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何建明:上海这座城市让人民愿意和它一起成长
来源:澎湃新闻 | 徐明徽 田晶晶  2020年11月09日08:35

2020年恰逢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从阡陌纵横的农田到全世界瞩目的改革开放试验田,浦东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当代报告文学的领军人物、作家何建明在几年前接受上海市宣传部和上海市作协的邀约后,查阅逾千万字材料和文献档案,采访上百位浦东开发开放亲历者,实地踏访浦东城乡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现场,将浦东开发开放期间取得的伟大成就,写成了四十万字的《浦东史诗》。该书问世后,在文学界、出版界和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受到广泛好评,被认为是近些年来在当代现实题材创作领域取得的一次重大突破,是中国报告文学有关改革开放重大成就的一部扛鼎之作。

《浦东史诗》纪念版

为献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在今年进博会期间特别推出《浦东史诗》纪念版。近日,何建明接受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与我们分享了他在《浦东史诗》出版后的这一两年时间里,观察到的浦东新变化。

“城市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社会运行的正常节奏,所有人响应号召居家隔离,昔日熙熙攘攘的街道突然之间无一人,城市生活似乎戛然而止。

何建明因为要写另一本书来到上海,不曾想后来被疫情“留”在了这座城市,亲历了上海的抗疫过程。疫情期间整个社会笼罩在不安与压抑气氛中,而住在黄浦江边酒店里的何建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疫情最困难的时候,大街上不见了人群,黄浦江里面也没有船了,但是浦东的灯光依然亮着,没有一栋楼是熄灭的,整个城市有序地运作着,让人感到踏实,这点非常触动我。”

何建明

伫立在陆家嘴的高楼,是浦东发展的标志,也是上海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这一片华彩在疫情期间也不曾熄灭,“城市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何建明回忆起疫情期间灯光带来的触动仍无限感慨。

对于疫情期间停滞的城市来说,灯光看似可有可无,却也在关键的时刻给予人们信心与希望,这背后也折射出城市的实力与关怀。“这座城市是伟大的,管理这座城市的领导也是伟大的。他们知道疫情让我们这个国家、这个城市遭受了困难,于是在这个时候给予人们信心。”

回顾2020年上海的抗“疫”历程,它恰恰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最好印证。何建明将他对上海这座城市最真切的感受写进了他的纪实文学作品《第一时间——写在春天的上海报告》。“疫情中的走访,让我重新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非常深刻的感性认识,”何建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个城市让人民愿意在这里和它一起成长,一起繁荣和昌盛。这是我愿意书写上海的出发点和情感点。”《第一时间》也被上海市宣传部部长周慧琳部长点名,成为第三届进博会向中外记者赠送的礼品书。

《第一时间》书影

回顾整个三十年的开放发展,浦东今天流光溢彩的灯光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完成的。“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是老上海人的戏谑与调侃,但也反映出多年前浦东“丑小鸭”的尴尬地位。1990年春天,邓小平一锤定音拍板“浦东开发开放”,从此,前后几任上海市领导人围绕这一目标全力以赴殚精竭虑。

何建明说,无论是这些执政的领导,还是参与建设的普通上海市民,浦东这一路的变化都离开不他们的推动和努力。“上海在浦东开发碰到的难题,比现在任何一个城市碰到的难题还要难很多。但凭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智慧和能力,以及在开发期中的闯劲,闯出来了一条特别有效的经验。这些经验如果用文学文字表达,就是一首非常动听、充满着感情、很有旋律的诗。”

“在这片土地上创造文化高地”

浦东开放开发三十周年以后,未来的道路要怎么走?

何建明在《浦东史诗》出版后的两年时间中在不断重新理解浦东的发展经验。他认为,目前浦东发展的侧重点都在经济层面,而在未来,浦东的发展将会带来新的成果,其中也将包括城市文化的发展。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上海建立起了上个世纪中国文化的最高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最了不起的作家都在上海。一百年后,上海成了大上海,又有了浦东。那么是否在新上海,特别是浦东这块土地上,也能为我们中国的文学和文化重新创造高地?我是充满了信心。”

对于浦东城市文化的未来发展,何建明以文艺复兴类比,向澎湃新闻记者阐述了他的构想:正是因为欧洲的工业革命大踏步发展,整个欧洲的社会形态发生变化。那个历史时期产生了一大批的伟大作家,因此掀起文艺复兴的浪潮,并且影响到其他的艺术形式。今天的浦东发展如此之美、如此之快,成了中国和世界的焦点,我们也应当能在这个地方以我们的智慧和干劲,在这个土地上创造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文化高地。

“我感觉中国的文学,在21世纪可能成为新高峰的恐怕就是城市文学,城市文学是未来中国在本世纪可能在世界上立高峰的。中国有这么多作家,大部分作家还是在写农耕社会。农耕社会这些作品,从鲁迅一直到莫言,我估计目前没有人能超过他两个人,中国的文学难道永远这样走下去吗?我想不会是,而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突出的,特别是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的主体现象。而这块中国的文学,特别是这些大作家、小说家关注的不够。”

何建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书写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就必须跳出“风花雪月”、“弄堂阁楼”的旧模式,要把精力和着力点放在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当下现实。“浦东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和金融的高地,也为文化高地的建设积累了得天独厚的机会。在国家快速发展的今天,倾注自己的情感与体会来写作,我们应当有足够的自信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属于城市的作品。”

将工作室和研究院搬到浦东后,何建明扎根在浦东,从这片土地遥望整个上海。他认为,浦东今天的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因此要先传播、弘扬浦东精神,增加更多人对浦东的了解。此外,我们文化的传播和作品的传播,包括浦东精神的传播,方式要有所改变。“我一直在基层,事实上文化作品传播的量和面还可以更宽、方式更灵活。不管是对于普通人,还是文化人来说,我们可以更深入化、更社区化、更单位化。”

浦东,往事如诗,而今朝也如歌一般精彩。

未来正如何建明所说,“我觉得中国是一艘驶向未来世界中心的船,而浦东就是船头。这个船头非常有意思,如果站在船头,就有一种乘风破浪的感觉。船头非常重要,船头就是方向,是走向未来的方向,它有一种力量,它需要我们做出判断,它也是我们整个船能不能走好的关键所在。”

船头要瞄准的方向,前面可能布满暗礁、险滩。但可以确信的是,下一个三十年,波澜壮阔的浦东史诗仍将继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