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聆听家乡的脚步声
来源:天津日报 | 高林有  2020年12月10日16:16

金秋时节,我回到家乡,慕名来访前进村。前进村最早的村名叫“六道沟上头”,有点土气,可它的血脉连着历史。当年,清军提督周盛传屯垦名扬中外的“小站稻”,先后开挖了马厂减河、月牙河、双桥河和四丈河,盐碱地喝上了黄河水。接着,又开挖了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四道沟等灌溉渠,因此而得名。稻地变成方田,浇甜水、刷碱气,旱能灌、涝能排,军队忙不过来,就招募外乡人来打工,在沟边垒土为舍,一来二去形成村落。挨着六道沟旁,有一东一西两个村子,前进村在上游,叫顺了口就是“六道沟上头”。改名为前进村,还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事,意思是期盼富裕兴旺,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当年我在家乡做新闻宣传工作,发表的新闻报道不计其数,可遗憾的是,没有写前进村的一个字。这次来访,所见所闻令人振奋,在脱贫攻坚路上,前进村的脚步正咚咚向前。

(一)

清晨,第一个来到呈坎合作社稻田边的,是今年已经64岁的赵树林,踏着凉丝丝的露水,他的心情和往常不一样。以往他是领着人们来这里耙地、插秧、浇水、放鸭,要不就是背着打草机在田埂除草,到了晚上,还要趁着夜色,往稻田里撒熟玉米粒喂河蟹。现在这些事情都不用做了,鸭子转走了,河蟹上市了,田里干得能下去脚了,稻穗也熟透了,沉甸甸地低着头,风吹过时,此起彼伏像一层层波浪。这天是开镰的第一天,他要指挥收割机将一年的收获拉回村,装进村民的喜悦里。

赵树林是合作社的生产管理员,把稻田当作自家的土地来照料。春种秋收,风里雨里,稻田间印满他的脚印,渗满他的汗水和心血,寄托着村民们的希望和日子。

太阳升高,露水退去。赵树林一声号令,收割机“突突突”地轰鸣起来,像一条条船驶进金色的海洋,吃进去的是稻浪,吐出来的是稻谷。微风吹来,阵阵谷香,赵树林心里像吃了蜜一样,哼着小曲,开着农用车,一趟趟地把稻谷运到村委会门前的广场上。

小憩时,在村委会广场前的长廊里,我听赵树林说起他的“农耕史”。他父亲曾是合作化时期的生产队长,他出生两个月时父亲去世了,母亲领着几个孩子度日,人口多、劳力少,连过年都吃不起肉。生产责任制时,全家6口人分了4亩地,没有水源,只能种玉米和小麦,种地养活不了一家人,赵树林就一边种地,一边打工。后来只好把地租给外地人种棉花,一亩地只收200块钱,种棉花无沟无垄,机器来回轧,把好端端的耕地糟践得跟石板那么硬,200块钱都不够伤心痛哭的损失费,种不出效益,土地成了“鸡肋”。

还是团结起来力量大啊。话锋一转,赵树林夸起了呈坎合作社。合作社把村民的土地连成片统一开发,合作社有能人,从月牙河和四丈河引来甜水,建成千亩生态园,机械化、精品化,无公害、高效益,把田园种得像花园一样。特别是恢复种植了断档几十年的传统“小站稻”。试验立体种养殖,在稻田里养鸭、养蟹,废耕地开挖鱼池、种植果树,树下养鸡养鸭养羊养梅花鹿,开辟了林下经济带。

村民以土地入股,年终分红,不用操心种地,也不误别的营生,生活才有了指望。如果还是自己单打独斗,哪有这么好的效益? 我问,今天的合作社和以前的合作化一样吗?他哈哈笑出声说,以前是吞了你,大锅饭越吃越空;现在是托着你,齐心协力越走越宽。以前的生产队拢不住人,现在的合作社村民都是股东。

场院里,稻谷犹如一堆堆闪光的金山。赵树林捧起一把稻谷端详,揉出几粒稻米抿进嘴里咀嚼,黑红的脸上笑出花儿来:真甜,真香。今秋刚刚收割的稻谷,还没来得及脱粒,已经被客户订购一空。

今年的稻谷是合作社和农科院研究的新品种,还曾请来水稻专家当顾问,按照无公害生态种植的办法种植,没有化肥,没有农药,种子好,水质隔些日子验一次,不能含糊。这种稻米,屋里蒸饭满街飘香,黏甜柔滑,不用就菜都吃得顺口,赛过当年周盛传的“白玉塘”呢!

