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冯骥才新著《艺术家们》:拯救和守护“美的圣灵”
来源:中国艺术家 | 朱辉军   2020年11月18日09:15

魁伟挺拔的冯骥才先生,近几十年来以拯救和守护传统文化和民间遗存著称。其实,最早他是习画的,新时期之初又以小说驰誉文坛。2020年金秋十月,他向广大读者奉上了一部新完成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们》 ,标志着他向文学的回归。

在这部新著中,我以为,冯骥才依然在拯救和守护。这次拯救和守护的是什么呢?是“美的圣灵” !

追寻“美的圣灵”并不是什么人的“专利” ,人人均可对之上下求索。但要看到,具备特殊禀赋、经过专业训练的艺术家及文学家(其实也是艺术家——语言艺术家) ,距“美的圣灵”应该更近,也更能有效地表现出来、传播开去。

世界各民族在其发展历程中,都涌现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他们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守灵人。他们中的佼佼者获得了全民的尊重,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常常并不为常人所理解。故冯骥才深有感触地说:“他们是天生的苦行僧,拿生命祭奠美的圣徒,一群常人眼中的疯子、傻子或上帝。 ”元代戏曲家钟嗣成,更直呼一些艺术家为“鬼” ,为那些“不死之鬼”写下了《录鬼簿》 。因此,冯骥才在多年积累沉淀之后,也要续写出和“画出”当代“美的圣灵”使者们的状貌与心灵。

对于艺术家及其创作,古今中外都曾经有过许多作者从外部远观,但却难以体会和传达其中奥妙;而从内部近察的,又往往过多地看到他们的癫狂和焦虑。

身兼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的冯骥才先生,在这方面可谓得天独厚。他深谙小说、散文、绘画、音乐等的三昧,表现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而内心的纯真和唯美的追求,又让他更多地看到了艺术家的真诚、执着和勇气,塑造出了“一群内心美且高贵的中国人” ,准确而生动地呈现出了这些“美的圣灵”的追求者、表现者的可亲、可爱和可敬。

无论多么超脱、清高的艺术家,终究也是要食人间烟火的。冯骥才在《艺术家们》中,更是将其主人公等置于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环境中。小说主要以三位画家楚云天、罗潜和洛夫从心灵交汇到逐渐离散的过程,折射了近50年来的时代变迁。从“文革”到上世纪80年代,再到市场化大潮的席卷,每个人都经历着时代的淘洗,也主动或被迫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对这段我们共同走过的历史和这些艺术家的变化,我们似乎比较熟悉,但其实却有许多隔膜和迷惑。冯骥才通过精准的描绘,呈现出了这一时期国内艺术事业、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让我们再次感受和体验了这段峥嵘岁月和艺术家们的沉浮。

对“美的圣灵”的不懈追求,从来就不是一件易事,常常会遭遇到来自艺术家内外的压力与诱惑。外在方面,有政治的约束、经济的掣肘、市场的摆布、舆论的左右甚至科技的挤压;内在方面,艺术家的心灵、感觉、才能的衰退,同样会使其与“美的圣灵”失之交臂,甚至南辕北辙。旷世奇才梵高不为世人所接受,一生都为衣食发愁;而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甚至遭遇到了耳聋之厄!所以,艺术家们的孜孜以求,应该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对当代中国艺术家的艰辛和坚守,冯骥才在《艺术家们》中予以了真切地展现。几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悄然起步于艺术和物质双重匮乏的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拂来,喷薄而出的艺术激情让他们迅即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而当市场化大潮席卷而至,他们又不得不面对新一轮的人生选择与心灵考验,苦苦地寻求突破和自我救赎。

其中凝结着冯骥才的人生理想、并多少带有其自身印记的楚云天,无论潮涨潮落,不顾风云变幻,绝不随波逐流,亦不心有旁骛,始终守护着自己的艺术追求与人生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杰出的艺术家常常能与“美的圣灵”融为一体,可视为“美的圣灵”的化身。荷马、屈原、王羲之、吴道子、莎士比亚、达·芬奇、关汉卿、莫扎特、普希金、贝多芬等都是如此。冯骥才笔下的楚云天,也可作如是观。

那么,当今“美的圣灵”还需要拯救和守护吗?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行的路上肯定会有更多的压力与诱惑相随。瞬息万变的社会,需要我们不断去适应;内心世界的提升,也需要我们不断去修炼,因此,艺术家同样要坚守自己的信念。

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艺术家早已不只是某个民族的代表,作为以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他们,同时也是人类的良心。尤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普遍认同的今天,艺术家作为人类良心的角色将愈加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冯骥才的《艺术家们》不仅记录了过去时代的变幻,也留下了关于未来社会、文化、艺术走向的“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