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祝淳翔:丁聪早年绘事略谈
来源:澎湃新闻 | 祝淳翔  2020年12月07日08:46

漫画家丁聪堪称子承父业的典范人物,其父丁悚家境贫寒,通过自学成功跻身画坛,是中国漫画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但丁聪本人在晚年写的回忆文章《转蓬的一生》里,却说自己深受张光宇的影响,因为“父亲在家里是不画画的,偶尔星期天画一张,可我一凑上去,就被他厌烦地轰开了”。1927年秋,丁悚与张光宇正宇兄弟、黄文农、鲁少飞、王敦庆、叶浅予等人成立了“漫画会”,牌子就挂在家门上,而张氏兄弟与丁家同住贝勒路(今黄陂南路)“天祥里”,少年丁聪时常跑到比他年长十几岁的张光宇家里串门,看他画画,翻阅他购藏的外国画册及艺术品。光宇待人亲切,两个人又在京戏等爱好上相当投缘,丁聪便在平和的气氛下、于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熏陶,从此爱上了绘画。

丁聪回忆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儿童画,“画的是戏台上演《空城计》的情景”,并说署名“画家丁慕琴先生之公子(六或七岁)”。曾经有人参观位于枫泾镇的丁聪漫画陈列馆,拍回的照片中包含这幅最早画作的复制品,却与丁聪的回忆不尽贴合:画中人是一位戴髯口的京剧老生形象,唯不知是否即诸葛亮,边款则题为:“丁悚之子‘一怡’画,年四岁”。

经检索,还可以找到1922年180期《礼拜六》杂志上的一组儿童画:

左边第一幅图,画着泥炉茶壶,外加蒲扇一把,童趣十足。第二、三幅京剧人物,形象鲜明,憨态可掬。丁聪时年六岁,画作居然题为:“一怡先生之作品”,不免令人咋舌。

至1926年,在张光宇创办的《三日画报》69期刊有丁聪十岁时的速写,标为“画家丁悚之大公子一怡速写”,题材为京剧脸谱,具体来说分别是《群英会》之曹操、《葭萌关》之张飞、《九江口》之元帅张定边、《[虫八]蜡庙》之关泰、费德公,以及《上天台》之姚刚。

该画报89期,亦刊有丁聪所绘速写,为武将形象,因怀疑他是三国人物,便试着翻阅民国版《增像全图三国志演义》,发现果然是照着书中河北名将颜良的绣像画的。考虑到绣像中的颜良背插靠旗,原画者想必是受到戏曲舞台上的颜良形象所影响的吧。

可惜上述画作题材单一,且皆不能算是漫画,却从侧面印证少年丁聪确实酷嗜京剧,尤其喜爱武戏。而随着年齿的增加,丁聪的绘画作品从最初的线条稚嫩、构图简单,逐步发展为线条与构图渐次成熟,进步是显著的。

至此或可告一段落,将这些作品一概视为处于萌芽期的小画家丁聪的试笔,而它们之所以能够刊发,多半是因为刊物的主办者或编者是其父画家丁悚的朋友,看在老友的面子上才能如此顺利。换言之,丁聪完全可以就此停歇,浅尝辄止,只将绘画当成终身的兴趣,或许也是可行的。但这样一来,中国画坛也就少了一位著名漫画家了。

说起以后怎样走上投稿之路,丁聪忆及:

我从初中三年级开始向社会上的报刊投稿。最初是投向上海《新闻报》的“本埠附刊”,它每周都有一个漫画专栏。我这时开始拿到稿费,尽管每幅画仅一元钱,但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就蛮开心了。

于是怀着好奇心,逐日浏览上海图书馆的《新闻报》全文数据库,果然有所发现:

上图题为《父之负担》刊于1931年8月1日《新闻报本埠附刊》,下图《抵制也是他,运输也是他》,刊于同年10月3日该报。前作的主题关乎教育,是以夸张的笔法,反映西式教育负担过重,耗费大量金元,压垮了年迈的父辈。后作则牵涉时事,讽刺一个口头上抵制日货,背地里大量通过轮船运输日货的奸商。

同一年的10月3日,由王钝根主编的小报《礼拜六》上,也发现了丁聪的漫画,题为《艺术家的构成(长头发 大领带 洋装)》,边上刊有介绍性文字:“丁老画师的公子一怡之画,颇具乃父作风,足征其家渊博源。”

1932年,丁聪在《新闻报本埠附刊》陆续发表更多漫画作品,如:《教育普及》(7.28)、《愿女子都嫁给诗人因为惟有他能把种种特别的词儿来形容你的美》(7.30)、《当面与背后》(8.11)、《失业者之机会?》(10.29)和《国粹?》(11.6)。这些画作涉及教育、婚姻、人际关系和职业等主题,视野无疑更广阔,思想也更成熟。但似乎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一阶段的漫画作品,不妨重点谈谈刊于1932年8月31日《福尔摩斯》上的一则。此画作并附有该报图画编辑姚吉光的推荐语:“老画师丁悚先生之公子丁聪,平日恒喜弄画,以资消遣,因天资颖悟,一画即精,此即丁聪小朋友之作品也。”显得郑重其事。

漫画题为《剥去了衣服,还落得一声猪猡》,画面中一人右手握枪指向另一人,左手臂上胡乱挂搭着抢来的外衣、礼帽和皮鞋,口中骂道“弱虫”。挨劫者只穿着内衣裤,光着脚,高举双臂。注意到劫匪五短身材,一脸凶相,四肢多毛,脚蹬木屐,再加上怪异的发型,极似日本浪人。这两人分别象征日本与中国,因此论题材,此画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没想到丁聪小小年纪,已心系国事安危。它或可视为丁聪政治讽刺漫画的一个起点。

上述漫画作品的重新发掘“出土”,能够极大地丰富并深化读者的认知。这样我们就能对毕克官在《过去的智慧》里所下评语:“丁聪初期的作品,均属单线白描。其线条流畅挺拔,一气呵成,并显示出了造型能力”,产生略微不同的见解。经重新审视,除了其风格受到张光宇影响,似无法得出一个整齐划一的概念,但至少在少年丁聪的心中,已深深地根植下一个理念,即漫画具有讽时喻世的社会功能,而唯有带着敏锐而深刻的批判性,能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引发共鸣的漫画作品,才是经典的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