“小站稻”在呈坎合作社重归故里,村里有人编出顺口溜:“做粥呈坎米粒长,汁摅晶碧赛琼浆;一日三碗银丝饭,不思入朝做侯王。”

(二)

李武大爷是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过村会计股长、村委会副主任,文墨不浅,吟诗作赋,还写得一手好字。这位81岁的老人,说话严谨,字斟句酌,像个老学究。

李大爷住在村子的最南边,出大门一步之遥是一个荷花池,红花含笑,绿叶招手,蜻蜓点水,鱼影动荷。我们站在荷花池边,李大爷一字一句地对我说,这荷花池方圆8亩,原是村民历年盖房挖土形成的大坑,时间一久,雨水囤积,杂草丛生,垃圾漂浮,蚊蝇滋生,我家首当其冲深受其害,夏天不敢敞开门窗,蚊子苍蝇臭气一起往屋里钻,呆在家里比在外面还难受。

村里的街道年久失修,坑坑洼洼,下雨积水,出行不便。旱厕脏得进不了人,臭味难闻,苍蝇撞脸。有的村民环境意识差,私搭乱盖,门口杂物成堆,脏水出门就倒,晚上大便懒得出门,拉在塑料兜里扔在大街上……有些村民不堪其苦,大门一锁搬出了村子,这是有钱的,没钱的还得住在村里接着受!

新的村两委干部干实事,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争取到政府的好政策,先后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试点村”惠民项目。村干部在帮扶组的帮助下,连续忙乎了好几年,人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改观,村庄名气大增,小康路上快马加鞭。李大爷把些变化归结为:脱贫三级跳。

第一跳,提升村庄颜值。挖掘机把积淤多年的上千方污水臭泥清理干净,种上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后来又把毗邻的20亩低洼地改造成观赏荷花池,大小两个荷花池,不仅成为村民散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引来外地游客游览观赏。新打通的津港公路村口,建起了富有田园乡土特色的景观,村里所有道路均进行了重新修整,村民房前屋后的杂物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花草树木,家家的房屋院落粉刷一新,沿街墙壁用彩绘和街景小品装扮一新,还有家风广场、村史纪念馆、民俗文化馆等,再现历史,留住乡愁。

李大爷领我去看屋内的卫生间,抽水马桶、洗手盆、排风扇,简便干净。上了岁数的人就怕夜里上厕所,现在和市里的楼房一样了,不用出屋就解决问题了。这是村里的第二跳:厕所革命。把全村350多户的室外旱厕,一律改造成室内水冲厕所,这不是小动静啊。农村和城里的区别,不仅仅是高楼大厦,根本的还是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人的素质要拉平。这第二跳厉害了,不仅比市里要求的“农村厕改”提前了两年,还惊动了联合国,那年国家卫计委“厕所革命──来自中国农村的故事”摄制组,来村录制电视片在全国农村播放,还送到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会议上交流呢!小厕所,大民生,能叫成“革命”的都不是小事情啊。

李大爷老两口住着3间正房、2间偏房,冬暖夏凉,设施齐全。老人情不自禁地又说起村里的第三跳,即“暖房热屋”工程,李大爷叫它“煤改电+保温层”。说的是以往村民取暖烧的是煤球炉子,屋里烟尘滚滚,炉灰乱倒,影响村容,屋里还不暖和。如今,家家户户安装了电暖器和暖气片,干净卫生省事。李大爷走出屋外,拍着房子的墙皮,发出“嘭嘭”的声音,笑而不语。我问怎么感觉是空的呢?你说对了,是保温层,就像给房子加了一件皮袄,温度提高了好几度呢。

以前说起幸福,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不是这么简单了,暖房热屋,生活便利,衣食无忧,文化丰富。李大爷还告诉我,这个村子原先都是移民,最长不过三代人,最早的住房就是稻地房子,站在炕上头磕房梁。吃的更别提了,种的是稻米,吃的是棒子面,天一黑,抽袋烟就是最高的娱乐享受。现在村民们想要的东西都到手了,和城里没啥两样了,以往被人嫌弃的农村,如今成了香饽饽,不少城里人来村里租房休闲度假,实现了“城里有套房,农村有个院”的梦想。前些年搬走的村民一回家,吃惊地张开大嘴:嗨,女大十八变,漂亮得都不认识了。

去年,村里在小荷花池,打入50根12米长的水泥桩,不多日,一座白墙灰顶的两层小楼立在了红花绿叶之中。一楼是村民文化娱乐场所和游客接待处,二楼是党群服务中心,这是新落成的村委会。李大爷说,前进村从来没有这么漂亮和热闹过,八方游客就像赶大集一样,来这里参观游玩。说着,李大爷眯上双眼做沉思状,片刻,便吟出一首诗来:“耄耋之年见奇观,大楼建在水上边,小村脱胎增颜值,风景如画赛江南。”

