

1985年 三十六岁

1986年 三十七岁

1987年 三十八岁

1988年 三十九岁

1989年 四十岁

1990年 四十一岁

1991年 四十二岁

1992年 逝世

附录1:1993—2019年 逝后

附录2:路遥自传

参考文献

后记

序 言

《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序言

路遥和他的文学时代

1992年11月17日,敏感、自卑、贫病缠身的路遥病逝了。

这位在20世纪80年代声名鹊起的作家,是那个时代文坛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阅、研究至今,他的名字已经成为文坛重镇——陕西文学的标签之一。他短暂的一生硕果累累,但其生前却几乎遭遇了人生中所有的不幸:苦难的童年、饥饿的青少年、不顺利的学业、不顺心的生活、贫病交加……加之个人的英年早逝以及未上山的父母、未成年的女儿……他的一生, 比他的作品更加传奇。

当然,一位作家的日常生活不能简单地与其文学活动相关联,但是像路遥这样一生中充满断层、传奇、争议的作家,其文学创作必然与日常生活状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作为路遥的清涧老乡,我与路遥之间也曾有过一段特别的缘分。2007年, 我在榆林市文联《陕北》杂志编辑部获得了一份“编辑”的差事,单位安排我暂住市文联二楼办公室十一号,一住就是三年。三年中,路遥常常被人谈起。其中当然有特别的缘由。1983年夏秋之际,路遥带着电影《人生》的剧组在榆林选景,选完景后,路遥在榆林小住过一段时间,完成了中篇小说《你怎么也想不到》。当时,路遥就住在市文联二楼十一号。小说《你怎么也想不到》中也留下了一系列颇具榆林地方特色的词汇,“毛乌素大沙漠”“古长城”“防护林”“治沙”“文化馆”……据路遥生前好友、榆林市群艺馆的朱合作回忆,路遥打鼾的声音特别大,从市文联大门一进来就能听见路遥的呼噜声。他每天早上九点多起床,十一二点吃饭,然后开始创作,一写就是一整天。《你怎么也想不到》完稿后,路遥便离开了榆林,也离开了他夜以继日工作过的市文联二楼办公室十一号。

我自小就对路遥充满敬意,加之特别的缘分,以自己特别的方式向这位同乡前辈致敬,就成为我的一个夙愿。2011年春节后,我初步确定了本书的写作构想,开始收集整理与路遥相关的公开与非公开的资料与档案,同时翻阅了大量年谱与传记类书籍,希望以此完成自我训练,为写作《路遥年谱》积蓄力量。

在写作之初,我就给自己定下了非常明确的目标——以编著其生平事迹的方式,尝试理解那个文学语境中的路遥、陕北文化中的路遥,以及人世间最平凡的路遥……我期待《路遥年谱》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加丰满、真实、多层面、全角度的路遥。可以说,这是我写作《路遥年谱》的初衷。今天,《路遥年谱》即将付梓,我期待这本拙著能为读者了解这位陕北“大百科全书式”作家提供更多、更新的角度,甚至可以为路遥研究者理解路遥的文学资源、创作态度和文学观念提供更丰富的参照。

由于各种原因,现行的当代文学史似乎存在一些淡化路遥及其创作的倾向。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论述了社会主义形态下文艺由“一体化” 格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的这一过程,但或许是由于该书写作时间较早,作者并未对路遥的两部现实主义代表作品《人生》与《平凡的世界》展开论述,而只在书末的“中国当代文学年表”中列出了作品的发表年代与出处。而作为“重写文学史”的重大研究成果之一,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在第13章第4节专门讨论了路遥的《人生》,而对《平凡的世界》的论述却只有寥寥数言。这两部文学史著作可谓经典,但对路遥及其创作的论述却都不约而同着墨甚少。尽管其中原因复杂,但当代文学史论著对路遥及其创作存在某种“集体忽视”却是客观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现实主义文艺作品遭受冷落的现实。

今天,我们回望路遥,便会发现现实主义没有过时,现实主义文学也永远不会过时,甚至,正如路遥曾经所言,“我们和缺乏现代主义一样缺乏(真正的)现实主义”。可以说,路遥留给我们的文学遗产是一个独立的、科学的、超前的文学形式,甚至其价值远远超越了文学本身的意义。

身处劣境却不断挑战苦难、自强奋斗,这是路遥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路遥的人格魅力与其作品中体现出的时代精神——给予所有卑微人物以勇气和光亮,并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路遥的一生为我们所展示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追求。这也是路遥逝世多年之后,其作品愈发为无数读者所欢迎的原因之一。

路遥曾在给蔡葵的一封信中谈到:“对作家来说,所谓现实,同时也就是未来,也就是历史,因此必须有更具深度的思考,才有可能进入真正有价值的劳动。”阅读路遥,要在大时代中发现他细微的生活。只有发现这些现实的“日常”,我们才能更好地接近作家本身,理解在时代的留白处那个更广阔的“路遥”空间,更加直观地发现这个世界真实的一面。

写作本书的时候,笔者常常惊叹于路遥对这个世界“初恋般的热情”和他那“宗教般的意志”,他如此热爱着这个世界,爱着他爱的人,却又无力对抗这个世界。他是文坛上真正的苦行僧。无数次阅读路遥,沿着路遥曾经踏过的足迹前行,让我有了一次次与路遥跨越时空的交流,这无疑成为我人生中一次非常重要的自我学习、自我审视的过程。

感谢路遥的同学、同事、朋友,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笔者参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很可能就失去了这些重要文献。感谢那些热爱路遥的读者和研究路遥的学者们,正是他们使得这本小书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另外,还要感清涧路遥纪念馆与刘艳馆长对我所做工作的鼓励与支持、策划编辑王水对本书的赏识、责任编辑程帅在编校方面严谨的态度,对此,我深表感谢。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的是为这个“平凡的世界”创下不凡文学成就的路遥。在道德缺失、文学疲软的今天,审视路遥留下的这份遗产,我们不难发现,路遥坚守着的现实主义阵地——正是我们民族精神家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路遥自己所说:“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决不仅仅是一个创作方法问题,而主要应该是一种精神。”路遥用生命恪守的这块精神阵地,使他与他所属的时代保持了一种紧张而良性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今天,乃至未来都意义重大。

本书难免存在错误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指正批评。

王刚 于西安

媒体评论

我永远忘不了我们行走在黄土沟壑,就像行走在地的裂缝,崖上的桃花在遥远的天空映下疏淡的花枝,路遥的心是如何地被激荡了。我想他其实从来不是在稿纸的格子里写字,而是在黄土上,用他的心血。我想用文学这两个字去命名他的劳动是太过轻佻了,那其实是如同“人生”一样艰辛的跋涉。

——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复旦大学教授 王安忆

身处劣境却不断挑战苦难、自强奋斗,给予所有卑微的人以勇气和光亮,并让他们知道自己能走多远——这是路遥及其作品留给这个“平凡的世界”的精神遗产,这份遗产对于今天,乃至未来都有重大意义。这本传记《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能让我们更好的接近作家和作品本身,更加直观的发现这个世界真实的一面。

——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梁鸿

路遥的短暂人生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光焰,其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影响了千千万万普通读者。这本出自路遥家乡青年学者的《我渴望投入沉重:路遥年谱》以路遥生活和文学为主线撰写其生平事迹,呈现给读者一个丰满、真实、多层面、全角度的路遥,非常适合当下的普通读者和研究者。

——原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路遥传》作者 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