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二十二期:作家王宗仁谈“有根的文学”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曾金胜  尹超  2020年10月28日15:18

10月24日,“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二十二期在京举行,作家王宗仁谈“有根的文学”。

百川汇海万物生姿,返本开新致敬经典,让文学的梦想扬帆启航,让文学的光辉照亮未来。10月24日,因疫情与广大文学爱好者“阔别”的“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二十二期在京举行。年逾八旬的作家王宗仁以自身创作体会为切入点,面对现场百余名观众,生动开讲“没有根的文学走不远——我是怎样把经历变成了散文”。讲座中,王宗仁包含家国情怀、颇具精神高度的文学讲述,感染和打动了现场观众。讲座由诗人杜东彦主持。

王宗仁是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共出版各类作品51部。长篇报告文学《历史在北平拐弯》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枪响卢沟桥》获中国图书奖。散文集《藏地兵书》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作为一名从普通的高原汽车兵成长起来的军旅作家,王宗仁有着100多次翻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经历。60多年来,他的一直坚持书写高原军人和藏地牧民平凡而独特的生活,冷山热血,荡气回肠,被读者亲切地称为“昆仑之子”。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14亿国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凝聚了伟大抗疫精神。此次讲座是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的首讲,具有特殊的意义。讲座伊始,当主持人问“您有没有害怕过新冠病毒?”王宗仁回答:“没这个感觉,我也不害怕它,可能它也害怕我吧。”平和的话语中,透出一位年逾八旬、百余次穿越生死线的老作家坚强的生命张力与面对危难的勇毅达观。

2个多小时的专题讲座中,王宗仁通过《历史在北平拐弯》《藏羚羊跪拜》《藏地兵书》等在读者中较有影响的作品,畅谈了如何把自己经历的高原生活变成文学。在讲座中,王宗仁阐释了“没有根的文学走不远”。他表示,“作家都应有自己的根据地”,“先走进生活,再走出生活”。他诚恳地告诉热爱文学的听众朋友:生活经历只有达到丰满的状态,才能创作出好作品,犹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动诠释了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质。

王宗仁也不记得自己确切有多少次穿越了“青藏高原”,“我到长安街上走着走着,一不留神就到了格尔木,就到了昆仑山下。”他说起和平年代长眠在青藏高原的部队官兵,眼角湿润,不由哽咽。“有人说,我的作品,离不开女人与死人。”王宗仁说,“坟墓上的鲜花才是最悲壮的”。王宗仁举例说,“田野上开满了鲜花,鲜花被美丽的姑娘摘去了,美丽的姑娘到哪里去了?美丽的姑娘被士兵带到军营里去了,军营里的士兵去哪里去了?士兵的坟墓上开满了鲜花。坟墓上的鲜花,是最悲壮最有生命力、最能鼓舞人、最给人力量的。”

说到自己的创作心得,王宗仁认为,写出好作品,靠作家的学识,对生活认识的深浅程度,还要看作家综合的素质。“作家应学点逻辑学”,“作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记忆……但必须有一块根据地,属于自己的‘三分地’”,“作家有两个‘翅膀’,一是对生活的感悟,二是对生活的联想和想象”。他自己就曾多次到旬阳县的蜀河古镇采集民歌,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养分:“要以善于以发现的眼光,在阴暗的地方,甚至是黑暗的地方,找一个洞口看到光明。”

在2个多小时的创作历程和心得分享中,王宗仁言辞恳切,引发了现场观众的深深共鸣。

柏荷朗诵了王宗仁的作品《藏羚羊跪拜》

专题讲座后,朗诵家柏荷朗诵了王宗仁的作品《藏羚羊跪拜》。在提问互动环节,王宗仁就“如何创作有根的文学”“如何走出创作困局”“现实素材如何沉淀提炼”等等问题为读者做了解答;就现场观众“如何避免审美疲劳,做到常写常新”的问题,王宗仁认为:“确实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多看多记,多思多想,思想是源头,再有要思考,要提升。”

“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由北京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联、海淀区文化委、海淀侨联主办,海淀区作协、海淀区文化馆、中国作家网承办,中华英才杂志社、十月少年文学杂志社、国人书院协办;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忠、海淀区作协主席石钟山任文学顾问;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崔志刚担任艺术顾问。讲座每月一期,邀请活跃于当代文坛的作家、文艺理论家走上讲台,自2017年6月创办以来,谢冕、刘庆邦、肖复兴、陆天明、柳建伟、王宏甲、陈晓明、何建明、梁鸿、须一瓜、张清华、韩小蕙、叶梅、石钟山、李少君、马季、月关、文舟、徐则臣、鲁敏、文清丽、吉狄马加、李春雷等陆续在大讲堂担任主讲。(图文:曾金胜 尹超)

王宗仁与“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工作团队合影