(三)

天刚蒙蒙亮,叶春红就开着她那辆“捷达”出门了,她要去小站早市采购食材,将肉蛋鱼油鸡鸭鹅、米面酱醋盐酒水拉回家。顾不上吃早点,又奔往光明菜市场,又拉了一车黄瓜辣椒大白菜、土豆菜花大萝卜。回到家好歹吃点东西,便开始忙碌起来:洗切片炖炒、煨炝烙蒸烤,有时中午游客多,她一气要做30多个家常菜。当然,最拿手的还是大锅炖鱼,很多客人慕名而来。她是前进村“杰懿农家院” 40岁出头的女老板,细眉大眼,身体微胖,说话爽朗,手头麻利。

从小不怕吃苦、就喜欢挑战的叶春红,16岁离开家乡围场,到蓟州的饭馆打工,几年下来,又到一个农家饭馆帮厨,学会了一手好厨艺。结婚后嫁到前进村,不愿在家吃闲饭,便重操旧业,干起一个小早点部。丈夫也是一个勤快人,专门开车跑配货,收入也不算少。他劝叶春红,我养得起你,细皮嫩肉当伙夫,我可舍不得。叶春红说,你只会看方向盘,不会看商机,我是冲着村工业区那20多个企业的几百号员工而来的,早晨卖早点,中午售盒饭,咱是现成的房子,不用出门就把钱赚到手了。

早点部说开就开了。叶春红做饭用心,味道好,关键是有心计,她以早点带家常菜:鱼香肉丝、京酱肉丝、宫保鸡丁、麻辣豆腐等,色香味俱全,很受欢迎。村民们家里忙,顾不上做饭的也常到这里要外卖,每天几十份盒饭一售而空,早点部越干越红火。

可是好景不长,村里被列入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后,企业关停,工人回家,叶春红经营惨淡,陷入了困境。村里由此开始谋划绿色发展之路。先将闲置厂房综合利用,发展绿色产业,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然后探索社会资本+村合作社+农户模式,瞄准周末亲子游和学生户外教学客户群体,打造乡村精品游,赏花、采摘、垂钓、参观、认养,田野拾蛋、文娱表演、品尝美食、乡村文化分享等旅游项目,丰富多彩,吸引一批又一批游客光临小村。叶春红早点部绝处逢生,更名“杰懿农家院”,顾客盈门。

走进“杰懿农家院”,热气扑面,笑声不断。门口立着一幅彩色广告牌,各种菜品照片秀色可餐,院里的一棵柿子树上果实累累,餐厅里的餐桌旁坐满了食客,叶春红在厨房里忙得抬不起头。一张圆形餐桌前,围坐着来自市区的一支老年人骑行队,共有6男3女,他们品尝着叶春红的大锅炖鱼,赞不绝口。他们是从小站练兵园赶过来的,看到新闻里的报道,特意来小村观光,正好享受这个口福儿。

送走了一拨拨客人,叶春红一边擦着桌子,一边和我聊起来。她高兴地说,明天还要来一拨客人,点名要吃大锅炖鱼,是回头客,每次都是提前预订。说着,她打开手机让我看,一个网名叫“中国平安”的发来微信:明天中午我请朋友去吃大锅炖鱼。她还告诉我,我又新学会了几个新菜,酸菜肉、蒜泥白肉、熏排骨、熏鸡脖、鲫鱼咸菜,客人多了菜品就得增加呀。天冷了,我还准备上火锅,已经提前看好一家的羊肉片。看得出,叶春红对农家院的前景,信心满满。

她和丈夫都是立家创业的好手,他们两个孩子,一个高中、一个初中,一家人幸福美满。叶春红说是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她很认真地对我说,没有水难行船,没有买哪有卖。前进村前进了,把我也给捎上了,我知道谁是我的引路人。

是国家的好政策,才让前进村有了今天,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还有帮扶组的支持和操劳,村民们更不能忘,这几年村子迈开大步伐,哪一步离得开他们的参与和筹划!脚底下沾满田里的土,笔记本里记满每一户人家的心里话,到了年节,还要去看望、慰问困难户和低保户,谁的心里不是暖乎乎的!

李武大爷就曾代表全村人的心意,挥毫泼墨写下一首诗:“村容村貌大改观,惠民政策暖心间,小村脱贫迈大步,帮扶干部功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